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實施,慕課在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這種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嘗試,對于高職思想政治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另外,慕課教學技術改革創新力度的不斷加強,也實現了重新構建教與學兩者之間關系的目的。本文主要就慕課視閾下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慕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一、 引言
為了滿足慕課視閾下的教學要求,高職思想政治課程必須加大教育理念與創新方法改革創新的力度,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單一陳舊的現象,才能在有效促進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實效性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增強對思想政治課程的認知感。
二、 慕課教學模式的基本構成
現階段,慕課教學模式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了微課程、實時小測、在線交流、在線課程作業等主要內容。在這其中微課程主要是采用PPT以及影像視頻教學的方式,將傳統課堂上的知識點通過在線學習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同時根據微課程學習的特點,根據課程教學的內容定期地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的測試,只有在學生準確回答問題后,才能進行下一階段的課程。教師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存在的疑問,通過在線交流、討論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疑問,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穩步提升。在慕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揮予以充分的重視,逐步地將教學中心由教師轉變為學生,才能促進教學效率與質量的穩步提升。
三、 慕課視域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 轉變教學組織體系,突出學生中心地位
在傳統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時,教學組織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作為理論知識的傳授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主體,其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學生則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下接受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僅忽略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熱情的提升也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最終導致教學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目標。而應用慕課教學方式的話,在充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促進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效率不斷提升的目的。
(二) 實體教學和慕課教學相結合,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混合教學模式
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導致慕課教學模式無法完全取代傳統實體教學模式,但是慕課教學模式自身所具有的學習方式靈活、教學手段趣味性強等特點,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對于傳統實體教學也是一種積極的補充。所以,高職院校在進行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改革時,必須采取實體教學為主,慕課教學為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才能滿足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隨著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深入進行,高職院校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在確保實體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慕課等在線教育平臺的優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在線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慕課平臺教學就課程學習內容與教師在線進行交流與討論,才能在幫助學生加深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理論與掌握的同時,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促進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效率的穩步提升。
(三) 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評價機制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考核主要采取的是期末筆試加社會實踐報告相結合的方式。這種相對單一的考核評價方式不僅無法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也不利于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所以高職院校必須充分利用慕課教學模式,根據思想政治課程的實際特點,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動態考核機制,才能在充分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同時,確保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目標的順利實現。比如,將現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評價分為日常課堂學習表現、線上學習表現、期末知識性考核、社會實踐等幾部分。然后要求學生按照教學內容的要求,選擇相應的社會實踐內容,并撰寫社會實踐報告,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統一的評定。這種全新的考核方式,不僅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和反映出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學習導向,同時也促進了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實效性的不斷提升。
四、 結束語
總而言之,雖然慕課教學模式有其自身的優勢,但是這一教學模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高職院校在進行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套用慕課教學模式,必須在積極借鑒這一教學模式先進理念的同時,與實踐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不斷地創新和完善,才能構建出適合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全新的教學模式,為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目標的順利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林秉智.慕課視域下高職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評論,2017(21404):135-138.
[2] 張喆.“慕課”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探析[J].學理論,2016(75606):222-223.
作者簡介:趙曉玲,教師,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工業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