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永超
【摘要】財政部于2012年頒布《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并要求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國正式實施。該規范的頒布及實施,進一步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管理水平做出了要求。本文從構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必要性出發,針對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內控意識缺乏、內控沒有體系化、內控手段落后等現狀,結合規范,提出解決建議及意見。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 現狀 建議及意見
行政事業單位承擔著政策制定并實施的重要職責,以提供各種社會服務為直接目的,是政府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政府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與企業相比,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起步較晚,內部管理狀況相對落后,如何提高內部管理水平、高效地使用資金,使之更大程度地發揮其職能,成為行政事業單位內控的重中之重。
一、行政事業單位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指單位通過制定符合單位需求的制度、實現單位既定的控制目標及執行相應程序,來防范和控制所有經濟活動存在的風險。
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行政事業單位積極履行職能,不斷轉變服務觀念,與時俱進,使之更高更切合實際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民生服務。這便需要行政事業單位不斷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加強各經濟活動的風險防范管控,從而提升單位職能服務能力。
(一)有利于改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環境
內部控制可以確保單位各項服務有序開展,為單位履行職能提供制度保證,有效地改善傳統的工作方式,防止廉政風險,規范單位各管理階層的行為。
(二)有利于單位內部優化資源配置
構建內部控制體系可以加強對單位資源的優化配置。單位通過內部控制可對自身內部的物資、資金以及人員系統科學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各項資源,提高單位資源的利用率,防止資源浪費,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單位市場運行的效率和質量,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三)有利于積極預防滋生腐敗
行政事業單位掌握著大量的社會公共資源,在對公共資源和資金進行分配的過程中,因缺乏監督等各種原因,容易滋生腐敗。通過內部控制建設,單位對制度規范、制度推行及執行進行風險控制,可以規范單位領導、管理人員及員工的行為,有效防范舞弊。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現狀
行政事業單位通過行使其行政管理權力來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服務、滿足社會共同發展的需求。目前許多單位剛剛開展內部控制,對內控從制度制定到制度執行、加強完善內部及外部審計監督等工作都停留在表面,沒有真正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內部控制意識缺乏
行政事業單位與企業相比,不具有很強的內外部競爭氛圍,因此很多單位領導內控意識淡薄、單位內部員工對內控理解也不透徹,只單純認為內部控制是財務方面的內控,而不是全員參與的過程,有的甚至認為內部控制就是內部審計。
有的單位即使建立了內控體系,也是形式大于內容,內控制度不規范、不全面,對內控建設存在盲區,管理層缺乏互相約束及監督的機制,決策隨意性較強,沒有認識到內控本身對單位管理水平提升的意義。
(二)內部控制體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內控監督機制
內部控制在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剛剛起步,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具體內控指導性規范。目前多數單位雖有制定一些內控制度,但大多存在以下三個方面問題:一是內控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強、缺乏內控操作細則;二是內控制度所涉及的范圍狹窄,無法涵蓋所有人員和業務環節,僅僅局限于財務、資金、會計核算等方面;三是隨意性、主觀性較強,缺乏規范的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
內控監督是單位對內控建立和實施進行定期的監督評價,確定內控是否有效,及時發現不足并加以改善的過程。而目前行政事業單位普遍存在內控監督體系不完善,甚至沒有相關內部審計制度及監管機制的問題。即使有內控監督的單位,大都也只停留在對單位財務的審計、監督上,無法對單位內控進行全面評價,同時因缺乏監督機制,對發現的問題并不加以重視,監督機制形同虛設。
(三)內部控制落實力度不夠,內控工作難以展開
目前許多行政事業單位雖然有一套內部控制制度,但很少有人去執行,只單純追求形式、應付檢查,沒有真正落實到具體工作中,使單位內控工作效率低下。
在實際工作中,單位存在內控結構設置不合理、業務流程混亂、崗位職責及部門職能不匹配、權責劃分不明確、缺乏科學的風險評估體系等問題,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單位,由于自身人手不足,一人兼職多崗位,沒有注意崗位是否相容,給內控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四)內部控制的管理方式、信息傳遞手段落后
大多單位在內控管理方式上不科學,仍主要依靠管理人員的自身經驗,在風險識別、評估及控制上沒有定量分析,制定相應措施,主要依靠事后補救,缺乏事前防范及事中控制。
單位內控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共享。內控工作是需要全單位各部門密切溝通、配合完成的,而不僅僅是單個部門的工作,多數單位在信息傳遞中手段滯后,使內控信息交流缺乏暢通的渠道,無法全面、準確地傳遞信息。
三、當下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優化改進建議
(一)重視內部控制,強化風險管理
首先,行政事業單位要提高內部控制意識,加大宣傳力度。從單位層面來說,應要求本單位各部門領導積極參加內控培訓,使他們了解國家全面推行建設內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掌握內控的基本概念,明白為什么開展內控建設;從業務層面來說,要加強相關業務人員的培訓學習,提高業務人員的業務水平、業務素質,讓員工明白內控不僅涉及財務方面,還涉及資產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方面,使他們對內控有清晰的認識和預期,形成自上而下的整體氛圍。endprint
其次,加強風險評估意識。行政事業單位管理層應不斷強化自身的風險防控意識,并科學引導單位全員樹立正確的風險防控意識,從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及風險應對等方面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制度,定期檢查、分析各風險點,對其進行風險定性和定量評估,找出風險點,針對風險點作相應的解決方案,及時有效地更新完善內控風險制度,確保單位風險評估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健全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在深入了解行政事業單位業務細節下,建立一套適合自身特點的內部控制體系,加強對單位重要崗位和薄弱環節的控制,使單位所有業務環節均在內控制度下。
1.從單位層面和具體業務流程層面健全及完善內控體系。首先,在單位層面應該致力于形成一個科學有效、分工制衡的機構,健全科學的工作機制,對關鍵崗位設置合理并有效地管理。其次,從業務層面對內控進行制度的梳理和流程的優化,規范標準,從單位環境、評估經濟活動的風險、信息與溝通、內部及外部監督等方面建立內控管理系統,定期審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修改相關制度、措施,使之能與時俱進,在風險管控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2.明確及完善責任制度及監督制度。(1)責任制度。對單位相關職責加以明確,加強權力劃分,形成有效制約,做到職權和責任相對應,責任與人相對應。(2)監督制度。單位應強化內外部監督機制,單位內部成立專門的審計部門,完善內部審計體制,包含對人的監督、對資金的監督、對所有經濟活動漏洞和風險的監督,同時做出有效地督察和審評。單位外部通過政府審計優化自身內控,充分發揮內外監督的作用。
(三)增強內控的執行能力
行政事業單位需制定職責明確的制衡機制,同時將每一個執行任務和目標進行分解,明確各自分工,確實落實到每一個業務人員身上,并做好相應的考核機制,對相應工作進行量化評估,獎罰分明。
在整個內控執行過程中,對執行情況做到全程透明、定期公開,及時報告內控體系的執行情況,讓全體員工切實了解進度,掌握執行落實情況。
(四)完善內控信息系統管理,加強單位信息化建設
行政事業單位應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等科技手段,從開發、運行維護及管理信息系統著手,摒棄手工管理、審批方式,減少人為操縱因素,同時明確信息系統崗位責任,實行歸口管理。
信息管理系統必須按照內控有關要求,結合單位環境、梳理的業務流程、自身信息溝通等實際情況,健全單位信息系統管理程序,優化單位業務流程,防范經濟活動中人為風險,及時、準確搜集相關內控信息,保證各業務部門之間及單位與外部之間的有效溝通。
行政事業單位必須強化內控意識,從單位相關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入手,規劃整個框架,利用信息化建設加強內控的執行力度,并構建良好的監督體系,進一步提高內部管理水平、規范內控、防控風險,為單位科學事業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慶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原理與操作實務[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15-71.
[2]馮艷輝.淺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會計審計,2017,(11):95-96.
[3]周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問題的解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16):13-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