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偉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根據日常生活需要寫作,嘗試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出社會現實生活的變化。大部分學生的作文水平難以提高的一個實質原因就是缺少豐富的寫作素材,因此,本文通過對素材問題與教學實際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即教師要指導學生多收集生活化素材,并定期對生活素材進行梳理和歸納,在寫作的時候,應根據作文主題內容的需要對這些素材進行個性化處理,使素材更適合作文的需要,創作出更優秀的作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寫作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根據日常生活需要寫作,嘗試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出社會現實生活的變化。在小學語文訓練中,教師不僅要進行應試教學,更應該追求教學生活化,指導學生對各種生活化寫作素材進行個性化處理。
一、深化處理,砥礪思想
小學生思維能力有限,即使收集到了大量的生活化素材,在具體寫作的時候也未必能夠進行合理的思考,他們往往會直接照搬生活素材。所以,教師要讓學生知道這些生活素材的價值,學會對它們進行處理。
在一篇作文中,一名學生講述了自己乘坐公交車回家,身上沒有零錢,只有一張一百元,而公交車又恰巧是無人售票的車。該學生想找車上的人將整錢換成零錢,但是車上卻無人肯幫忙。最后他看見了一個面龐黝黑、身穿骯臟工作服的建筑工人,他猜測對方身上肯定沒錢,便沒有找對方幫忙。誰知對方竟然主動給了他剛好夠坐車的零錢,并表示自己雖然沒有一百元的零錢,但是卻有夠坐一趟車的錢。教師點評:“這篇文章給大家展現了一個助人為樂的農民工形象,但是,這件事情是否給作者更深的啟迪呢?文章并沒有言明,如果能夠深入下去,那么文章將會更加耐人尋味。”在教師的啟發下,該學生對生活素材進行了深化處理,添加了自己思索的部分。“站在那里,手里拿著錢,我一時不知道該說什么。他將錢送給了我,并沒有指望我還給他,雖然只有區區兩塊錢,但是卻顯示了他的慷慨大度。然而我呢,我卻以衣冠視人,看他穿著又臟又土,就打心眼里看不起對方,像我這樣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真的是要不得……”在修改之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了分析,說明了自己在此事件中得到的啟發,讓文章更加深入,耐人尋味。由于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足,所以,教師更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引導他們砥礪思想、有所創新。
二、細節處理,生動表現
在寫作的時候如果能更好地描寫細節,將會讓作文顯得更加生動多彩。小學生對細節的處理能力不足,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用更具表現力的詞句來進行描寫,讓作文更具有感染力。
在嘗試撰寫《我的老師》一文的時候,很多學生都選擇敘述老師指導學生作業、帶領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等事情,這讓作文顯得千篇一律,反而讓人覺得缺乏生活情趣。教師指導學生思考:“有的時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折射出一個人的性格和品德,大家試想一下有沒有什么沒有寫過的小事情,然后嘗試細膩描繪其中的細節,這樣或許能讓老師的形象變得活靈活現。”一名學生受到了啟發后,在作文中描寫了班主任老師“搶水”的經過。“老師帶著我們在公園里轉了大半圈,有同學喊口渴,于是老師就帶著我們向小賣部進發,正在排隊呢,卻看見有其他班級的學生一哄而上,非但不排隊,反而還將我們的同學推開。老師見了大怒,兩手在腰間一叉,大吼一聲:‘你們在干什么?說著他便雙臂一橫,撥開了人群,在眾人瞠目結舌之中擠了進去,雙手護住了身后的礦泉水瓶,對其他人道:‘你們是幾年級的學生啊?都這么大了,還不知道買東西要排隊嗎?或許是老師的氣勢壓倒了這些高年級的同學,他們乖乖地站到了隊伍的最后面,我們不由得對老師豎起了大拇指。”在進行小學語文寫作訓練的時候,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符合事件真實性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虛構,用細膩的細節提升作文的價值。如果能夠反復訓練,則能強化他們的寫作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三、組合處理,學會布局
將收集到的生活素材加以組合,在作文中合理運用,能讓作文顯得布局合理。教師可以指導小學生嘗試找到材料之間的共同點,用線索將材料串聯起來,這樣能培養學生歸納和概括的能力。
一位學生在《傳遞愛》一文中,寫了兩個素材:其中一個生活素材是自己在一次考試中考砸了,感到十分失意,不敢回家。走到家中附近一個小面店門口,感到肚子里很餓,但是又沒帶錢。面店老板發現了他的窘態,于是招呼他來到店里,為顧及他的面子說是免費試吃面。在了解事情之后勸說該學生回家。第二件事情是一個下雨天,該學生在路上看見一個沒帶傘的人,于是上前為其撐傘,雖然對方要去的地方距離自己的家不近,但是他卻稱自己順路,將對方送到了目的地。這兩件事情看似無關,但是如果仔細分析的話還是能夠看出它們的相似點。兩件事情都是為陌生人獻出自己的一片愛心,而且兩個助人為樂的人都說了善意的謊言。在文章中,作者巧妙地將兩件事情組合串聯在了一起,面店老板將“愛”傳遞給“我”,而“我”又將愛傳遞給需要幫助的陌生人,同時“我”堅信這種“愛”會一直傳遞下去。由此可見,如果妥善處理則能將原本無關的材料結合在一起,在經過合理布局之后能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主題。學者魏書生提到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想象力、記憶力、觀察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這樣才能讓他們全面提高。指導學生合理組合處理素材,才能提高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同時也能讓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所提升。
四、添加處理,逐步豐滿
在寫作中添加生活素材要以本色為主,但是有的時候為了突出文章的主題,也需要適當加以潤色,添加一些虛構的部分。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材料進行添加處理,讓材料中的事件更細膩,人物形象更豐滿。
一名學生在《學著長大》一文中,寫到自己因為嘴饞,問媽媽要零花錢,但是媽媽不給,于是他便去爸爸單位去要錢,結果看見爸爸從事的是重體力勞動,十分辛苦,在那個瞬間他覺得自己長大了,決定以后再也不問父母要零花錢了。在這篇文章中,學生問母親要錢是真事,學生的父親在單位從事重體力勞動也是真實的,但是該學生卻并沒有去父親的單位找他要零花錢。事實是母親在拒絕給錢之后告訴他父親賺錢不容易,令學生想起了自己曾看見過父親工作的場景,心中產生愧疚,因此,決定不再找父母要零花錢買零食。作者將零散的生活素材綜合起來,并進行添加處理,讓文章顯得更加豐滿。“遠遠地便看見了爸爸,只見他的背上背著一個重重的大包,我從未見過他的腰彎成這樣。爸爸的臉上都是汗水,牙齒咬得緊緊的,嘴里發出哼哧哼哧的聲音。他幾乎是拖著腳步前進的,當放下大包的瞬間,他的身體也幾乎要摔倒了地上。這個瞬間,我真想沖上去攙扶他。但是我卻沒有動,如果爸爸問我來干什么,我該怎么回答?說來要錢嗎?不,我不能這么做。”在經過了添加處理之后,文章充滿了生活氣息,人物形象更為豐滿。要注意的是,在對材料進行添加處理的時候,添加的內容必須合情合理,必須符合材料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切不可憑空捏造。
五、本色處理,高度還原
部分學生在寫作中虛構生活事件,或對生活事件進行過分粉飾,讓文章顯得過于夸大。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要指導他們不要對材料進行過分雕琢,而要采用本色處理的方式,在作文中高度還原真實生活。
一名學生在描寫母親對自己的愛時,寫到有一天下午自己生重病,媽媽抱著自己往醫院跑,連趕了三站路,終于來到醫院,在醫生的救助下自己終于康復,醫生說如果再晚一點,可能性命不保。這則事件很可能是學生自己虛構出來的故事,由于學生缺乏類似的生活經驗,所以才會出現錯誤。在教師的指導下,該學生仔細思考自己和母親之間的生活小事件,嘗試從平凡的事情中寫出母愛。在修改后,作者描寫了在寒冬時節自己手腳冰涼,為了防止生凍瘡,媽媽給他準備好了毛衣毛褲等。事情雖小,但卻體現了濃濃的生活氣息。為了讓學生積累更多生活素材并對它們進行本色處理,教師可以讓學生定期進行討論,嘗試撰寫生活隨筆,通過各種方法積累素材,并讓他們逐步養成有意識收集生活素材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陳佩紅.讓生活走進作文 讓作文走近生活——實施生活化作文教學芻議[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2).
[2].魯翠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化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7,(4).
[3].王敏.芻議“生活化”作文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
本文系“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項目編號:JZ160501(福建教育學院資助)”課題《小學高段校園習作素材運用指導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陳始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