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能
[摘 要] 互聯網金融正以快速發展的態勢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在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問題,對互聯網金融的有效監管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基本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有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不平衡,分業監管與混業經營的體制不匹配等。提出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平衡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關系和匹配分業監管與混業經營的體制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金融監管;金融創新;混業監管
[中圖分類號] F724.6;F8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12-0150-02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基本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移動通信技術的更新換代,人類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通信已經成為全球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戰略性基礎設施,不斷改變著人類社會各種消費行為和運行方式。傳統金融業也受到互聯網的強大沖擊,運營方式逐步發生改變,互聯網與金融日益深度融合,互聯網金融成為一種新型的金融業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業態包括移動金融、眾籌、互聯網支付和P2P網絡借貸等。
近幾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強勁,但也不斷暴露出許多風險隱患和安全問題,而對其的監管力度并不強,始終處于“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模糊狀態,發起者“卷款跑路”事件逐步增多,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有效監管的挑戰前所未有。目前我國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并未形成一個良好的體系,主要以機構監管為核心,以分業監管為模式,雖然覆蓋面比較廣,但并沒有涉及金融創新初期的監管,監管主體復雜繁多,既有公安部和工信部等相關職能機構,還同時包括銀監會、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等金融監管部門。而目前我國政府界和學術界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剖析和研究依然處于初級階段,存在一系列潛在性風險。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還很不健全,也很難建立起來,原因在于我國互聯網金融依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機構數量、服務升級、產品和技術創新正處于高速變化當中。自2008年以來,我國雖然陸續出臺了一些關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但是均是一些比較獨立的文件,如報告、通知和請示之類,或者是對某項具體的互聯網金融業務進行法律或政策層面的規范和規定。2015年7月,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委聯合頒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對互聯網金融的市場秩序、監管職責、金融創新等方面做出了全方位規定,填補了我國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監管空白。2016年4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該《方案》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互聯網金融的長效機制與組織保障、推進整治工作、落實主體責任、各類整治措施、工作要求、重點整治問題以及目標和原則等諸多方面,由于涉及內容較多,因此也被稱為“史上對于互聯網金融最嚴格的監管文件”。但是從總體來看,互聯網金融監管相關的法律法規較少,并沒有形成健全的體系,且缺乏體系化和專業化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和監管。
(二)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的關系不平衡
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兩者可能存在此消彼長的相互博弈的關系,在我國,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平衡。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持續創新能夠促進我國整個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進而推動整個實體經濟發展,能夠帶來的發展和效能是無可比擬的。但是在持續創新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金融監管發揮有效作用,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至關重要。然而,一旦對互聯網金融監管過于超重,勢必阻礙金融的持續創新,進而影響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規范,甚至出現漏洞和真空,這必將會引發和滋生互聯網金融風險,頻繁發生的金融性風險又將會產生系統性風險。而我國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平衡關系,未來如何在實踐中平衡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關系,是我國面臨的一大難題。
(三)分業監管與混業經營的體制不匹配
傳統的金融運營模式正在逐步被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所取代,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金融機構正在與保險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和銀行等機構廣泛交流并開展合作,為綜合性的金融業務的開展提供平臺和機遇,同時也推動著混業金融經營模式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但是,混業經營模式也會帶來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比如客戶信息泄露、不正當不公平的金融競爭、金融關聯交易、資本充足率失真或虛化和經營者將其風險轉嫁等時有發生。而我們目前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處于滯后階段,表現為分業監管狀態,表現形式為按照不同機構或業務進行分類監管,分業監管與混業經營的體制不匹配,導致互聯網金融監管形同虛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國當前互聯網金融的混業經營模式的確帶給分業監管體制的巨大挑戰,在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時期,我國對其的監管模式的改革也顯得極為迫切,表現為從分業監管轉為混業監管,從主體監管轉變為行為監管等。
三、加強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
目前我國缺乏針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完整、具體的法律法規體系,現有的少數法律法規還主要是對傳統金融的約束,對互聯網金融的規范性文件幾乎沒有,即使稍有涉及也沒有統一標準的制度體系,僅僅是增加或者補充某些具體風險現象的規范文件。因此,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應當盡快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尤其是制定并完善涉及技術信息網絡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基礎性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隨著互聯網金融創新的不斷變化和模式的多樣性,與其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并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而應當綜合考慮、全面統籌和深入研究,在研究總結中不斷規范和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同時,也要緊跟互聯網創新的步伐,制定與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不能滯后。因此,筆者認為應當主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一是及時完善或修訂現有與互聯網金融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如我國的《保險法》、《證券法》和《商業銀行法》等涉及互聯網金融活動及業務需抓緊完善或修訂;二是盡快研究并制定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專門系列體系,從下到上可以包括規范性文件、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法律法規等,并明確各方權利和義務,有效控制和規范互聯網金融風險。
(二)平衡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關系
為了互聯網金融的持續創新和平衡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關系,監管機構可設置配套的監管機制——“監管沙盒”,為互聯網金融創新提供安全和穩定的控件。“監管沙盒”旨在設置創新中心,創新金融科技,提供測試空間,從而提高安全效能和金融業整體的創新水平,而監管對于創新帶來的負擔無須由互聯網金融機構所承擔。監管機構要適宜放寬監管范疇,不斷加大對風險的管理與控制力度,創新金融科技,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為金融科技創新保駕護航。從目前來看,我國已經具備實施“監管沙盒”的條件,為平衡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關系提供有力保障,但是我們還應當充分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如法國、英國和新加坡等國家在對互聯網金融實施“監管沙盒”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值得借鑒,如金融科技創新試用、實施監管豁免和授權予以限制等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對健全我國的“監管沙盒”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三)匹配分業監管與混業經營的體制
針對我國金融業分業監管與混業經營的體制不匹配問題,筆者建議搭建“混業監管+行業自律”的混合監管框架,旨在對互聯網金融進行自律和他律的雙重監管。在混業監管方面,主要是針對眾籌業務、股權投資業務和貸款與支付業務等互聯網金融業務進行的監管,在具體實施中,明顯具有較高的協調性和一致性,不僅能夠及時解決、處理和溝通監管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還能夠有效避免交叉或重復監管的現象發生。另外,在構建共享機制、加強信息交流和節約監管成本等方面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在行業自律方面,一是延伸行業自律作用空間,拓展行業自律范疇,能夠有效提高相關行業機構的自覺程度。二是行業自律的發展經驗能夠成為寶貴的參考和依據,尤其是對監管體系和法律法規等的制定參考作用極其明顯。因此,互聯網金融相關機構應盡早聯合建立行業自律組織。該行業自律組織至少應當包括以下內容:合法合規經營意識、社會責任擔當、資源共享平臺、信息披露制度、道德建設制度、人才培養模式、自律獎懲機制、行業自律公約、內部約束機制以及行業自律標準等方方面面,不斷加強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識別、防范、評估及處置能力。
[參考文獻]
[1]卜亞,張敏.互聯網金融創新監管機制構建——基于激勵相容的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1):83-87.
[2]陳麟,譚楊靖.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發展趨勢及監管對策[J].財經科學,2016(3):49-57.
[3]曾威.互聯網金融競爭監管制度的構建[J].法商研究,2016,33(2):27-36.
[4]張承惠.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與發展[J].金融論壇,2016,21(10):13-17.
[5]黎來芳,牛尊.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監管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7(1):52-54+68.
[6]潘靜.從政府中心規制到社會共治:互聯網金融治理的新視野[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8,36(1):67-77.
[7]Jianwen Qin,Tao Wang,Bangding Huang.The Study of Chinese Listed Bank's Efficiency Growth Mode in Internet Finance Era-Based on Full-Combination DEA-PCA Model[J].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6,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