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芳



[摘要] 目的 探討反饋式健康教育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6月將80例DPN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反饋式健康教育,出院時比較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神經傳導速度。 結果 觀察組疾病知識掌握率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8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3個月,觀察組飲食、運動等方面治療依從性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腓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反饋式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加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提高治療依從性,從而改善神經功能。
[關鍵詞] 反饋式健康教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疾病知識掌握率;治療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a)-0111-0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2型糖尿病常見并發癥,發生率高達15%~95%,可發生于糖尿病的初期階段,也有患病多年神經系統受損仍較輕的可能,主要與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遵醫行為等因素相關[1]。調查發現,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對DPN相關防治知識缺乏[2],繼而影響其治療依從性及療效,而有效的健康教育對提高患者疾病知識極其重要。該研究選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以80例DPN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反饋式健康教育對DPN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確診DPN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3~69年,平均(58.63±8.52)歲;糖尿病病程7~18年,平均(10.48±2.62)年;DPN病程1~5年,平均(2.47±0.68)年;接受教育年限3~16年,平均(10.18±2.26)年。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4~68年,平均(57.95±8.47)歲;糖尿病病程8~17年,平均(10.56±2.59)年;DPN病程0.5~5年,平均(2.51±0.64)年;接受教育年限4~15年,平均(10.06±2.31)年。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異常、精神疾病、聽力障礙、語言障礙等影響正常溝通和交流者;②病變嚴重者;③不愿意參加研究或中途退出者。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健康教育,結合口頭講解、宣傳手冊、多媒體等形式,向患者介紹DPN病因、臨床表現、危險因素、防治方法、血糖監測等疾病常識,健康教育分階段進行,隨時解答患者或家屬疑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反饋式健康教育,即在常規健康教育結束后,責任護士請患者復述當天的教育內容,如“我剛才講了加重DPN的危險因素,您能自己再說一遍嗎?”“您能告訴我下肢護理方法有哪些嗎?”“飲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評價患者復述內容,正確內容予以肯定,錯誤內容予以糾正,不完善內容予以補充,并在下次交談時再次提問,直至患者能正確復述。
1.3 觀察指標
1.3.1 疾病知識掌握情況 入院當天、出院當天,通過提問患者DPN相關疾病知識測評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所提問問題全部回答正確為全部掌握,80%以上回答正確為基本掌握,回答正確率不足80%為掌握不全面。
1.3.2 治療依從性 隨訪3個月,調查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包括合理飲食、適度運動、遵醫囑用藥、定期監測血糖、下肢護理、定期復查6個方面。每個方面完全遵從醫囑者為依從性好。
1.3.3 神經傳導速度 隨訪3個月,檢測兩組患者腓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和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χ2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疾病知識掌握率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率均大幅度提高(P<0.01),觀察組疾病知識掌握率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85.0%(χ2=6.486,P<0.05)。見表1。
2.2 治療依從性比較
隨訪3個月,觀察組合理飲食、適度運動、遵醫囑用藥等方面治療依從性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P<0.01)。見表2。
2.3 腓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腓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3個月,兩組患者腓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均明顯改善(P<0.01),觀察組腓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3。
3 討論
DPN病變特征為神經傳導功能異常,臨床表現為肢體感覺減退及疼痛,下肢癥狀多重于上肢,隨病情進展可出現運動障礙甚至糖尿病足,是目前臨床非外傷性截肢的主要原因[3]。DPN患者的治療效果有賴于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和治療依從性的提高。常規健康教育主要以護士講解患者傾聽的方式進行,由于患者理解能力不同,加之部分患者記憶力差等原因,無法準確評估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致使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據文獻報道[4],常規健康教育后隨著時間的延長,高達40%~80%的患者會遺忘醫護人員宣教內容,因此,探索一種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促進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的理解,就顯得尤其重要。
反饋式健康教育是一種護患雙向的健康教育信息傳遞模式,即通過讓患者自己復述護理人員的健康教育內容,護理人員針對復述內容進行評價、糾錯、補充、強化,確保患者最大限度理解和掌握健康教育內容[5]。反饋式健康教育通過護理人員的講解與患者的復述,即有利于促進患者對疾病知識的理解,強化和促使患者養成正確行為[6],又有利于護理人員及時發現患者的錯誤認知,并給予及時糾正,促進患者正確配合各種治療措施,這是提高治療效果的有效保障。此外,反饋式健康教育增加了護患溝通和交流,有助于融洽護患關系,提高護患滿意度,與優質護理的目標不謀而合。該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患者聯合使用反饋式健康教育,結果顯示,觀察組疾病知識掌握率、治療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可見,反饋式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提高治療依從性,從而改善神經功能,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囡囡,賈延萍,許晶.健康教育護理路徑干預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9):243-244.
[2] 趙巧玲,謝新榮,鄒汶兵,等.2型糖尿病足部自主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J].廣東醫學,2014,35(3):405-406.
[3] 王明軍,王海瀾,田永鋒,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康復治療與健康教育[J].醫學綜述,2012,18(5):735-738.
[4] Kornburger C, Gibson C, Sadowski S, et al. Using “teacn-back” to promote a safe tranisition form hospital to home: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discharge process [J].J Pediatr Nurs,2013,28(3):282-291.
[5] 紀玉桂,王東亞.反饋式健康教育對腦出血術后患者肢體功能康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6,31(18):7-9.
[6] 龍秀紅.健康教育聯合強化行為管理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J].臨床護理雜志,2014,12(3):38-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