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娟


[摘要] 目的 回顧性觀察糖尿病并發腎病治療中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的治療效果。 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糖尿病并發腎病患者52例,分別給予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治療,按照治療方式分為,腹透組16例,血透組36例,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前,腹透組患者血壓、BUN、SCr、PTH、Ca、P、ALB、白蛋白水平均與血透組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患者血壓、PTH、ALB、白蛋白水平腹透組均低于血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UN、SCr、Ca、P水平腹透組與血透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透組患者透析期間并發癥發生率與血透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治療終末期糖尿病臨床療效差異不大,各有優缺點。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可根據自身條件及患者的病情酌情選擇。
[關鍵詞] 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糖尿病腎病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a)-0175-02
糖尿病并發癥中,常見的一種即為糖尿病腎病,屬于微血管并發癥,會有20%~40%患者進展為終末期腎病,死亡率較高。臨床治療糖尿病并發腎病患者時,對癥支持治療為主要治療方法,但無法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病情進展后,透析指征出現,需給予患者透析治療,使機體受到的代謝產物損傷減輕,病情進展速度減緩[1]。目前,可采用的透析方法比較多,療效不盡相同,該院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患者52例為研究對象,以接收的糖尿病并發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在該疾病治療中的效果,旨在為臨床選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接收的糖尿病并發腎病新進入透析患者52例,按照治療方式,腹透組16例,血透組36例。腹透組中,男9例,女7例;年齡46~71歲,平均(51.8±2.9)歲;糖尿病病程3~15年,平均(5.6±1.7)年;2型糖尿病15例,Ⅰ型糖尿病1例。血透組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42~75歲,平均(52.4±3.1)歲;糖尿病病程2~12年,平均(5.3±1.9)年;2型糖尿病35例,1型糖尿病1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腎病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均具有透析指征;③均對該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經比較,兩組患者資料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治療,給予患者胰島素皮下注射,對血糖有效控制,患者如合并高血壓,利用降壓藥物控制血壓,促紅細胞生成素常規補充,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補充鐵劑等。常規治療基礎上,腹膜透析組進行的為非臥床腹膜透析, 透析置管方式選擇常規臍旁手術切開方法置管, 管道為 Tenchhoff 直管。透析液及透析裝置為Baxter公司生產的腹膜透析液及 Y 型透析裝置,1.5%~2.5%腹膜透析液2 000 mL/次,4次/d,共透析3個月;血液透析組患者的透析機型號為:德國費尤斯、金寶, 透析器型號為 FX60,采用碳酸氫鹽透析液,透析血管通路為中心靜脈經皮插管或動靜脈瘺, 血流量控制200~250 mL/min,透析3~4次/周,4 h/次,根據個體情況適當調整超濾量及超濾模式,共透析3個月。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檢測兩組患者的血壓、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甲狀旁腺激素(PTH)、鈣(Ca)、磷(P)、白蛋白(ALB)水平;觀察兩組患者透析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n(%)]表示計數資料,利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血壓、BUN、SCr水平比較
治療前,腹透組患者血壓、BUN、SCr水平均與血透組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腹透組患者血壓水平低于血透組;而BUN、SCr水平腹透組與血透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PTH、Ca、P、ALB、白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前,腹透組患者PTH、Ca、P、ALB、白蛋白水平均與血透組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腹透組患者PTH、ALB、白蛋白水平均低于血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Ca、P水平與血透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透析期間,腹透組有3例發生并發癥,發生率16.7%(3/16),其中,感染1例,心腦血管疾病2例;血透組有5例發生并發癥,發生率13.9%(5/36),其中,感染1例,心腦血管疾病4例。腹透組患者透析期間并發癥發生率與血透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有研究指出,與非糖尿病腎病患者相比,糖尿病腎病患者具有更為復雜的病情,治療難度也更高。現階段,糖尿病腎病治療中,透析治療作為一種重要手段,受到廣泛的關注,盡管學者并未形成關于不同透析方式療效方面的共識,但絕大多數學者認識到,透析方式選擇時的重要依據為并發癥、生存率等指標[2]。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糖尿病腎病危險因素中包含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壓時,會提高2倍腎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而且糖尿病腎病發生與發展過程中,高血壓均參與[3]。學者指出,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時,有效控制患者血壓后,可明顯降低心肌梗死等糖尿病相關終點事件發生率,降低幅度能夠達到24%[4]。該研究中,腹透組患者經腹膜透析治療后,患者動脈壓水平明顯低于血液透析治療的血透組,這說明,與血液透析相比,腹膜透析可對患者合并的高血壓更為有效的控制,原因可能是腹膜透析能夠更為良好的將中大分子毒素物質清除,減少升血壓物質,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中的鈉離子與鈣離子濃度降低,實現降壓并有效控制的目的,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5]。endprint
低蛋白血癥的營養不良與透析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和病史率增加有關,被認為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6]。糖尿病腎病透析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與透析不充分、糖尿病胃輕癱以及感染等并發癥有關。該研究表明,血透組白蛋白較初始透析前顯著升高,而腹透組白蛋白較透析前改善不明顯,并顯著低于血透組,這可能由于腹透過程中,經腹膜丟失大量蛋白,加之從腹膜透析液中持續吸收葡萄糖抑制食欲,大量腹膜透析液增加腹部飽脹感,導致患者進食少,故較易發生營養不良。多中心數據顯示腹透患者營養不良患病率較血透患者顯著升高(42.3% vs 30.8%)[7]。
目前國內對于糖尿病腎病患者透析方式的選擇還是主要基于該中心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開展情況,醫師的個人經驗和看法,糖尿病并發癥特別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環境、主觀意愿等。糖尿病腎病患者腹透和 血透這兩種替代治療方法在透析充分性、殘余腎功能、遠期預后及生存率、并發癥和營養狀況方面各具優勢。該次研究結果顯示,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治療終末期糖尿病臨床療效差異不明顯。這與楊光等[8]研究結果相符合。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治療終末期糖尿病臨床療效差異不大,各有優缺點。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可根據自身條件及患者的病情酌情選擇。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次研究樣本量小,時間短,缺乏對患者透析后生存率的統計,故研究結果仍然有待大樣本,長時間全面隨訪的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
[1] 潘章磊,尹翹,賈彥諾.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方式治療終末期糖尿病腎病效果的Meta分析[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7, 38(2):147-149.
[2] 湯夢娟,李巖,肖蕊,等.終末期糖尿病腎病的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的比較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20):3886-3888.
[3] 張清霞,邱晶,王麗瑩.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在糖尿病腎病尿毒癥高血壓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 12(7):32-33.
[4] 陳慶云.連續性非臥床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對終末期糖尿病腎病透析充分性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5):65-67.
[5] 孫亦兵,劉月英,王瑩.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對糖尿病腎病患者心臟結構及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3):378-380.
[6]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 2010, 362:1090-1191.
[7] Kovesdy CP, Shinaberger CS, Kalantar-Zadeh K. Epidemiol ogy of dietary nutrient intake in ESRD[J].Semin Dial,2010, 23:353-358.
[8] 楊光,黎小燕.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治療糖尿病腎病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3,3(11):45-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