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化
摘要:在初中的課程教學中,物理是比較重要的學科之一,也是教學難點之一,由于學生初二才接觸到物理學科,所以對于學生來講起點都是一樣的,但由于某些學生因為缺乏興趣或者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導致物理成績較差。物理教育提倡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都能得到不同的成長,因此,教師要多關注學困生,根據每位學困生的情況進行相應的引導,讓他們了解物理,喜歡物理,得到不斷的進步,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物理;學困生;轉化策略
物理作為一門典型的理科學科,學生的興趣不足,由于剛剛接觸到物理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因此,將學困生轉化是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為學困生成績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所教師們并不能把物理成績差歸為學生“腦子差”或“不用功”,教師應該結合學困生的特點進行指導和教學,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困生的物理成績。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困生對物理學習不太感興趣的現象,甚至有些會對物理產生厭惡、排斥的心理,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物理課堂過于死板、無趣,課堂氛圍過于嚴肅,以致于大部分本來基礎就差的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物理更沒了興趣。因此,教師首要做的是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困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要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在教學中將重心放在學生上,不只是關注優等生,也要多給學困生機會,如請他們回答問題等,提高學困生的課堂參與度,其次,在講課時要注意課堂的趣味性,多媒體、實驗、活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我們怎樣聽到聲音》時,要求學生了解人耳感知聲音傳播的基本過程,知道骨傳導,了解什么是“雙耳效應”,在課程導入時,教師先提出兩點問題: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依靠那種形式?聲波進入人耳后,經過哪條途徑,最后感覺到聲音?,以此來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讓同學們做下一步的骨傳聲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骨頭能傳聲的結論,失去聽覺的人能靠骨傳導來聽聲音,向同學介紹貝多芬的故事。以此來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多多請學困生回答一些稍微簡單的問題,增強他們學習物理的信心,轉變他們對物理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物理的能力。
二、創新教學模式,促進知識構建
影響學困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多方面的,教師的教學形式也是原因之一,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下,教師還是會以自己作為課堂上的主體,以講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被動的接受物理知識,興趣自然也不高,所以教師積極地創新教學模式,推進物理課堂的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主,轉變教學觀念,以引導為主,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物理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例如在學習《光的傳播》時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能簡單解釋常見的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在教學引入時可以向學生展示光現象,如向學生提問皮影戲是怎么演出的,為什么要叫皮影戲?大家都只是日食、月食么,它們是怎樣形成的?舉出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例子進行課程導入,向學生解釋光源的概念,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行做實驗,思考討論光源是怎樣傳播的,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參加到教學實驗中,最后引導學生得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這一結論。讓學生先自主做實驗得出一定的結論,教師再加以引導,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促進物理知識的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三、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發展
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往往更注重優等生的學習情況,忽視學困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尤其是是在評價和監督練習上,對學困生的關注度遠遠不夠,學困生原本就對物理學習不感興趣,又不受教師的重視,因此物理成績止步不前。所以教師除了課上對學困生給予高度的關注度,培養他們對物理的興趣外,還要針對學困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評價,不僅僅根據學困生的成績來簡單評價,要多關注學生在課上的表現,鼓勵學困生積極發言,高度參與到教學課堂中,增強學困生在課堂的上的參與度,提高他們學習物理的自信心,拓展他們的學習思路,提高思維能力,使他們發現物理有趣的一面。在課下針對學困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彌補他們薄弱的知識點,分層次的進行練習,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物理。
總而言之,轉化學困生的成績需要學生和教師的通力合作,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激發學生對物理的熱情,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加強對學困生的關注和引導,站在學生的角度轉變教學模式,幫助學困生在學習物理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韓士鼎,初中物理學困生成因與轉化策略探析[J].文理導航(中旬),2016 (11):45
[2]胡敬國,初中物理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中旬),2016 (05):44-46
[3]胡霞,通過科學探究轉化初中物理學困生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