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崇林
摘要:高中階段的數學課程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遇見很多困惑,如果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理解的方面就會存在一定的不足。數學教師應該轉變原有的教學理念,采用更有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真正的理解概念的本質。通過研究發現,數形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明顯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本文就對數形結合的思想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做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數形結合思想;高中數學教學;應用策略
1.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數學這門學科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難度,并且其中的邏輯性較強,如果單純的依靠學習概念等文字內容,很容易給學生帶來理解方面的困難,影響課堂質量。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圖形的解釋能夠讓問題變得更加的直觀,通過教材我們就可以發現,在很多章節的開頭都會有一個明顯的圖示,這些圖示往往都是本章學習的內容的體現。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的利用圖形的積極作用,采用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實物展示、圖形展示等方法,提高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學習的印象,幫助學生培養數學思維,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2.數形結合思想在數學教學的應用策略
2.1數與形等價策略
要想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好數形結合的思想,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將數與形進行等價的交換。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快速的分辨是采用圖形的方法還是代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幫助學生節省時間,提高正確率,有助于下一步工作的繼續開展。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數與形的等價,例如在學習函數的時候,可以在坐標系中準確的找出函數值的位置,可以結合函數值的位置來解決問題,既能夠保證效率也能夠保證正確性,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2.2數與形互補策略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這一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在進行習題講解的過程中,針對某一題目進行兩種方法的不同解決方式,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明白數形結合的思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是有利有弊的。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以及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都可以利用圖形以及代數的本質特性來解決問題。比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問題比較簡單,用代數方法就能順利的完成,就不需要畫繁瑣的圖示,這樣就能夠有效的提高做題效率,保證正確率。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這種方法的使用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要根據實際問題的情況合理的進行選擇;同時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其能夠在不斷的聯系過程中熟練的掌握這種學習方法。
2.3教學過程簡潔性
對于教材中的例題與習題來說,有很多不同的解題方式,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數形結合的策略,一定要充分的考慮學生的能力水平,并且要采用恰當的方式使得解題的過程更加的清晰簡潔,方便學生的理解。比如在講解一些簡單的題目的時候,畫圖不需要過于標準,而是畫一個大概的圖形就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樣就能有效的節省課堂的時間,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內容。在做一些比較繁瑣的答題的時候,在采用數形結合的過程中,畫圖就要相對的精細一些,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總之,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引導學生在必要的時候進行簡單的畫圖,加深學生對于題目的理解。
2.4直觀想象的策略
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將其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而是要加強與其它學科的聯系,不斷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性,激發學生自主研究的欲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數形結合的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在腦海中進行數形轉化的工作,能夠將代數轉化為腦海中的立體圖形;教師可以采用課件的方式向學生展現數形結合的變化,讓知識更加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提高學生的直觀想象的能力。不要將學習方法變成學生學習的模板,局限了學生的思維。
2.5重視創新
數學中解題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不是讓學生將學習方法照搬,這樣不僅不能夠發揮出方法本身的作用,還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受到限制。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自行的解決問題,并且鼓勵學生進行解決方法的創新。同時,在進行數形結合方法的講解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做好自我反思的工作,自我反思的活動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與學生自身的不斷學習與時間,才能夠將這一內容有效的掌握,在掌握之后,學生就可以針對學習方法進行創新,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知道,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運用數形結合的思維方式進行教學,能夠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幫助學生更好的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將這一思想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初中數學數形結合思想教學研究與案例分析[J].伍斌.中國校外教育.2017 (11)
[2]淺談數形結合思想在高中數學中的應用[J].鄧文博.科技視界.2017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