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萍
摘要:奇妙的大自然的課堂。在挖野菜活動中尋找春天的秘密;河邊探究“沉于浮”體驗發現的樂趣;河灘上大堆的沙子,進行爬沙比賽;用石頭做畫,畫下可愛的家鄉;踩在松軟土地上,動聽的語言在生動的情景中表達。爬山爬樹活動,發展動作的同時,培養了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
關鍵詞:教育價值;野外教研;樂趣;觀察探索
一、分析現狀,尋找癥結
對《綱要》原文的學習及現場研討后,“兒童是在與環境互動中主動發展”的思想,已經成為教師的共識。
但是,“農村幼兒園的園舍物質環境有限,師資隊伍的欠專業化以及家長教育觀念滯后等因素,是孩子的主體性發展受到制約的關鍵因素。”
二、因地制宜,分析優勢起步
面對困難,認真分析了農村課程改革的有利因素:多數中心幼兒園都坐落在田野旁、山腳下,大自然賦予了我們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優美的旅游景點和豐富的社區環境,都蘊涵著多種教育價值。《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特別是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分析地區資源優勢后,我們找到“環境育人”的突破口。
三、大膽嘗試,實踐中逐步感悟
(一)從體驗入手,轉變教師的觀念
教師利用自然材料親自制做,《鄉土為源體驗創新》藝術作品集,初步打開思路。
“野外教研”活動,共同體驗環境的教育價值。置身清新的自然美景中,老師們感受到了久別的舒暢。“我們身邊的環境有怎樣的教育價值?可以開展哪些活動以實現五大領域教育目標?”我們把問題拋給教師討論。
親自體驗后,教師認識到:原來這里蘊涵的教育價值無限;教室不是孩子唯一學習的地方,知識也不僅是書本上的內容。
(二)從實踐中感悟,拓展兒童的學習空間
1.自然界中的材料引入園內,開展內室內外游戲。開辟泥、沙場地,讓兒童盡情體驗玩沙、玩泥的樂趣。
2.奇妙的大自然的課堂。在挖野菜活動中尋找春天的秘密;河邊探究“沉于浮”體驗發現的樂趣;河灘上大堆的沙子,進行爬沙比賽;用石頭做畫,畫下可愛的家鄉;踩在松軟土地上,動聽的語言在生動的情景中表達。爬山爬樹活動,發展動作的同時,培養了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
3.天然游戲室。樹林中土坡上,開辟“娃娃農家”“樹下泥巴園”“小小偵察兵”等游戲區。孩子們順手拈來樹葉、花草、石塊、秸稈、木棍等材料充填到游戲區中,利用樹林、石塊作掩護,盡情地游戲和玩耍,體驗到天然游戲的快樂。
4.充滿童趣的木工坊。通過利用木工材料制作的每件稚拙的作品,都閃現著孩子的靈性與創造。
5.做社會的小主人。推動著古老稀奇的碾子,嬉戲和玩耍中強健身體,帶孩子到茶社去品味茶葉;游覽風景如畫的雁棲湖、參觀千年古剎紅螺寺,萌發了其愛家鄉的情感。
四、不斷反思,自我調整中成長提高
指導方式:變指導層的“告知”,為啟發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親自體驗和感悟。
管理行為:資源調配,時間調整,評價方式的改革給教師的實踐提供寬松的氛圍。
教育行為:依據兒童的興趣與需要,還兒童自主學習的空間,兒童的發展是教師工作的起點和目標。
五、收獲和體會
讓幼兒在“走進自然中——觀察探索,融入社會中——感知體驗,與材料互動中——發展自我”。“讓孩子感知體驗自然界與社會的真實,操作更加原始與開放的材料,在享受童年的快樂過程中,獲得終生受益的品質”。我們追求的,正是在這種樸素的教育理念下的高質量的農村學前教育!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