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燊燊 李博文 李華
摘 要: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的扶貧問題依然非常艱巨,本文以鞍山市為例,對其精準扶貧現狀進行了剖析,闡述了產生貧困問題的依據,并從政府政策、企業社會責任及個人發展角度闡明了相關解決措施,希望能為鞍山打贏脫貧攻堅戰獻計獻策。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精準扶貧;企業社會責任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征越來越明顯,主要表現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整體發展速度放緩等。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失業人口增多,增加了扶貧壓力。經濟發展新常態使鞍山市的扶貧工作進入了新時期,對扶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經濟新常態下鞍山市精準扶貧現狀分析
近幾年,如何在經濟新常態的形勢下順利且有效的開展“精準扶貧”已經成為了各省市關注的熱點。新常態下的地方經濟發展對于部分貧困區域與相對落后人群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其中,遼寧省鞍山市近幾年緊緊圍繞脫貧攻堅總目標,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落實扶持政策,精準精細地開展著各項脫貧攻堅的工作。在此期間,為提高扶貧精準化力度,鞍山市制訂出包括易地搬遷“挪窮窩”、提升素質“拔窮根”、政策兜底“保生活”等個性化的精準脫貧方案,特別是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特點,創新性地把產業脫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戰略。多次超額完成計劃年度脫貧指標,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主要集中為人財物等各項資源為盡快完成脫貧目標提供堅實保障。
(一)建設扶貧隊伍,選配扶貧骨干。
市委、市政府重視扶貧隊伍的建設,將市扶貧辦進行升級,增人增崗增編加強扶貧工作機構建設,為臺安、岫巖兩縣安排專門負責扶貧工作的人員。堅持上級領導帶動下級領導,黨員干部聯系貧困戶群眾,實現幫扶多層次、全覆蓋。
(二)加大資金投入,落實扶貧保險。
鞍山市從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金融扶貧等各方面在省內率先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脫貧攻堅的若干政策》。政策中明確了關于設立扶貧信貸風險基金以及為貧困戶和幫帶經營主體貸款提供擔保等條例,還設立了脫貧專項資金作為脫貧補助,并逐年加大扶貧資金的下撥。同時,協調落實幫扶臺安、岫巖兩縣一幫三年的扶貧資金。按照省扶貧辦的要求,鞍山市和臺安、岫巖與保險公司簽訂了扶貧保險合作協議,政府出資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員購買了扶貧保險。
(三)實施脫貧工程。
分別在就業、醫療救助、教育資助、危房改造和移民搬遷、低保兜底、生態補償方面實施“六個一批”專項保障工程,同時大力推進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和五大縣域經濟發展工程。
鞍山扶貧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的進展,但是從鞍山市目前的發展形勢看,扶貧任務還是很艱巨,精準扶貧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二、鞍山市經濟新常態下的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
(一)對貧困戶的識別辨識度不高
準確的識別貧困戶并對其進行幫扶,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政府對貧困戶識別的局限性,無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一些特殊貧困家庭無法做到準確識別
(二)政府部門對扶貧政策的監管力度不足
政府對發放給各基層主管部門的扶貧資金的用途監管不到位,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按需發放,未專款專用,導致扶貧資金用途不透明。
(三)貧困村缺乏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
有的貧困村基礎條件較差,橋梁道路年久失修,出行不便。一部分貧困村也存在水源污染和灌溉設施不完備的問題。除此之外電網設施也嚴重老化,電壓不穩定,尤其是鞍山市岫巖縣的山城村,由于村里電網設備年久失修,供電安全和穩定性得不到保障。一些坐落于大山或偏遠地區的貧困村,信號塔覆蓋不到,信號時有時無。以上這些原因直接導致貧困區域與外界溝通聯系較少。
(四)貧困戶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
由于教育水平有限,導致貧困戶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只能從事一些基本的體力勞作,收入渠道狹窄。對政府提供的一些新型養殖、種植技術幫扶接受能力有限,造成政府的一些扶貧政策不能很好的落實。
(五)企業沒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部分幫扶企業鉆扶貧政策的漏洞,只考慮自身利益,對扶貧工作浮于表面,形式單一沒有實質的幫助,只是提供簡單的財物幫扶,無法很好的為其提供相應的工作崗位,即使利用當地自然資源,也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進而無法實現經濟新常態下的技術脫貧。
三、政策建議
本文前面已針對鞍山市精準扶貧政策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現提出解決方案如下:
(一)鞍山市政府應加強對精準扶貧工作的執行力度
鞍山市政府部門應當建立完善的符合本地區的貧困戶鑒定標準,完善貧困戶數據庫。
鞍山市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扶貧資金的統一管理,明確各個職能部門的相關職責,加強對扶貧資金運用的監管力度,達到專款專用,健全監管體制機制,使精準扶貧政策更透明有效。
鞍山市政府部門應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保證交通、水、電、通訊暢通,為其提高自身發展提供保證,加大貧困地區與外界的交流,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二)鞍山的企業應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企業也是精準扶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鞍山的企業可以通過兩個方面進行幫扶,一是通過吸納人員就業,實現互利互惠,;二是通過為貧困地區捐款、捐物等直接方式來進行扶貧救助。企業在幫助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提高了企業形象和聲譽,形成企業的隱形財富,為企業在社會立足,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三)鞍山市應健全教育體系,加強貧困居民自身素質建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灌輸式”的幫扶并不利于貧困居民個人自身發展,只會養成等待幫扶坐吃山空的壞習慣。鞍山市應加大對貧困地區科教水平的提高,建立科學完善的教育體制,增強貧困地區人民的自我發展意識和自強意識,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下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曉靜.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精準扶貧對策分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7):20.
[2]張俊亮.經濟新常態下精準扶貧現狀、困境及改進路徑探索——以河南省A市為例[J].農家參謀,2018(12):273.
[3]陳智武.當前我國農村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思考[J].金融經濟,2018(10):24-25.
[4]曾惠芬.經濟新常態下“精準扶貧”的推進策略[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05):122-123.
[5]于詩琦,鄭煒,李曉峰,何苗,韓露,白璐,唐健,孫亮,童阿木.鞍山市如何做好精準扶貧工作[J].中外企業家,2017(29):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