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晨
摘 要:民國時期,職業教育發展起伏不定,除了政策原因外,缺乏受過專業訓練又志愿成為職業教育教師的師資人才也是導致職業教育建設進程艱難的原因。眼觀當今職業教育依舊面臨合格乃至優秀的師資匱乏的狀況,回溯民國階段先賢教育家對職教師資培養問題的反思及獨到見解,將對我國當代職業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民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
1912年,民國建立,初期階段,各界愛國人士意識到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性人才是縮短與列強大國間距離的最快途徑。黃炎培、陶行知等先賢教育者對職業教育理論進行引進,職教團體的組織,以及職教文獻、學校的創辦,促進了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然而,由于在政策的導向和社會人才需求的取向上出現錯誤,最終使職業教育逐步重回迷途。除此原因外,缺乏受過專業訓練又志愿成為職業教育教師也是導致職業教育建設進程艱難的原因。
一、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歷史分階及師資培養狀況
(一)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歷史分階
在民國職業教育歷史共38年的時間中,進行合理的分階有利于分析國內政治局勢、世界大環境對于職教師資培養的影響。民國初期職業學校數量及教師數量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這種變化同當時的政局及相關職業教育政策導向有較大關聯。民國年(1916年)由于當時政治局面動蕩不安,職業教育的發展也起伏不定,到了1916年數量明顯減少。之后隨著社會局勢的好轉,學校數量又出現回升。民國十七年(1928年)全國職業學校總數為149校,僅為民國十四年(1925年)調查數字的十分之一。[1]從這一明顯的數量降低,充分表明在1927年之后,職業教育事業發生了嚴重退化。因此將1916年、1927年作為劃分,對當時職業教育發展局勢進行分析。
(二)民國時期職教師資培養情況
民國時期職業教育師資多分為行政人員、非職業科教師及職業科教師,其中職業課教師分為高級職業學校職業學科、初級職業學校以及職業補習學校職業科師資。各職業學校都存在兩種性質的職業科教師,包括專任教師、兼職教師。[2]1912-1916年民國初期大量留日學者歸來,引進日本較為先進的實業教育,職業學校師資大多來于以造就“甲種實業學校教員”的實業教員養成所、講習所。1917-1926年是職業教育又一個穩步發展的過程,民國十一年(1922年)教育部公布《學校系統改革令》,師資培訓任務由改名為師范大學校的高等師范學校承擔,職業教育師資因其要求特殊,則除了部分非職業科目師資由該途徑培養,另一部分職業科目師資由政府設立于農工商大學或高等農工商學堂內的事業教員講習所內進行培養。
1927年5月15日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通過《整理中華民國學校系統案》,提出職業中學單獨設科,至此職業科教師日益缺乏。1932年出臺的《職業教育法》中提出職業學校教員由校長聘任,而次年頒布《職業學校學科師資登記檢定及訓練辦法大綱》確定職教師資培養要求,公立職業學校同私立職業學校共同發展。[3]1933年教育部頒布了《各省市職業學校職業學科師資登記鑒定及訓練辦法大綱》,詳細規定了職業學科師資訓練的各部分內容,特別對培訓科目及課時數進行制定,并且指定多所大學舉辦四年學制的職業師資科,招生對象為高級職業學校畢業生。
1934年教育部通過對各省市理科會考成績統計指出成績好壞同教師教育方法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指定公私立大學舉辦中等學校教員暑期講習班,由此師資進修開始興起。對提高在職教師與剛進入教學崗位的新教師而言,進修成為在短期內提高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民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特點
職業教師的屬性特色鮮明,既要擁有“職業特長”又要具備“教師特質”。兩者缺一不可。這就說明普通師范教育的畢業生并不能完全勝任職教教師工作。而專門學校的畢業生,受教育學訓練少缺乏教育學知識,也不能適應職業學校對師資需求,而合格師資又是職業學校發展的必要前提,導致影響了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初步形成雙導師制度
職業教育初始,因為對職業教育特點及其需求認知不足,聘任職業教育老師,“往往求教師於普通學校之門”,所教內容也多為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隔離甚遠,也更難以涉及職業技能的學習與訓練。后明職業教育“大勢”者,認為既然需要訓練職業人才,“非請會受專門教育者擔任不可”,于是職業學校開始聘任職業專門畢業生為教師,但是專門人才所接受的也為職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并沒有進行足夠時間的系統的操作訓練。后因職業教育開始有了注重實際技能的傾向,職業學校開始尋求職業界實際人員,如工頭,技師,工匠等,[4]由此可見聘任職業科教師需要對教育學識與職業經驗進行雙重考量。特別是聘任具備職業經驗的職業科教師,成為民國時期職教師資選拔的重要指導思想。1931年中華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設施標準》中提出優先選聘具有職業經驗教師,或聘請具有職業經驗者再聘受過師范訓練者對其進行輔助。教育部于1938年還頒布了《創設縣市初級實用職業學校實施辦法》提出要聘任各專業熟練技師及技匠為教師工作指導員,并規定了申請條件。這一政策的實施為解決職業學校合格師資缺乏及實踐教學能力較弱提供了方向,“教師與師傅”雙導師制度的初步形成。
(二)逐步完善師資進修制度
國民政府成立后,職業教育師資的培養主要由三種機構進行,分別為師范大學、大學教育學院以及大學教育系。但因職教師資的特殊性,為培養更多的合格師資,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其中一種便是舉辦師資培訓班,針對不同職業教育專業科目的教師進行職后培訓。鐘道贊提出,將曾受專門訓練之人加以實際作業陶冶,學理知識補充,與師范訓練,其優點即在專門知識之充足,與訓練時間之經濟。于是對這些教師進行入職后的進修培訓,成為了快速提高在職教師和剛入職職業學校大學畢業生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1940年教育部頒布《獎勵職業學校職業教育進修暫行辦法》,通過給予符合規定條件的教師進修獎學金,鼓勵教師進修,以提升教學水平。教育部還對職業科目師資訓練班學員實行優待,免除學費及膳費,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師資訓練班。除辦理提升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等教學效能的講習會、講習所等進修方式,為提升專業經驗職業學校校長及教員需要赴國內外場廠進行參觀及實地考察。
(三)打通非師范專業與師范專業轉化路徑
1930年第二次全國教育會議為培養訓練更多職業科師資,提出:師范大學及大學教育學院得招大學農工商各科畢業生予以一年的師資訓練,畢業后得充實高中職業科或職業學校教員。并指出各大學農工商學院學生如有資源職業教育應從第三年起改修教育科目十六學分以上,其科目由大學教育學院或教育學系規定。還要求師范專修科招收有三年以上實地經驗的專修學校或高中職業科畢業生進行一年師范訓練后任教初中程度職業科目教員。通過該種方式,使得有志成為教師的非師范專業教師能夠通過專業師范教育,名正言順成為專業教師,也體現成為職教師資需進行教育科目學習的必要性。
三、民國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過程對當代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啟示
“師資是否得人”是職業教育之根基所在,民國職業教育雖然經過了數年創辦,但由于受到傳統思想之禁錮,學校基礎設備簡陋,教師培養培訓不徹底等原因,導致職業教育師資難以選得合適人才,職業教育領導各項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師資養成的影響因素較為復雜,主要原因在于專門學校辦理師資培訓設備簡陋,人才不足,忽視技術研究,沒有進行校外實習,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能勝任職業學校的授課任務。再加上社會對待職業學校教師態度并不明朗,因此,聘請專業教師并維持穩定的職教師資隊伍難上加難,導致了民國時期職業科目師資緊張的境遇。要扭轉這種現狀必須針對不同情況采取多種措施:首先,給予職業學校師資特殊待遇與保障,對于現任教師應促其不斷進修,以改善其教學水平;其次,對于專科和大學的畢業生,如其志愿從事職業教育,除給予師范之訓練之外,還給予特別的津貼,并給與其法律上的權力與義務;對于職業界的技術人員,如果志愿從事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應積極聘請為教授,使其成為職業經驗教師。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樣對職業教育師資提出更高要求。職教師資的理論水平與專業技能應順應時代產業發展,與時俱進。在師資培養過程中,可以給予有意向就職于職業教育的非師范專業學生轉為師范類專業機會,通過相關師范教育類課程考核后,獲得職業學校任職資格。在師資準入過程中,應積極通過政策制定、福利補助鼓勵行業優秀技能人才,工匠技師,進入職業學校進行授課,開發多種校企合作模式,如大師工作室,微型公司入駐職業學校,以企業管理模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在師資繼續教育過程中,應遵循終身學習原則,不斷對職業教育師資實行進修于培訓,進入企業掛職鍛煉,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獲得專業技能證書,擴充其專業知識與技術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文華.戰前民國職業教育發展情況綜述[J].職業技術教育,2010,(7):70.
[2]王志兵.民國職業教育教師的任用條件考述[J].職教論壇,2015,(16):88.
[3]徐景雙.民國時期甲等職校教員管理制度的歷史背景[J].職業教育研究,2014,(9):176.
[4]夏奇. 1927~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職業教育[D].河南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