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幸 郭誠君 熊昌芹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背景下,如何以史為鑒,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對新時代培育“四有”青年大學生,培育21世紀新的接班人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本文通過對新時代傳統文化內涵的剖析,指出了傳統文化對青年大學生理想、道德、文化和紀律的影響及作用,高校應當注重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學生為本,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校園和進宿舍。
關鍵詞:新時代;十九大;傳統文化;四有青年;大學生
縱觀世界發展史,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與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復興息息相關,所謂少年強、青年強則國家強。在當今中國綜合國力愈漸強盛、國際地位愈漸提升的發展態勢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對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大學生,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1]。高校是對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職責和使命,肩負著傳承中華文化、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使命[2]。
一、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與內涵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歷五千年而不衰的沉郁厚重使其形成了獨特的特點,其中包括經世性、世俗性與中庸性。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對理想的最高追求,是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經世性。而中華傳統文化的世俗性則側重于儒家學說的人文性與倫理性,其面向世俗生活的人文性色彩極強的文化作品亦是對我們文化的涵養與道德的修善有著積極的作用。傳統文化中的中庸性與孔子所倡導的孝悌、寬惠與溫、良、恭、儉、讓,以及所主張的“過猶不及”等這些為人處事原則相聯系,是道德修養的至高體現。此外,中華傳統文化強調的“君子義以為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仁者愛人”、“與人為善”等,均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涵和意義也在不斷的更新。傳統文化在這個新時代,是一種信心,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光明,展示的是中國的責任,中國的擔當,中國的信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不斷加強和夯實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蘊。
二、傳統文化對“四有”青年大學生的影響
(一)傳統文化與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青年大學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他們的理想信念關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化用:“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當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份無論貧困、衰老都志向不改的赤子之心,仍帶給我們無限的激勵與感動。又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是在字里行間教導我們志向的重要性與理想的崇高性。
然而,當前我們不乏聽到這樣的傳言:“現在的青年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新時代以來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大學生理想信念功利性日漸突出,變異性日漸增長,感性化日漸顯現[3],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追求更多地體現為對現實生活壓力的應對,與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正確方向存在偏差,并呈現出浮躁的態勢。但這種現象不會是常態,不會是多數,更不會成為主流。在戰火紛飛、國將不國的年代里,青年大學生以自己的一腔熱血和百折不撓的堅定信仰力挽大廈于將傾;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青年大學生心懷理想擔當起自己責任與義務,視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五四運動形成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就是青年大學生用生命譜寫出的樂章。即使現在青年大學生有過迷茫或迷失,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與指引下,青年大學生終會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義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二)傳統文化與青年大學生的道德修養
德,古體寫作直下一心,身直心正之謂。中國傳統社會講究以德治國,“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嶦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古之于道德可見之斑。
優秀傳統文化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能幫助當代大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培育現代大學生的自律精神[4]。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自我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道德正影響和誘惑著年輕一代,出現道德滑坡現象。青年大學生應以“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君子準則來修善自我道德,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道德標準完成“欲成才,先成人”的目標過程。
(三)傳統文化與青年大學生的文化涵養
老子言“上善若水”,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傳統文化強調悟與化,在知行的互動中參悟,而后化文入心,化成自己的涵養。青年大學生應該注重內外雙修,循序漸進,細水長流,厚積薄發。少一點浮躁氣,多一點寧靜氣;少一點江湖氣,多一點本真氣;少一點浮夸氣,多一點自律氣;少一點煙酒氣,多一點書卷氣,而后方可談文化涵養。習近平同志曾說:“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辯是非”。青年大學生應該多讀書,讀好書以此獲得對時代的感知,人性的思考和藝術的鑒賞。在我國洋洋大觀的傳統文化中,琴棋書畫、中醫中藥、文化學術、民間工藝、武術曲藝等,不僅在歷史的路途中散發著迷人的光芒,更在現代社會中呈現獨特的
魅力。
(四)傳統文化與青年大學生的紀律規矩
《管子》中提到:“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今者,所以今人知事也”。在中國古代,紀律是包含在“禮”之中,在周朝,就制定了內容龐雜的周禮,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宗教、婚姻家庭、倫理道德方面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紀律與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更是社會治理的基本手段。
紀律是規范人們行為的規則,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調整、豐富,嚴明的紀律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紀律和規矩能夠保障大學生的人生發展方向并以積極的影響促進其健康成長[5],通過對行為規范的約束,可以幫助青年大學生抵制不良誘惑,為個人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發展中所積淀下來的文化精華部分,它代表著古代中國的文明狀況與民族風貌,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增強國人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而青年大學生作為中華文明的新一代接班人,應自覺承擔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與研究的歷史使命,為中國人走向世界,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注入強大的精神助力。
(一)深入課堂,加強傳統文化教學
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有三句話:一是,覆蓋教育的各個學段,從小學到大學,我們把這項工作看成是一個固本工程。二是,融匯到我們教材體系中去,我們把這項工作看成是鑄魂工程。三是,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我們把這項工作看成是中國人打底色的工程。在筆者看來,傳統文化進課堂,應該創新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徑。首先在大學基礎課程中開設傳統文化課,根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征,對相應的傳統文化課程進行適當創新,以適宜當代大學生的培養。再者,突出校園文化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教育方式的創新,減少板書式的教學,加強案例、活動式教學。
(二)深入校園,加強傳統文化建設
傳統文化進校園,可從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兩方面入手。例如加強物質文化建設可通過樹立歷史人物塑像、以歷史人物命名建筑或校園道路、在醒目地方張貼名人名言等形式,將優秀傳統文化融進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可通過舉辦知識競賽,詩詞大會,讀書會友,文化講座等形式多樣、獎勵豐富的文化活動,讓學生把課堂上、生活中學習到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深化。還可以發揮屬地傳統文化資源優勢,注重依托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建立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參觀,從中學到知識,產生興趣。此外,高校也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重視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建設,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技術,提升傳統文化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
(三)深入宿舍,加強傳統文化宣傳
宿舍作為大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傳統文化學習和宣傳的重要場所。將宿舍文化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相結合,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生活規律,以寢室為單位組織開展各種與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主題或實踐活動,活動形式既可以是常見的知識競賽,學習活動,志愿者活動,寢室文化節、寢室設計大賽等,也可以依托新媒體技術,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小競賽,網絡傳統文化SHOW等。同時加大宣傳,借助校園廣播、報紙、微信、微博和QQ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大力宣傳,積極營造學習傳統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J].中國高等教育,2014(10): 4-7
[2]王允端,徐永杰.新時代傳統孝文化融入大學生責任教育的探討[J].菏澤學院學報. 2017(39)1: 73-78
[3]陳超,姜華.新時代境遇下大學生理想信念發展態勢與應對[J].中國高教研究, 2013, 04: 65-68
[4]朱淑琴,王承慶.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J].中國培訓, 2017, 331: 42-43
[5]俞來德.論強化大學生守紀律講規矩的重要性及對策[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5(35)5: 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