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荷
摘 要:本文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研究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分析了新型信息化教學手段及其對高職教育的影響。并就目前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化教學手段;慕課;高職院校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學校教育也從傳統教學轉向信息化教學。各種新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正在不斷豐富我們的課堂。中央電教館還專門進行教育信息化技術規劃課題的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一些優秀的課題成果涌現出來,促進了信息化教學的發展。[1-2]
一、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最早最成熟的信息化教學手段,目前大部分學校都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利用計算機、投影儀、功放、音響等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展示圖文并茂的課件,也可以播放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也能有更加直觀認識和感受。因此,這種方式在信息化教學中為老師們所喜愛,至今仍普遍應用于各種學校。
二、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指把課堂的主動權留給學生,而老師在課前錄制短視頻,把教學的核心內容進行精講,供學生在課前自己主動學習教學內容是觀看,回到課堂老師不再系統講解教學內容,而是針對不同學生課前學習的具體情況進行指導。學生課下可以利用網絡進行討論也可以和教師進行交流。從而能夠照顧到學生的不同需求,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這種教學模式,教學視頻制作短小精悍,學生學習互動性強,教學和學習時間重新構建,復習測試方便靈活,在短短十幾年的發展中,也受到很多老師的青睞,國內很多學校也正在研究如何利用翻轉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在線學習
互聯網時代,在線學習也是信息化教學的重要途徑。在線學習其學習時間和地點都不受限制,可以聽到全國各地的名師教學,也可以看到行業高手的視頻課件,這大大豐富了教學資源,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很多企業也紛紛投入在線課堂的研究,并聘請一線優秀教師錄制大量的課堂視頻,然后進行在線教育。但遺憾的是在線學習資源大多由企業開發,他們往往是奔著盈利的目的。所以很多學習資源都是要收費的,這就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本。
四、慕課
慕課(MOOC),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英文直譯“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這種課程規模大,課程多不分國籍,只需要一個郵箱注冊,就可參與學習。但它又不同于前面所述的在線課程,這些課程和傳統的大學課程一樣有完成的課程體系,能夠讓學生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掌握整個課程的學習內容,并通過課堂測驗鞏固所學知識。一門課程學習完后,會有課程考試,考試合格,可以拿到慕課平臺發布的證書。
慕課的課程范圍也非常廣泛,他涵蓋了自然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統計、人文社科、社會科學等諸多領域的高端課程,它的主要授課對象是在校大學生或具有高等學歷學習能力較強的群體。慕課課程并不提供學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學位里。絕大多數課程都是免費的。目前,我國上線慕課數量已達5000門,在一線城市和教育發達地區學習人數突破7000萬人次,慕課總量、參與開課學校數量、學習人數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國已成為世界慕課大國。 [3]
五、微課
微課(Microlecture),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微課具有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資源容量小、資源組成“情景化”、主題突出、內容具體、趣味性強等特點,受到了眾多院校教師的青睞。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教學手段越來越多樣化,這些教學手段應用于教學實踐將會極大地豐富我們的課堂,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不過在實際運用中,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教學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在此略談一些看法。
在經濟、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對各種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需求正在偏向于實踐型人才。而相對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學校的發展相對落后,教育改革還沒有深入,培養出來的學生還是偏重于理論學習,缺乏實踐能力。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各職業院校也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本科院校側重提升學生全面的素質不同,高職院校重點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技能,往往學校規模較小,信息化建設也相對比較落后。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是由原來的中職學校升格而來,其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師信息化素養也有待提升。面對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遇到的問題,本文提出幾點優化對策。
(一)發展與創新相結合
職業院校的發展有很清晰的方向,即培養技能型專業人才。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可以借鑒近年來成功院校的建設經驗。需要注意的是,各個院校在專業建設,設備管理,資產管理以及體制管理方面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因此在學習借鑒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自己院校的實際情況加以創新,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目標和步驟,從而積極有效的推動本校的信息化建設工作。
(二)重新定位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發展目標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十二五”以來,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從總體來看,與國家實施“互聯網+”等重大戰略的需求相比,與世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趨勢相比,與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相比,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還亟待提升。”[4]因此,為了適應當今教育改革和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趨勢,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技能型人才,必須進一步推進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
(三)構建特色專業教學資源共享平臺
目前一些院校正在進行教學資源庫建設,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的特色專業結合服務區域發展的目標以及行業特點建設優質共享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將優質的教學課件、教學實踐軟件甚至教學設計、教案等教學資源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公開給學生,供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網絡與教師進行交流探討,這樣不僅可以使老師實時掌握課堂教學效果,及時改進教學方式,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推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進一步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強化優質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是信息化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提高職業院校師生信息化素養。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翻轉課堂、創客空間、物聯網技術、自適應學習技術等新技術的興起對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時代,教師的作用不是被弱化,而是更加突出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教師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因素,教師的信息化素養直接影響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提升和深度融合。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緊跟時代步伐,參加相應的信息化教學技能培訓學習,樹立正確的信息化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學校也可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納入教師評聘考核內容。鼓勵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大賽,積極轉化大賽成果并廣泛應用。同時也要加強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訓練,提高各專業學生信息化職業能力、數字化學習能力和綜合信息素養。共同促進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全面提升職業院校廣大師生的信息化素養,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信息化高技能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趙樹峰.如何認識教學方法手段與現代化教學的關系[A].軍隊院校現代化教學縱橫談[C].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3]慕課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5%95%E8%AF%BE/4855871?fr=aladdin
[4]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zcs_zhgg/201709/t20170911_31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