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倉
摘 要:實踐證明,“互聯網+”為“單項交流”提供方便,為“解決恩怨”提供契機,為“主動參與”提供平臺。農村初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一片打通學習與生活、連接知識與情感、基于發展與尊重相結合、既關注思維過程又滲透學習方式的溝通新時空,以此真正實現高質量、高效益、立體式、快節奏的家校雙向互動。
關鍵詞:家校共育;“互聯網+”;單項交流;主動參與
“互聯網+”家校共育,指利用校園辦公QQ群、校訊通平臺、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博客等交流平臺方便、快捷、高效的優勢,實現家校之間隨時隨地地溝通交流,變單點家校溝通方式為多點交織的網狀方式,變“整齊劃一”為“點對點、一對一”的個性溝通,變“唯目的論”或“唯成績論”為注重學生學習的特殊性、過程性和個體性。那么,如何在農村初中實現這幾個“變”,打造搖曳生姿的家校共育新時空呢?
一、“互聯網+”為“單項交流”提供方便
古浪縣西靖陽光初級中學為一所移民學校,由于移民搬遷、家園新建等諸多原因,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焦慮、孤獨、自閉、說謊……每一個孩子都是那樣鮮活、復雜、獨一無二,正所謂“二十四番花信風”。面對這樣的一群“易變體”,集體教育、整齊劃一、大而化之的教育教學方式顯然是不奏效的,很難引起孩子們的熱情、興趣和注意力。怎么辦,竊以為,通過“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點對點、一對一”的單項交流和溝通,因人而異,根據個體生命的特點制定特殊的發展菜單,才是提高德育實效的長久之計。
假如你是教師,碰到以下情況該如何解決:
1.“你的孩子衛生習慣太差了,衣服太臟,滿身臭味”……類似這樣的問題,能在班會上進行整齊劃一的訓導嗎?
2.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只需要學習,不需要參加其他任何活動,因為在家中就沒有干過任何家務,所以不希望因為活動影響學習。
3.家長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無辜的,稍微受點委屈就認為是其他學生的不對,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
類似的問題都不宜采用整齊劃一的方式,而應“一對一”地溝通。教師應充分利用自媒體等現代技術,和家長就某一個具體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強、實效性強的交流和溝通,并在這樣的“場域”中真正解決問題。對于處在問題旋渦中的家校而言,“互聯網+”所呈現出的環境愈清凈愈隱秘,愈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愈能朝著輕松、活潑、多彩的方向挺進。
二、“互聯網+”為“解決恩怨”提供契機
人的心靈有兩扇門,“第一扇門是情緒情感,第二扇門是言語意義。”[1]如何打開這“兩扇門”?是強迫、堅硬,還是選擇柔和的、溫潤的、自然的方式?顯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稱道的。家校共育中尤其需要教師以更自然的方式打開彼此之間的門檻,從而形成強大的家校合力。“互聯網+”恰恰為這種合力提供了契機。
比如,老師和家長之間出現了一些恩怨:為什么老師對×××那么好,而對我的孩子這么苛刻?為什么這個家長私下里說“我”的壞話?為什么這個孩子喜歡數學而不喜歡語文……類似的問題放在大庭廣眾下處理顯然是不合適的。怎么辦?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溝通。因為這樣的溝通顧及了家長的臉面,避免了在大眾面前被訓或“出丑”的尷尬;還因為這樣的溝通是“柔軟的、水一樣的載歌載舞”,因而更容易走進對方的心靈深處,更容易化尷尬為玉帛,更方便地解決彼此之間的“恩恩怨怨”。
“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溝通,不但使家長有話能隨時說、放心說、自由說,化矛盾于萌芽之中,而且促使家校溝通質量趨于“高質量、高效益、立體式、快節奏”,而這,不正是“互聯網+”背景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背景下家校共育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嗎?
三、“互聯網+”為“主動參與”提供平臺
教育從來就不是單方面的事,好的教育需要學校與家庭的深情握手,需要家校雙方最大限度的合力,尤其需要家長的主動參與。如何主動參與?“互聯網+”不可或缺。因為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優化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學校德育的觀念、途徑、形式和內容都將帶來顛覆性影響。”[2]的確,過去,家長只能親自去學校或者打電話,而這樣的互動方式顯得力不從心,顯得捉襟見肘。現在不一樣了,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主動參與。在這樣的平臺支撐下,家長的“主動參與”不僅變得可能,而且趨向優質高效。
例如,教師正在上課,不能打擾正常的教學活動呀,但是沒關系,家長可以在自媒體等即時通訊媒介上留言呀:“老師,我孩子的演講稿寫好了,發至你QQ了,你下課后查收。”“家長,你的孩子最近作文很有進步,希望繼續進行親子共讀活動。”“老師,我家孩子特別想參加你的趣味詩詞朗誦活動,你能讓他參加嗎?”……
總之,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該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家校共育體系,打造一片打通學習與生活、連接知識與情感、基于發展與尊重相結合、既關注思維過程又滲透學習方式的溝通新時空,以真正實現高質量、高效益、立體式、快節奏的家校雙向互動。
參考文獻:
[1]呂慧藝.心靈溝通的兩扇門[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7):1.
[2]劉道康.科學使用網絡 助力德育實施[J].中小學德育,2018(5):28.
注: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630《“互聯網+”農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