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云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因此,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深入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讓傳統文化滋潤學生的心靈,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打下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傳統文化;滋潤;詩意校園
一、讓《弟子規》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結合
《弟子規》是一篇引申于《論語》的三字文,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重視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人的行為習慣需從孩童時培養,學生的養成教育也要從小學一年級抓起。小學低年級的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把一日常規和《弟子規》結合起來。早晨,鬧鐘一響,馬上起床,對應“朝起早,夜眠遲,父母呼,應勿緩”;起床后,自己疊被子,收拾床鋪,對應“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向長輩請早安,對應“晨則省,昏則定”;主動洗臉刷牙,對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洗手”;自己穿好衣服,穿衣整潔大方,不挑名牌,對應“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出門前與家人告別,回家后打招呼,對應“出必告,反必面”;路上遇到長輩和老師主動問好,對應“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到校后積極做好教室衛生,對應“屋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在校與同學團結友愛,對應“兄道友,弟道恭,事諸兄,如事兄”;上課認真聽講,不懂就問或做好筆記下課請教老師,對應“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樣老師引導學生把一日常規與《弟子規》一一對應,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就能把《弟子規》日常化,生活化了。
二、誦讀古典詩詞,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古詩詞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間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古詩詞,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顆顆燦爛的明珠,珠光晶瑩澤潤人的心靈。小學生年幼單純,心底純潔,正是詩畫一樣年齡。他們正敞開純真的心扉,接受良知,探索人生。在這個時候,接受傳統的詩歌對于他們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誦讀古詩詞,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漢語言的節奏美、韻律美。實際上古代的詩歌絕大多數都是吟唱的,富有音樂感。其次,誦讀古詩,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和色彩美,增加自己思想的深度。不少的古詩詞都包含著豐富的感情,有著深邃的意境。有表現人類美好情感的,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有抒發愛國情懷的,有描寫四時美景的,還有許多勵志的------古詩詞可以讓人細細品味,感悟,學生。誦讀古詩詞,還可以引導學生感知到古詩詞的生活美。誦讀《憫農》《江上漁者》,可以從中感受古代勞動人民勞動的艱辛;誦讀《四時田園雜興》、《鄉村四月》,一股濃郁的田園鄉村氣息撲面而來。學生在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感受到我們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還可以提高思想深度,開闊視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對古詩詞的誦讀,可以結合語文課的教學。這些年來,我規定學生早晨到校后的20分鐘時間為背誦古詩詞的時間。短一點的詩詞可以在一天內背會,長一點可以多用一點時間。幾年下來,學生積累的古詩詞數量是非常可觀的。另外,多開展一些朗誦比賽和校園古詩詞大賽也可以激發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
三、積累成語、俗語、名言、對聯,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
成語、俗語、名言、對聯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它語言凝練,表達的內涵極為豐富。對于處在記憶黃金階段的小學生來說,積累成語、俗語、對聯和名言警句,不但能讓他們熱愛祖國的語言,而且能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增加他們的文化底蘊。重視對這一類知識的積累,好處之一就是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寫作文,平時積累的成語、俗語、名言警句多了孩子腦海中就能形成一個詞語小倉庫,寫起文章就不愁詞句貧乏。好處之二是有了豐富的詞語積累,就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以及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成語、俗語、名言警句和對聯內容豐富,針對這些內容的積累,教師要加以引導。成語中有許多的成語故事,也是我們要注意的,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成語故事,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這些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還有一些寓言故事,如《畫蛇添足》、《揠苗助長》等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讓學生在這些古老的故事閱讀中積累文化,熏陶精神,滋潤心靈,健康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創造一個詩意的校園,是我們學校多年追求的目標。進入校園,樓道內、教室墻壁上掛著有書法名家書寫的古詩詞和名言警句,就連樓梯臺階上都張貼著精心挑選的詩詞名句和名言警句。現在,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對我們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校園文化氛圍濃厚,學習氛圍濃厚。在不斷地學習中,老師和學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也在穩步上升。
參考文獻:
[1]陳娟.審美教育與素質教育[J].文教資料.2008(29)
[2]葉嘉瑩.古典詩詞講演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