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越童
摘 要:針對類比思維形成的過程加以分析,從比較兩者之間的相似特征,尋求兩者之間對應關系以及區(qū)分兩者之間相互差異等方面加以闡述,且基于高中地理學習的內容,討論類比思維在高中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方式,以期產生全新的高中地理學習體驗,使高中地理知識學習活動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類比思維;高中地理學習;高中學生
高中地理學習中類比思維的應用,能夠在回顧已學知識基礎上,以此分析新的問題,掌握新的知識,降低地理知識學習的難度,且能夠突破地理學習的重點與難點,有助于地理知識的深入學習與思維的逐步形成。類比思維在高中地理學習中的應用,需要結合所學習的知識加以分析,靈活應用類別思維解答地理問題。文章將基于高中地理知識的特點進行分析,提出類比思維的運用對策,以期能夠不斷提升高中地理學習的質量,更好的提升地理學習的質量。
一、類比思維形成的過程分析
類別思維的形成,可以可以通過比較兩者之間的相似特征,尋求兩者之間對應關系以及區(qū)分兩者之間相互差異等方式。
(一)比較兩者之間相似特征
在明確目標事物基本屬性、功能以及作用價值的基礎上,可以尋找兩者之間在性質、形態(tài)等方面的相似特征[1]。比如沙丘形成的風力減弱,顆粒物從大到小逐步排列,比較目標事物,沖積扇的形成,減水量減少。
不同性質事物、原理之間可以通過類比的方式加以分析,將“某區(qū)域氣候”與“某區(qū)域自然帶”能夠從地理位置,大氣環(huán)流等方面類比,“洪澇災害”與“沼澤形成”能夠從來水和去水的形式層面等實施類比分析。
(二)尋求兩者之間對應關系
原型事物是舊的情境、熟悉的事物或者特征等,能夠為地理知識的深入學習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2]。結合相關數(shù)據(jù),尋求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構建原型事物與目標事物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得出相關數(shù)據(jù)與結論等。
比如在雅丹地貌的形成過程中,則可以與其實施河谷性質的類比,從侵蝕環(huán)境特征、動力條件等因素加以分析,明確“洪澇災害”與“沼澤形成”在結構層面中所包含的聯(lián)系,且通過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內容加以分析。
(三)區(qū)分兩者之間相互差異
類比作為一種思維的過程,對學生地理思維的形成與發(fā)展能夠產生重要影響,目標事物與新事物之間具有一定的普遍聯(lián)系,也包含著一定的差異[3]。類比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將新事物與原型事物實施對比,注意觀察兩者之間的差異。
比如峽谷地貌與喀斯特地貌則可以實施對比分析,對物質基礎、侵蝕環(huán)境等加以分析,明確地理分布位置差異、地貌特征形成差異等等。
二、類比思維在高中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方式分析
類別思維在高中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可以通過現(xiàn)象類比、方法類比、因果類比以及過程類比等方式,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識,形成地理思維的能力。
(一)現(xiàn)象類比
現(xiàn)象類別主要是基于兩個地理問題的特征實施對比分析,采用類比的思維尋找兩者之間的相同點,進而結合其相同點考慮相關影響因素[4]。
比如從理想大陸的氣候模式圖,可類比到實際的大陸氣候分布;基于地中海氣候分布在南北半球30°~40°大陸西岸,則可以類比得到羅馬與舊金山氣候類型特點具有相似性特點。
同時,還可以基于非洲南北對稱的特點,基于一方的特點,明確另一方的特點等。結合氣旋與反氣旋的對稱關系,對比得出差異性特征等。以我國地形為例,則可以結合北方與南方之間的氣候差異、水文條件等實施綜合分析,比較得出兩者之間的差異性特點,獲得相關結論。
(二)方法類比
在對比分析兩個地理事物的過程中,則可以對其實施方法類比。將熟悉的事物與新事物實施對比分析,能夠快速掌握地理知識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了解其中蘊含的特點。比如基于區(qū)域研究的角度來看,一般方式可以類比到實際區(qū)域的研究。工農業(yè)區(qū)位分析的方式下,則能夠類別到其他人類生產活動與區(qū)位劃分。
以“某地大力開發(fā)風能或其它新能源的原因”為例,類似熟悉問題則可以基于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設作為類比對象,從“當?shù)氐哪茉垂┬璎F(xiàn)狀”、“能源資源的儲備或優(yōu)點”、“交通條件或技術資金支持”等方面實施對比研究,得出城市交通與能源發(fā)展,城市能源供應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等相關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比對分析。分析“某城區(qū)交通擁堵問題”可類比“某區(qū)域水資源的短缺”等等。
(三)因果類比
因果類比即為結合地理事物的因果關系加以分析,主要是借助地理事物的屬性關系進行思考,也是常見的類比方式。
比如在學習陸地自然帶相關內容期間,自然帶的形成通常在不同的緯度區(qū)域與海陸位置中,其氣候類別也會有所差異,隨之形成的植被特點、土壤類型也會有所差異?;诖丝梢酝评須夂驐l件與自然帶之間關系,明確氣流、海洋表層的分布關系等等。
(四)過程類比
兩個地理現(xiàn)象具有一定的差異,則可以將其作為類比的對象實施過程性類比,明確兩者形成過程中的相似性特點與差異性特點,進而明確地理知識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將陌生的地理知識快速轉化為熟悉的地理知識。
比如在學習熱力環(huán)流形成過程這一項內容中,近地面受熱不均,致使空氣上升或下沉運動,逐步形成熱力環(huán)流。類比需要滿足“近地面冷熱不均”,例如海陸風、城市風、山谷風等。
結束語
地理學習活動中可以通過現(xiàn)象類比、方法類比、因果類比以及過程類比等方式實施對比分析,提升地理知識學習的效果,也能夠使各項知識的學習更加靈活,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逐步增強自身的地理知識掌握能力,為地理課堂學習活動的持續(xù)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立霞,張莉.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農業(yè)區(qū)位因素”一課為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8(03):48-51.
[2]胡繼中.借鑒思維導圖異課同構,促進單元模塊高效教學——以高中地理魯教版“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28(01):105-108+121.
[3]陸光明.高中地理微課制作的基本策略——以氣壓帶和風帶移動對氣候的影響為例[J].教學與管理,2015,(01):54-56.
[4]吳荔飛.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類比思維的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15(11):112-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