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玲
摘 要:主體間性思政教育體現的是教育主體間的地位平等、交互合作、共同發展的關系,自媒體拓展了主體間性思政教育的空間,使思政教育主體在新的場域走向開放與通融。目前,高校主體間性思政教育在自媒體環境、教育主體上面臨問題和挑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自媒體場景以及教育主體的交流資質、對話質量、情感認同上下工夫,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高校;主體間性;思政教育;建構
主體間性思政教育注重教育過程的主體交互性,承認和尊重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兩個主體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雙方共同的客體則是思政教育內容。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相互尊重、相互認同,通過平等的交流與溝通,提高教育主體的思想品性、政治修養和法紀觀念,內化為理想和信念,外化為實際行動,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進步,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和目的。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把握時代脈搏,在自媒體時代探究高校主體間性思政教育理論與工作,既是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又是彰顯教師與學生的主體性,提高思政教育針對性和時效性的內在要求。
一、自媒體時代高校主體間性思政教育的現狀
長期以來,在我國高校中思政教育注重的是我講你聽、我說你記的灌輸式的模式,在這種單向線性教育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鮮活的思政教育工作變成了單向的說教或硬性灌輸,導致了學生的失語或反感,失去了思政教育的生命力,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自媒體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間和渠道,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改變著思政教育的觀念、方法、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使傳統的主體思政教育向主體間性思政教育轉變。緊隨時代發展的潮流,探究自媒體時代主體間性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實現的路徑,對于構建地位平等、交互對話、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對于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占領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陣地,掌握話語主動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自媒體時代高校主體間性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
自媒體的發展為高校主體間性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受到教育主體及自媒體場域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的限制,制約了由單向線性教育向交互合作教育的轉變,給高校主體間性思政教育帶來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
(一)受教育者主體性不足
自媒體時代,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與主體間性思政教育的要求相去甚遠。受教育者把自己定位成自媒體的使用者,亦或將自媒體看成是收集信息、收看視頻、收聽音樂或玩網絡游戲的工具,很少認為自己是思政教育的主體。自媒體的迅猛發展,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拓寬了思政教育的渠道,但是由于自媒體提供的信息中良莠不齊,特別是各種低俗、庸俗、媚俗的信息和各種錯誤的社會思潮撲面而來,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在價值觀念、心理健康、學習生活等方面產生了沖擊。
(二)自媒體場域的環境有待凈化
自媒體使信息傳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根本改變了此前大學生的信息主要來源于書本與教師的狀況,成為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化的催化劑;又由于自媒體的開放性、虛擬性及監管不力,各種思潮充斥網絡,增加了輿論導向的難度。西方發達國家利用信息化優勢,將本國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強加于別國,特別是通過網絡向發展中國家輸出文化產品,進行文化滲透和文化侵略,消解他民族的本土文化。學生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導致在一些大學生中出現歷史認同危機、政治認同危機和民族文化認同危機,這些認同危機給主體間性思政教育帶來巨大的挑戰。
(三)教育者網絡交往技能有待提高
在自媒體時代,一些教育者仍然注重單純的理論說教,教育效果難以奏效。單向獨白的表達方式展現的是嚴肅刻板的面孔,語言冰冷生硬,與自媒體信息新鮮生動的特點相比,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共鳴。利用自媒體僅拘泥于下發通知、公布規章制度,做思想政治工作時較多的是文字表達,很少使用圖片、音頻、視頻,尚未形成視覺、聽覺一體化的生動表達模式。單一刻板的文字表達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地位,使得其作用發揮受到了限制,導致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出現了“自說自話”的尷尬局面,思政教育吸引不到學生的青睞,教育者的話語主導權被嚴重削弱。
三、自媒體時代建構高校主體間性思政教育的路徑
針對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何達到主體間性思政教育的應然狀態,實現教育主體的交互合作,拓寬思政教育的渠道,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構建民主、文明、理性的自媒體場景
自媒體時代,教育主體的交往對話實現了地位平等、信息資訊的公平共享,拓展了主體間性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自媒體場域不應滯后、失語或缺位,要以“把控網絡輿論導向、促進學生思想健康發展”為中心,要充分利用社區、論壇、博客、微博、微信、易班等平臺所帶來的傳播優勢,實現主體間的多方位多角度的溝通和交流,通過自媒體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情況、心理狀況、職業生涯規劃,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
(二)提高教育主體的交往資質
“交往資質(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是哈貝馬斯首先提出的一個概念,指個體在交往行為中所具備的素質和能力,提高教育主體的交往資質首先需要思政教育主體具有寬廣的胸懷和開放的姿態。其次,思政教育主體要有自我批判的能力,既包括對過去錯誤的或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的教育理論或觀念的拋棄,又包括對不完善、不成熟的理論或觀點的補充和完善。再次,思政教育主體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正如保羅·弗萊雷所說:“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1]教育主體要掌注重話語表達與自媒體技術的結合,善用網絡語言,綜合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自媒體技術,在主體互動中提高思政教育的生動性、鮮活性,提升話語的解釋力、吸引力。
(三)提高教育主體間的對話質量和效果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2]在高校中提高教育主體間的對話和質量是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一項重要舉措,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 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而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我與你)的對話和敞亮……所謂教育, 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3]提高教育主體間的對話質量和效果要圍繞談話內容采取恰當的形式,在教育的內容上,要圍繞社會熱點和大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展開,有的放矢,并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
(四)注重隱性教育,爭取情感認同
隱性教育是相對于顯性教育而言的,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采用“迂回”、“滲透”的形式,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以及對受教育者在學習、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引導與關懷,使受教育者在親身感受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質、政治素養和法紀觀念。自媒體時代主體間性思政教育要取得實效,就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了解和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要,爭取情感認同。
參考文獻:
[1][巴西]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譯者:顧建新.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1.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8.
[3][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近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