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鈮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不再滿足單一的文化類型,而是越來越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因此對文化工作者的工作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難度,將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結合起來,使群眾文化的開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的同時又極具地方特色是文化工作者應該把握的一個工作方向,同時也是創新點所在。
關鍵詞:民俗文化;群眾文化;文化傳承;積極性
一、民俗文化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于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民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文化是民眾的生活文化,它與民眾所處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緊密相關。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農耕生產為主業的社會,因而圍繞著農耕生活累積形成的中國民俗具有一種大農業的特點。中國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俗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民俗文化由于是極具傳統屬性也是日常老百姓能夠接受和接近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無形間都會受到民俗文化的影響和接受民俗文化,自身在參與一些日常活動的過程中也會創造一定的民俗文化,因此,老百姓既是民俗文化的接受者也是民俗文化的創造者。
二、民俗文化的特點
(一)多元性
中國社會經過上下幾千年的發展,是一個兼容并包的多元化社會,而伴隨人們身邊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多元性。民俗文化的內容多元,內容既可以是實實在在的表現形式也可以是一些不能被人們所描述的想象層面的東西;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也具有多元性,既可以通過舞臺形式表演出來,也可以在一些實際的手工活動中表現出來;不同民族同一類型民俗文化呈現的方式不盡相同,因為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民俗文化通過積淀對一些不符合社會發展和民眾需求的文化進行了割舍,最后將最優秀的部分傳承下來。
(二)地域性
各個地域有屬于自己的經濟發展脈絡和文化發展趨勢,因此各個地域的民俗文化有各個地區的特點。中國是世界上幅員遼闊、人口和民族眾多的大國,各地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方面各不相同,在民俗文化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各個地區特有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交叉在一起組合構成了當地不同民俗文化系統,使得民俗文化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也許具有一定的同質性,但無法相互取代。
(三)可接受性
民俗文化除了以上兩個特點之外還具有很強的可接受性,因為民俗文化來源于當地民俗之中,從民俗中來到民俗中去,這是民俗文化的產生和傳播的主要方式,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方式才使得民俗文化具有很強的可接受性。這也是民俗文化在不經意間會被廣大群眾廣泛傳播的原因之所在,群眾文化工作者在開展群眾文化工作中,應該將民俗文化的可接受性充分利用起來,這樣才有利于更好的開展出高質量的群眾文化,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三、民俗文化推動群眾文化發展的有效策略
在國內經濟高速發展的影響之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看似富足的生活卻使得人們喪失了對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藝術追求。而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對于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文化工作者在實際行動中應該充分了解和掌握所在區域的民俗特色文化,以便實際工作的開展。
(一)了解和掌握地方民俗文化
了解和掌握地方特色,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地方民俗文化,對群眾文化的開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地處渝西南長江之濱,距江津城區45公里,距重慶72公里,面積237平方公里,總人口有18萬人。距四川瀘州75公里,距貴洲赤水60公里;上達川南、下通重慶、南馳黔滇、北走永(川)壁(山)、是江津西部的區域性中心。白沙古鎮城區沿長江南岸依山而建,境內長江水域長28公里。素有“小香港”、“天府名鎮”、“川東文化重鎮”之盛譽,是四川四大文化名鎮和重慶文化教育著名的“三壩”之一,享有“歌舞圣地”、“詩書畫搖籃”、“川劇窩子”等美稱。江津區的文化工作者在開展文化工作過程中應該將白沙的發展情況和白沙的地方特色文化充分考慮和結合起來,并在實際工作中利用白沙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文化工作。
(二)將民俗文化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相結合起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再好的上層建筑的開展都需要經濟基礎的決定,所以地方文化建設離不開當地經濟的支持,文化建設應該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相結合起來,在經濟發展的支持下才能把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也更有利于滿足老百姓們的需求。把文化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發展之中隨著現代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出現了很多新興的學派,例如消費民俗學和經濟民俗學。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開發與應用已經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它一方面會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會對民族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為此,如何發揮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作用已經成為人們探索的重要課題。例如我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在制定過程中,就充分考慮到了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實用性。而在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西部地區多民族聚居的特性,以發展民族服飾以及餐飲行業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加大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并將其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入到經濟建設中。如白沙鎮在改革開放后,得到快速發展,并且已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行政管理體制改試點鎮、全國重點鎮、全國特色小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全國改革發展小城鎮六大全國性稱號。白沙鎮的文化開展應該與白沙鎮的經濟發展速度相匹配,用經濟發展推動文化發展的同時讓先進文化反復經濟的發展。
(三)政府重視民俗文化
政府重視并注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對推動群眾文化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當前民俗文化在形式上主要表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民間、心口相傳,被譽為人類的生命記憶、活態文化基因。它離我們并不遙遠,人們衣食住行中的許多部分,都蘊含著“非遺”的內容。結合白沙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現狀,群眾文化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在日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注重保護和傳承諸如白沙燒酒文化、鬧元宵民俗活動、風箏制作技藝、裝裱技藝等一大批非遺項目,并結合鄉村民居、文物建筑遺址、民間傳統作坊等特色建筑,實現民間技藝傳承、旅游產品開發等。
(四)制定合理的群眾文化發展規劃
合理的發展規劃對事物的發展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群眾文化的發展應該建立在合理可行的發展規劃上,合理的發展規劃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加以制定,否則無法落地。鑒于白沙鎮是重慶江津西部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 同時有著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因此應該為白沙鎮的群眾文化發展尤其是如何利用民俗文化的傳承推動群眾文化制定科學而又詳細的規劃,好的規劃對事物的整體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民俗文化對群眾文化的推動與發展也不例外。當地政府部門應該制定白沙文旅融合發展規劃,利用各抗戰遺址點和古街區,對白沙古鎮重新規劃功能分區。隨著白沙鎮文旅工作的深入推進,在滿足本鎮居民的同時,也為全面啟動文化旅游創意產業提供
動力。
(五)注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民俗文化的傳承是極其重要的,有了傳承才能使文化發展具有延續性和發展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俗文化除了要做好傳承工作的同時還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做好文化的創新,只有符合時代特色的具有創新性的民俗文化才能被大眾接受,也才能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由于白沙鎮民俗文化歷史悠久,是傳統精神的延續,要使民俗文化想要在群眾文化中發展,當地文化部門不僅需要充分保留白沙鎮傳統的文化精髓,還需要不斷與時俱進,多出去看看和學習,并根據時代特點,將民俗文化進行創新并傳承下去,只有這樣的民俗文化才是具有時代特色創新文化,才不會被時代所拋棄,也才能更容易的被廣大群眾所接受,才能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效果和作用。
此外,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QQ、微信、微博等網絡交流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被廣泛應用,網絡的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充分利用網絡可以促進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中的發展。文化工作者應該結合時代的發展,將民俗文化排成小視頻或者已接受的圖文并茂的方式,并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在互聯網上加以傳播,既可以充分的展現民俗文化的魅力,也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到民俗文化,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魅力,對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邵謙. 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J].電視指南,2018(02).
[2]沈曉娟.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初探[J]. 參花(下)2018年02期
[3]張賽佳.探析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中的發展[J].大眾文藝,2016(02).
[4]馬小華.依托特色民俗文化加強城市群眾文化培育的現實思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