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練
摘? ? 要: “生態”一詞自20世紀以來從生物學的范疇逐漸被廣泛應用到社會科學領域以后,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與活力。1966年,英國學者阿什比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生態學”的概念,幾十年的發展讓“生態課堂”成為近年來教育業的熱門詞匯。本文探討關于生態課堂的基本概念,并參照對比生態課堂的基本要求,思考無錫衛校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 生態課堂? ? 語文學科? ? 職業院校
近年來,“生態課堂”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教育工作者的視野里,眾多教育家都認為這是能夠解決課堂問題的一劑良藥,如何將語文學科的“生態課堂”更好地和以無錫衛校為例的高職教育融合?筆者作為一名語文基層教師,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1.生態課堂的概念
“生態”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為:“自然環境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生存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建立的動態平衡關系。”這個詞匯發源于古希臘,屬于生物學的范疇,20世紀以后逐漸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直到1966年,英國學者阿什比提出“高等教育生態學”的概念,首次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教育生態學”,顧名思義,是“運用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教育現象的科學”。和傳統的“老師教授、學生聽講”的模式不同,“生態課堂”更注重的是一種和諧存在的教學生態系統,這里面包含教師、學生、教學環境、教學文本、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因素,這些因素是互相積極影響,實現生態平衡的。
何為一個合格的“生態課堂”?以下三個因素缺一不可:
1.1和諧。生態學認為,自然環境中的生態系統大致上都會呈現出內部因素平衡和諧的狀態。運用到課堂中,包括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包括教室環境視覺和感受上的和諧,還指在教學目標實施過程中的和諧完成過程。
1.2動態。依據生態學的理論,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是處于互相作用、互利共生的狀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互相影響。在課堂中,每一個參與課堂活動的個體必須是保持活躍、積極狀態的。一個老師一板一眼講課,學生死氣沉沉聽課的課堂,是絕不能被稱為“生態課堂”的。
1.3交流。生態學理論認為只有注重對外開放,與外界保持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交流,才能保持生態系統永久的活力。在課堂內外,都必須保持開放交流的狀態。
2.以無錫衛校為例的高職院校課堂的常見問題
根據上文中提到的“生態課堂”的概念,筆者從任教的語文科目出發,對比自身和周圍教師的情況和近兩年任教的無錫衛校2016、2017級學生情況,總結出以下幾個常見的問題:
2.1教師。目前,教師每堂課的教學內容都會嚴格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內容大多數時候都按照教參或者網絡下載的PPT進行講授,教師(尤其是從教年數較長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按照慣性前進,教師講解課文的方法甚至可以多年不變,有的教師過于依賴PPT,向學生提出問題的方式沒有變通,有時候教師提出的問題甚至是不需要思考的,學生并沒有充足的思考和討論時間,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時有時候是刻意為回答而回答,為了迎合教師而回答,有時候甚至閉口不答。教師在提問設置上忽視了如何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更別提如何開發學生學習的潛力。
2.2學生。無錫衛校16、17級的學生為“00后”,也被稱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這代學生是被網絡影響深遠的一代,互聯網給他們帶來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他們可以憑借網絡搜索輕松地獲取各種知識;年齡、閱歷的限制和網絡上信息的影響讓他們更容易接受輕松有趣的知識,在教師“填鴨式”教學的影響下,存在一定的厭學情緒。加上高職學生本就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差,在傳統課堂中,課堂教學效率較低,在老師講授的時候吸收有限,并且不愛課后詢問老師疑難問題,學習氛圍差。
2.3環境。物質環境是課堂教學環境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各種硬件條件甚至包括光線、氣味、溫度也能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無錫衛校的教室環境相對老舊,在極端高溫天氣的時候,五號樓和六號樓的頂樓教室會因為沒有空調讓學生生理不適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五號樓因為處于食堂正上方,在上午第三節課開始食堂的氣味也會對學生造成干擾。六號樓因為處于鬧市街邊,噪音會對課堂造成一定影響。另外,傳統課堂的課桌椅擺放是從前至后整齊的“插秧式”,生態課堂有時需要打破這一模式,比如需要將課桌椅重新編排為“圓桌式”或者“U”字形方便學生討論問題和教師的參與,五號樓的全部教室和二號樓、六號樓的大部分教室的座位是固定在地面的,這對于生態課堂的實施增加了難度。
2.4文本。在生態課堂理念中,學生和文本的關系不應該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通過教師的強制手段,硬生生地建立起聯系。學生應該主動以開放的姿態,積極主動吸納教材中的營養。現有的狀況是學生抵觸教材,課前不預習,課上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積極主動記筆記,課后完成作業抄襲情況多。學生在“教材”這一教學文本的學習中非常被動。
3 如何構建生態課堂
針對上述問題,如何構建以無錫衛校為例的高職學校生態課堂?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3.1學校注重構建各種新興手段的學習平臺,利用手機為載體,利用多種方式打造翻轉課堂。在互聯網時代,學生需要更多多媒體資源提升學習興趣,拓展思維與眼界。學校可以更好地利用“學習通”、“MOOC”、微信平臺等軟件,如教師在APP布置預習任務,學生在手機上完成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些軟件的后臺數據反饋能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一目了然。也可以“小視頻+在線作業+在線討論”模式,在APP上留下更多欣賞類的視頻讓學生在娛樂中在手機上完成作業。這一個任務的完成不僅需要教師的參與完成,更重要的是要求學校通過一批專業信息技術人員的輔助,尤其需要電影、動畫、小游戲等方面的專業人員制作,否則網絡平臺最終只能成為傳統課堂的復制品,學生完成任務感覺依舊索然無味,只會浮于表面,應付了事。
3.2教師積極響應學校的各種培訓,開闊眼界,重視創新,改良教學方法。學校可以對教學過程應用更多元化的考核激勵方式,比如加強“課堂講授方式創新”這一板塊的考核。教師對于每年的培訓活動積極參與,了解教育領域的最新動向,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陳舊思維方式,按照陶行知的說法,即教師的任務“不是教書”(不只是單純地傳遞書本知識),“不是教學生”(不只是傳授答題技巧),“而是教學生學”(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這要求新時期的教師首先反思自己,學會學習,讓自己的思維與時俱進。
3.3轉變師生關系,釋放學生權利。這一任務的完成依然仰仗教師思維模式的改變,教師需要將課堂話語權交出去,傳統課堂中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一切都依靠老師講,學生聽,我們似乎已經適應這個設定。盧梭說:“教育必須順著自然——也就是順其天性而為,否則必然產生本性斷傷的結果。”生態課堂中師者和學生是動態共生的,這要求教師對學生“放手”,我們要學會“接納”,接納學生的不完美,接納學生在自主探討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淺薄、錯誤、紕漏,而不是因為害怕面對學生的不完美而放棄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學會分組探討、團隊合作、小組互評,是不可避免的學習方式,在學生遇到瓶頸時,教師需要第一時間出現給予他們引導和指示,比如在學習第二冊課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文言文時,課前讓學生通過“學習通”任務提前學習字詞理解文章大意以后,課堂上按照人物角色分組,表演再現文中情境,分組討論每個人物的性格、理想和缺點,小組成員互相評分進行比賽,寓教于樂,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我們應該成為引導的“導”師,而不是只專注于教的“教”師。同時,我們應該保障學生在課堂上自由表達的權利、質疑權威的權利、出現錯誤的權利。
3.4創造更好的教學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全校自上而下的每位成員的努力。不可否認的是無錫衛校在這一方面一直以來都在努力,學校每個月都有豐富的黑板報主題和文化園布置的更新,學生非常注重教室清潔衛生的檢查,為了促進每位同學心理健康發展,學校也有“心靈氧吧”讓同學解壓。但是課堂的生態環境營造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環境應該讓學生和教師感覺身體和精神上的放松,比如教室里可以放置更多的綠植,老舊的教室設施能第一時間得到更換,設“閱讀角”等。教師要能在教室里得到關愛,比如一個可以讓教師課間休息的舒適小角落、幾顆潤喉糖、設備良好的小擴音器等,讓教師心情愉悅,更好地完成教學。
4.結語
“生態課堂”是一個乍聽起來離我們特別遙遠的詞匯,實際上“生態課堂”的概念是我們觸手可及的,它要求無錫衛校的每一個教師積極投入,用心體驗學生的感受,認真組織教材,重新解構課堂,交出主導地位,用愛做橋梁,營造和諧、平衡、開放的氛圍,從而構建融洽、智慧、平等的課堂。
參考文獻:
[1]薄方林.生態課堂:演繹教育的和諧[J].教育科研論壇(教師版),2005(6):6-7.
[2]潘光文.課堂的生態學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
[3]吳嘯驊.高職院校生態課堂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5.
[4]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