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影紅
摘? ? 要: 藝術學校跨學科的教學融合是一種全新的探索,它將推動學科間的共建,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為培養復合型的藝術人才服務。本文分析了中職學校文化與專業教學的現狀,提出了以語文與蒙古族民間舞融合教學為試點的策略和措施,分享了教學成果,并對課堂實踐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 翻轉課堂? ? 學科融合? ? “馬背文化”
一、研究的指導思想
我國在習近平思想的引領下,開啟了新時代新篇章。在新形勢下,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件指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和就業需求的創新性人才。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需要,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述文件精神均把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和提升綜合素養放在職業教育的重要位置。
根據教改的精神結合學校建設進行創新性教學實踐,是全校師生的迫切需求。我校是廣州市唯一一所全國重點綜合性藝術專業中專學校,創辦于1973年,堅持以德育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面向全國,大力培養中等專業藝術人才。2006年學校獲教育部“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教育資源建設的研究示范》學校的稱號。“改革創新,追求卓越”是藝術學校發展的源泉,我校畢業生多從事表演、媒體、藝術教育、文創、文旅等工作,市場的需求大,復合型的藝術人才很受歡迎。
二、現狀分析
教學現狀是:學科分離,有效性低,各個學科各教各的,教師很少交流,更沒有跨學科之間的教研。部分學生對文化課不感興趣,沒有學習動力,認為學好專業就行了。文化課和專業課關聯性不強,不能形成互動,導致部分學生文化底子薄弱,編寫、策劃能力弱,限制了他們的發展空間。比如學表演的學生在飾演某角色的時候,由于平時看書少,難以深入理解劇本,導致不能把人物的典型性格表現出來。又如一些畢業生參加工作后,只能做臺前的工作,需要兼顧文字策劃時卻難以勝任,錯失許多好的機會。舉個例子,有一位學生形象好、語音純正,被市電視臺選中參加實習,準備培養為新聞欄目主持人,可在試播中多次讀錯字,不能錄用,甚為可惜。如果平時足夠重視文化課的學習,打好文化基礎,對于他們今后的職業發展一定如虎添翼。
三、教學研究的策略和措施
(一)研究的目標
要改變現狀,必須探索一條新路,希望受到學生的歡迎,激發他們對文化課學習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源頭上解決學科分離、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的問題。要把割裂的課程聚焦起來,軟化學科邊界,加強學科間的聯系,打破分科主義,進行課程重構,使知識體系整體化而非碎片化。課程體系改革可以互相成就,既能引領師資專業的發展,又能優化教學過程,給學生愉快的學習體驗,最終促進學校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競爭力。
(二)研究的內容
探索運用信息化技術,以語文和民族民間舞教學為試點,研究跨學科融合,建立師生、課內外、學科間的聯系,資源共享,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拓展他們的職業發展空間,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藝術人才服務。
(三)教學實踐的條件
首先要建立合作團隊。我有較深的教學經驗,長期進行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需要一位舞蹈骨干老師、一位信息技術實驗師共同完成這次教學實踐。
其次,要有信息化教學平臺。以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我們共同探討創新課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接通語文和蒙古族舞的關聯點,讓老師和學生進行角色轉換,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開展探究式的自主學習。這樣就解決了文化與專業學習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四、實踐的過程
(一)制訂教學方案
兩個學科的老師及信息技術員進行深度交流,分析學科特點和學校現有信息平臺可提供的幫助,針對目前學生學習急需解決的問題,跨學科進行教研。查找國內外有關職業教育的文獻和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結合我校特色,選取合適時機和課程,實施教學方案。兩個科目的教學相對獨立又互為關聯,語文課程中有關蒙古族文化的知識可以傳送到蒙古族民間舞的課堂,使蒙古族舞的知識前置。民族文化知識的沉淀能促進舞蹈的學習,舞蹈課的視頻同樣可以傳送到語文課堂,用文字的形式進行點評欣賞,促進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水平的提高。
(二)實施方法
研究語文與蒙古族民間舞的融合教學,我們設計運用翻轉課堂的模式,選擇關聯點多的課程進行實踐研究。運用信息技術打破時空與學科之間的限制,使用教學技術平臺,讓每一位老師都擁有獨屬于自己的教學空間,老師可以在手機端或電腦端隨時隨地把自己制作的微課、導學案、預學案上傳給自己班里的學生,學生通過手機或PC端可以學習老師推送的學習資源,并完成在線或線下作業上交給老師,同時把自主學習中的問題提交并與同學討論。學科之間可以互相傳遞信息,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在語文教學上,以任務驅動法、討論法、自主學習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先找出課文與蒙古族民間舞學習相關聯的內容。比如學習有關民族文化的課程時,先布置任務讓學生查找蒙古族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服飾特點、歌舞風格等民族特色的有關資料,使之對蒙古族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蒙古民族是典型的“馬背民族”,在草原上生活,養成粗獷、豪邁的性格。在生產勞動中,他們形成自己的民族信仰和宗教特色。
到學生上蒙古族舞課的時候,舞蹈老師從學校資源庫調取語文課有關蒙古族“馬背文化”的資料,進行共享。由于有了文化的沉淀,學生迅速理解舞蹈的內涵。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蒙古族民間舞蹈動作體現“圓形、圓線、圓韻”的東方神韻和主體精神。舞蹈老師首先講解蒙古族民間舞的特點及呼吸、形體、動作的關系,然后播放《木馬舞》視頻。當學生對蒙古族舞有比較深的認識后,老師才開始進行舞蹈基本功的訓練。硬肩硬腕、瞬間靜止的形態,呼吸引領胸背屈伸,線條優美的動作,自由放松的境界等舞蹈特點,學生掌握得很好。復習時,學生把舞蹈的韻味、張力、意境、美學特點都較好地表現出來了。
到了下次語文復習課,可以展示學生的蒙古族舞課程學習視頻,讓學生分析點評,兩個學科互為促進,共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可以通過設計問答環節加深學生對蒙古族文化的理解。師:蒙古族民間舞肩部動作表現形態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學生甲:它是模仿鳥獸的動作,展示力量和自信,蒙古族是一個自由奔放的民族。師:為什么說“圓”是蒙古族舞的神韻?學生乙:蒙古族主要聚居在我國北部,是游牧民族,從事游牧和狩獵活動。他們的生活和勞動都離不開馬和遼闊的草原。蒙古族民間舞蹈具有草原文化的特點,它在情感、形態、呼吸、動作中體現了“圓形、圓線、圓韻”的東方思維觀念。
五、成果分享與反思
(一)教學實踐的特色
1.抓住學生的特點進行跨學科教研,以創新的教學理念,融合語文與蒙古族舞的教學,設計具有藝術特色的精品課程。
2.兩個學科的教學既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語文課堂的部分內容可以是舞蹈學科教學的知識前置,舞蹈學科的教學內容能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文化素質。
3.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重建學習流程,讓學生開展探究式自主學習,加強互動與交流。兩個學科互相融合,形成閉環。
(二)成果與推廣
能形成多種教學成果,制作成微課、課堂實錄、撰寫論文、參加比賽、策劃主題晚會、開辦講座等。兩個學科的教學實踐取得的成效,也能影響其他學科的融合,比如語文和戲劇表演課、語文和臺詞課的融合等,可以向本校藝術生及其他學校藝術生、各藝術培訓機構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景志.中國蒙古族舞蹈藝術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
[2]文華.論蒙古族舞蹈民族文化意蘊[J].黑龍江民族叢論,2006(3).
[3]張金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因素探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0):59-64.
[4]盧強.翻轉課堂的冷思考:實證與反思[J].中化教育研究,2013(8):92-97.
[5]陳子超,蔣家傅.高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04(12).
[6]孫少平.淺談以“問題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J].職業,2011,13(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