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芹
【摘要】光是攝影的先決條件,有光則有色,無光則無色;光是攝影的靈魂,色隨光而變。在會議攝影中,合理用光是成功拍攝會議照片的先決條件。本文從會議攝影如何用光的角度,對攝影光源的種類及發光特點、光在會議攝影中的作用及會議攝影常見用光方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會議;攝影;光源;作用;利用
一、會議攝影使用光源的種類
(一)自然光。自然光,顧名思義,就是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光,如日光、星光,其特點是光源本身是發光體;還有一類如月光,月亮本身其實不發光,只是反射太陽的光線而已;還有一類是生物發光,比如螢火蟲的熒光;再有化學發光,比如物體自燃發光,電發光比如閃電等等。自然光的特點是,光是天然存在的、千變萬化的、多姿多彩的,是非人為因素形成的,同時不受人為因素影響甚至控制的、由天然存在的物體所發出或反射的光。光的性質,由光譜成分、光照方向、光質和光強決定。攝影最常用的自然光是日光,日光即太陽光,日光由七種單色光組成,是會議攝影最常用的自然光。日光在一天中的變化特點是:光照角度、光線強弱以及色溫都在發生變化。晴天的日光是直射光,陰天與多云天氣的日光是較柔和的散射光。日光的色溫通常在1800K-25000K之間變化,日出日落時的色溫最低,北方的藍天色溫最高。通常所說的日光色溫在5400K左右,是攝影經常使用的、能使物體色彩正常還原的色溫。
(二)人造光。人造光也叫人工光,就是由人類發明、創造并使用的光源所發出的光,如電燈、車燈、閃光燈等人造光源所發出的光就是人工光。不同的人造光,色溫不同。人造光可以是直射光,也可以是散射光。在會議攝影中,比較常見的人造光源是外置便攜式閃光燈。閃光燈的發光特點是:亮度大、光質強、明滅時間短、色溫接近日光。便攜式閃光燈的光照時間、強度、角度、范圍等都可人工控制調節,閃光燈體積小、重量輕,攜帶使用方便。閃光燈在使用時,閃光燈的閃光指數越大,閃光距離越遠。對于單燈直接閃光攝影,閃光距離=閃光指數/光圈系數(ASA100,米)。對于常見的人造光,閃光燈的色溫較高,在5400K左右,鎢絲燈的色溫較低,在3200K左右。
(三)混合光。混合光,是指用于攝影照明的光線,既有自然光,也有人工光。混合光是會議攝影最常用的光。混合光的使用一般有兩種情況:自然光作主光、人工光作輔助光或人工光作主光,自然光作輔助光。
二、光在會議攝影中的作用
(一)照明作用。攝影就是用光作“畫”,是光與影的藝術。世界如若沒有了光,攝影就無從談起。在會議攝影中,光首先起照明作用,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明暗、質地、數量等,都因為光的存在而通過鏡頭成像。適當的照明是攝影成功的先決條件,不管是室內還是室外,如果會議現場的照明不能滿足攝影的需要,應合理搭配使用人工光進行拍攝。
(二)造型作用。光線是攝影造型的基本手段。對同一物體,光線的角度不同,光照特點也不同,對物體的表現力也各不相同。表現力的有無,光起著關鍵作用。正確地認識并掌握光線的變化特點及規律,有利于提高攝影造型的藝術表現力。1.順光,也叫正面光,是光照方向與拍攝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基本相同的光。如:從照相機上方或后方投射過來的光線。順光的光照特點是:物體受光面的光照比較均勻、陰影較少,能全面表現物體受光面的色彩與形態,尤其是對景物清晰、色彩艷麗的畫面,順光是較為理想的光線。但順光不利于表現物體的層次,影調較單調、平淡,不夠豐富,順光不利于制造高光和陰影,在視覺效果上較缺乏質感、空間感和立體感,透視感也稍差,不利于表現空間深度大、物體數量多的景物。在會議攝影中,利用外置閃光燈單燈聯機作為主光進行閃光攝影,就是運用的順光。順光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光,往往用來拍攝會議人物照片的近景或特寫,有利于表現人物形象和精神風貌。2.側光(正側光),是光照方向與拍攝方向在水平方向上成90°的光。側光的光照特點是:物體受光面光照均勻,暗面形成陰影,物體明暗面對比顯著、反差較強。在會議攝影中,由于側光照明的物體光比較大、明暗對比顯著,要慎用側光,拍攝時應注意明暗面在畫面中所占的比例,注意補光并合理選擇拍攝角度。在會議攝影中,不宜使用側光作為單一光源拍攝人物近景或特寫照片,否則人物面部明暗反差較大、形成陰陽臉,易丑化人物形象,可用閃光燈從正面或前側面進行補光拍攝。3.前側光(斜側光),是光照方向與拍攝方向在水平方向上成45°左右的光。其光照特點是:兼有順光和側光的光照特點,物體的色調層次豐富,能較好地表現被攝體的形狀和細節,影像空間深度感、立體感強,透視明顯,是攝影造型較為理想的光線。在會議攝影中,常常使用前側光拍攝會議現場照片,能較好地交代會議環境,畫面空間立體感強。在會議攝影中,也可以利用前側光拍攝會議人物照片,也能得到較好的拍攝效果。4.逆光,指光照方向與拍攝方向在水平方向上成180°左右的光。當光線從被攝體正后方射來、正對著照相機時,就會產生逆光。逆光的光照特點是:有利于勾勒物體輪廓、在一定范圍內表現物體數量,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物體的空間深度感和透視感,但會在被攝體正面產生濃重的陰影,被攝體正面的細節難以看清。若逆光的亮度大于正面光,被攝體顯得富有戲劇性,利用平均測光往往使主體曝光不足。在逆光下拍攝人物特寫時,會在人物的發際等處產生輪廓光,反差大的逆光還可以使主體產生剪影的效果。在逆光下拍攝會議人物的近景或特寫照片時,一般應對人物正面進行適當補光,以使人物的正面形象得到較好表現。在暗背景下運用逆光拍攝人物低調照片,有利于渲染氣氛、烘托主體,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5.側逆光,指光照方向與拍攝方向成135°左右的光。逆光的光照特點是:兼有逆光和側光的光照特點,會使被攝客體的局部輪廓有較多的細節。在會議攝影中,側逆光的使用往往比逆光容易控制,由于會議現場空間場地的限制,在使用側逆光拍攝會議現場照片或會議人物照片時,注意選擇拍攝角度,同時注意利用外置閃光燈進行補光拍攝。6.頂光,指光照方向與拍攝方向在豎直方向上成90°左右,并且從被攝體上方照射的光。頂光的光照特點是:光照角度高,被照亮的部分是被攝體從上向下、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不互相重疊的部分,在重疊的部分則形成較重的陰影,頂光使被攝體在垂直面上的明暗反差較大、層次較少,物體的立體感不強、透視效果差,不利于表現被攝體的正面形象。在會議攝影中,來自天花板的照明光線一般屬于頂光,但由于天花板較高,照明光源的數量較多,光照又比較均勻、方向性不強,再加上會議現場往往對自然光的采光較好,所以天花板頂光的不利影響不太明顯。但如果是主席臺上用于集中照明的多個射燈,拍攝時就需引起注意,因為這種射燈往往亮度較強、光質較硬,甚至每個燈的色溫高低不一,此時使用閃光燈進行補光拍攝,射燈的不良影響也較大,必須調整拍攝角度,必要時可以聯系工作人員給予關閉。
(三)色彩還原作用。在攝影中,光與色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有光則有色,無光則無色,色隨光而變”。正常人眼所看到的物體的顏色,既與光的色溫有關,也與光的強弱有關。攝影光源的色溫高低,直接影響物體的色彩還原。比如:一張白紙在色溫較低時看呈暖色,在色溫較高時看呈冷色,照相機也是這樣,除非選擇調整白平衡來改變拍攝效果。光的強弱也直接影響物體的色彩還原,過強或過弱的光線,都不利于表現物體的色彩。比如,光線過暗,人眼就分辨不出色彩,光線過亮也是如此。會議攝影,要求曝光適當,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影像的色彩還原。
(四)影調配置作用 。光是影調配置的前提條件。對黑白攝影而言,按等級配置有硬調、柔調,按情感配置有高調、低調、中間調。對彩色攝影而言,光的性質包括光的色溫,光的色溫決定了照片的冷暖色調。光源色溫偏高,照片呈冷色調;光源色溫偏低,照片呈暖色調。在會議攝影中,采用順光拍攝時,影調配置主要取決于物體本身的色調和光源的性質。當使用閃光燈作為主光進行閃光攝影時,影調的配置主要取決于物體本身的色調。
(五)調整構圖作用。光是調整畫面構圖的重要因素,光在會議攝影中調整構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突出主體、勾勒陪體、深化主題、渲染氣氛、創造意境和構成虛實。在會議攝影中,攝影師如何構圖,是否改變拍攝點,是否調整拍攝角度,需不需要補光,都要考慮會議現場的具體光照情況,再做合理選擇。
三、會議攝影常見用光
一般情況,會議照片的拍攝可分為室內會議攝影和室外會議攝影兩大部分。室外會議的拍攝,用光往往以自然光為主;室內會議的拍攝,則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可以使用自然光、人造光和混合光。
(一)自然光的利用。室外會議往往以自然光為主光進行攝影,其光照特點受季節、天氣、時間、海拔高度、地理緯度、光照角度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室外攝影影響曝光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天氣變化如陰、晴、雨、霧;季節變化如夏季、春秋季、冬季;時間變化如正午、日出日落;光照方向變化如順光、側光、逆光;照相機感光度的設定如:ISO100、
ISO400、ISO1600;另外,還有地理緯度、海拔高度、被攝體顏色、反光率、攝影附件、拍攝距離等對曝光的影響。一天當中,日光的色溫、光照角度及強弱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早晚時分,色溫低,光照角度小,光線較柔和;正午時分,色溫較高,光照角度大,光線強烈。一天中,不同時間的光線的光照特點不同,光線的表現力不同,造型效果也不同。在會議攝影中,攝影師要學會觀察和利用不同的光線來造型。當利用自然光拍攝室外會議合影照片時,宜選擇均勻、柔和的光線拍攝,晴天可以選擇使用柔和的順光或室外背陰處進行拍攝,陰天或多云天氣室外柔和的散射光也是較為理想的光線,會議合影照片一般不宜使用逆光、側逆光拍攝,否則要從正面補光拍攝。
(二)人造光利用。人造光,按其在攝影畫面中的地位與作用,可分為主光、輔助光、輪廓光、背景光和裝飾光。在會議攝影中,由于照相機內置閃光燈的指數一般較小,不能滿足使用要求,所以經常使用的人造光源是外置便攜式閃光燈。外置便攜式閃光燈可以通過熱靴插座與照相機連接,作為主光或輔助光攝影。輪廓光、背景光和裝飾光一般僅用于室內會議合影照片的拍攝,在其它會議攝影中幾乎不用,這里不再贅述。閃光燈按照使用方法的不同,常見的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單燈或多燈閃光攝影、直接或間接閃光攝影、分體或聯體閃光攝影、作為主光或輔助光的閃光攝影、前簾或后簾閃光攝影。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是單燈聯體直接閃光攝影,會議攝影亦如此。使用閃光燈應注意以下事項:閃光燈要與照相機匹配;使用廣角鏡頭時閃光角度要與鏡頭視角匹配;正式使用前要做試閃與同步檢查;設置TTL內測光及曝光補償;注意反光與投影的處理;留心閃光燈充電指示及回電時間;必要時提前更換電池。
(三)混合光的利用。會議照片的拍攝,不管是室內還是室外,最常使用的光源是混合光。室內會議現場照片的拍攝,用光一般以室內照明為主,同時也受室外光線以及建筑物采光的影響。如果天氣晴朗、陽光充足,室內采光較好、照明充足,我們往往可以利用室內現場光來進行拍攝。拍攝時應注意光的分布情況,一般情況,光比不宜過大,光照宜均勻。為了減少光比,均衡布光,可以對暗處進行補光,如使用閃光燈作為輔助光進行閃光攝影。如果現場采光不佳,光照不足,現有光線不能滿足拍攝需要,要想辦法進行調整。首先要充分利用會場的照明光源,把所有能用的、滿足條件的照明光源都打開,再適當提高照相機的感光度,因為對室內大型會議全景照片而言,一只閃光燈的指數往往有限,除非采用多燈閃光攝影,否則不能滿足照明要求,但閃光燈的使用往往會破壞現場氣氛。此時還可以打開防抖功能,調低快門試試,或利用三腳架或獨腳架進行拍攝。實在不行,還可以變換一下拍攝角度,改變景別大小,重新調整構圖或選擇拍攝對象進行拍攝等等。如果是因為天氣或時間因素造成室內采光不足的,必要時還可以等照明條件改善時再次進行補拍。對室內會議現場照片的拍攝,利用閃光燈進行補光攝影還可以使用間接閃光攝影的方法。拍攝室內會議近景或人物特寫照片時,閃光燈常用作主光攝影,此時應注意使用柔光罩,柔光罩可以使閃光燈發出的光線更加柔和、均勻,這樣拍攝不易形成干擾,人物的表情也更加生動自然。
四、結束語
光在攝影中的作用極其重要、不可替代。千變萬化、神奇美麗的自然光為攝影提供了先決條件,人造光的出現使攝影用光更加豐富。在會議攝影中,只有充分了解光源的種類及其造型特點,攝影師才能對光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正確的認識。攝影師對光有了正確認識,才能形成正確的用光意識,才能在攝影實踐中主動觀察、積極思考、靈活用好各種光線,拍攝出優秀的攝影作品。
【參考文獻】
[1]徐琰.會議攝影的技術與技巧[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6(03):272-273.
[2]黃源辛,孔娟.淺談會議中的人物攝影[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05):250.
[3]李崇軒.淺談會議攝影的技術與技巧[J].青海民族師專學報,1999(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