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要:立德樹人既是教育的歷史傳統,也是教育的現實訴求。少先隊輔導員作為少先隊員思想的引導者、實踐體驗的實施者和合法權益的維護者,在落實立德樹人任務上有其特定的角色和要求。引導者的角色要求少先隊輔導員“身正為范”,實踐體驗的實施者角色要求輔導員“活動育人”,兒童合法權益的維護者角色要求輔導員“以童為本”。
關鍵詞:少先隊輔導員 少先隊員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D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2-0120-02
立德樹人既是教育的歷史傳統,其傳統源遠流長,深受古代教育家的推崇,也是當代的現實訴求,是“育人”任務的重要課題。少先隊輔導員作為少先隊員思想的引導者、實踐體驗的實施者和兒童合法權益的維護者,在落實立德樹人任務上有其特定的角色和要求。作為少先隊員思想的引導者,少先隊輔導員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核心力量。作為少先隊員實踐體驗的具體實施者,少先隊輔導員依托少先隊,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作為少先隊員合法權益的維護者,少先隊輔導員需要尊重少先隊員的“小主人”地位,努力使少先隊員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立德樹人的背景
(一)立德樹人的歷史傳統
立德樹人的教育傳統源遠流長。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立德和樹人。二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層次。立德是樹人的基礎。立德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立功、立言是先秦思想家視為不朽的人生理想。在這三個方面,他們非常重視“德”對人的價值,強調立德的重要性。一直以來,這種重視道德價值的思想備受古代統治者和教育家推崇,成為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中的主流價值觀。立德是為了樹人。樹人最早見于《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集中說明了樹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有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
立德樹人思想不僅受到古代統治者和教育者的推崇,也是中國共產黨一貫的教育傳統。毛澤東非常重視立德樹人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教育要讓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等方面都得到發展。鄧小平則把立德樹人在教育中的作用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江澤民則把立德樹人提升到國家層面,提出將立德樹人教育納入到“以德治國”的戰略體系中。胡錦濤則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己任,將立德樹人的任務落到實處。
(二)立德樹人的現實訴求
在信息突飛猛進、人的思維不斷創新、人的觀念不斷變革的21世紀,交際網絡化、文化多元化、個體獨立化等都使年輕一代的思想觀念、價值選擇、行為方式等產生了深刻變化,也對教育尤其是德育提出了挑戰。故此,如何依托現實進行道德教育,實現“育人”任務成為教育的重要課題。
少先隊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兒童組織,它也是實現“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載體。黨和國家也高度重視少先隊立德樹人的作用。趙勇在全國少工委四屆五次全委會上指出,在以德治國的過程中,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把道德教育推到新的水平,這是我們共青團和少先隊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為了探索少先隊在道德教育中的途徑,團中央、少工委聯合制定了《關于加強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深入開展體驗教育的建議》。《建議》指出實踐育人是少先隊加強少年兒童思想道德的基本途徑。少先隊工作者要堅持以體驗教育為主,注重少先隊員的實踐體驗。這些都說明了少先隊在少年兒童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進一步加強少先隊在少年兒童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少先隊建隊67周年紀念日座談會上指出要將立德樹人作為少先隊的根本任務。
二、少先隊輔導員在落實立德樹人任務中的角色
社會學理論認為角色就是與社會地位、社會身份相連的被期望的行為。[1]少先隊輔導員作為少先隊的重要組織成員,在少先隊組織里扮演著少先隊員思想引導者、實踐體驗的實施者和權益的保護者三種角色。
(一)少先隊員思想的引導者
兒童是未成熟的人、發展中的人[2],他們需要成人的幫助和引導。在少先隊這個“以兒童為主,輔導員為輔”的組織里,輔導員幫助和引導著少先隊員,成為少先隊員思想的引導者。《少先隊輔導員管理辦法》總則中就指出:“少先隊輔導員受共青團和學校的委托,是少先隊員思想的引導者。”
(二)少先隊員實踐體驗的實施者
建隊育人是少先隊輔導員實施少先隊實踐體驗活動的基本職能。它集中體現了少先隊工作的實質。建隊育人,即通過組織培養新人。 在少先隊學界一直有“德建”與“隊建”相統一的觀點。段鎮曾指出,“隊建的終點是人建,即培養新人”。他的這種思想后來得到了少先隊工作者廣泛的接受和認可。少先隊工作者一直堅持“兒童為本,道德為先,隊建為基,發展為重”[3]的工作理念,他們依托少先隊組織,通過少先隊員的組織體驗,發揮少先隊的德育功能,實現對少先隊員的全面教育。
(三)少先隊員合法權益的維護者
維護少年兒童的具體利益,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成長,及時反映少年兒童的意愿,依法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4],是少先隊輔導員不可缺少的組織身份。全國六次少先隊會議上明確了輔導員的6種身份:一是少先隊員的好朋友,二是少先隊員自主自動的好參謀,三是為隊員熱情服務的好公仆,四是隊員健康成長的好向導,五是給隊員帶來快樂的好天使,六是堅定維護隊員權力的好衛士。“好天使”“好向導”是輔導員引導者角色的體現。而少先隊輔導員作為隊員的好朋友、好參謀,是隊員“小主人”地位的維護者。少先隊輔導員隊員的“好公仆”“好衛士”,是少先隊員合法權益的堅定后盾。
三、少先隊輔導員立德樹人的角色要求endprint
(一)“身正為范”,立德樹人
輔導員作為少先隊員思想的引導者,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少先隊員的成長發展。段鎮認為“輔導員本人的人格是一種偉大的教育力量”。華耀國在分析輔導員的專業屬性時指出:“輔導員要具有更強烈的示范性。”由此可見,輔導員要落實少先隊立德樹人的任務,重視自身的修養,樹立正面的榜樣形象是不容小覷的。
首先,“身正為范”需要輔導員愛崗敬業。敬業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和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陶行知曾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5]少先隊輔導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自己應做之事,而不是把它作為上級的命令或是任務,少先隊輔導員要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予少先隊員更多正面的榜樣示范。正如劉元璋總結其輔導員的教學實踐時說道:“我們要熱愛我們這份工作,我們要有能夠做好這份工作的信心。我們要有這樣一股氣,偏偏要把少先隊的工作作出成績來,主動爭取黨和人民的重視。”
其次,“身正為范”需要輔導員知行合一。“道德觀念上的成熟應當以道德行為的成熟為標志。”[6]輔導員除了堅定自己的道德信仰,還要將他作為自己行動的向導,保持自身道德信仰和道德行為的一致性。這是因為對兒童來說,他們的身心發展還不成熟穩定,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還比較低,也無法對知行不統一和知行的沖突作出理性的分析和解釋,容易產生懷疑、逃避等消極情緒,進而對其成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故此,少先隊輔導員應當注意言行一致,重視自身道德修養,在最大限度上發揮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
(二)依托活動,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是少先隊的根本任務。作為少先隊員實踐體驗的具體實施者,少先隊輔導員依托少先隊,通過少先隊活動課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
首先,輔導員要重視每周一節的少先隊活動課,在少先隊活動課中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注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教育部在《完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眼,切實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7]輔導員可以依托少先隊,通過主題詩誦會、成語故事會、傳統節日習俗展示等傳統的獨具特色的教育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堅持以文化育人,以中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少年兒童增強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輔導員要重視少先隊微隊課的合理利用。作為少先隊活動的一種新形式。微隊課可以利用晨會課、班隊活動課、綜合實踐課、校本課、社團活動等時間節點,開展短時間的少先隊活動。微隊課具有“小快靈”的特點,既符合兒童的年齡發展特點,又可以增強少先隊活動時間的靈活性,同時還能有效地和其他相關課程結合起來。
第三,輔導員要重視立德樹人過程中學校、家庭、社區的參與。立德樹人,僅以輔導員一人之力難以實現,它還需要學校、家庭、社區的共同努力。在學校方面,輔導員除了依托少先隊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外,還要盡力爭取校方的重視和支持。在家庭、社區方面,輔導員要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請進來策略上,輔導員可以利用家長開放日、家長活動日等時間節點將家長“請進來”,也可以在少先隊活動課上將革命前輩的后代、當地的先鋒人物等“請進來”,以故事會、游戲活動等形式對少先隊員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在走出去策略上,教師一方面可以加強和兄弟學校的資源共享,另一方面可以挖掘當地社區可利用的少先隊教育資源,爭取社區方面的配合,進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更大限度地依托少先隊對少先隊員進行教育,促進少先隊員的全面發展。
(三)“以童為本”,立德樹人
如果輔導員經常以教師權威的形象要求和命令少先隊員,進而形成包辦式的輔導模式,長此以往兒童就會養成受暗示性,缺乏主動性的習慣,這將不利于少先隊員的健康成長。《少先隊輔導員工作綱要(試行)》中規定:“少先隊開展的各項活動要適合這一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8]為此,輔導員在立德樹人過程中,應當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兒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對少先隊員進行教育。
“以童為本”,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新兒童觀。“以人為本”不僅是馬克思理論的本質內涵,也是當代最高形式的人道主義[9],更是立德樹人的主旨所在。李旭炎指出:“培養具有主體意識,富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自由人已成為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而這正是立德樹人的主旨所在。”[10]少先隊是兒童的群眾組織,面向的是6至14 周歲的少年兒童。它鮮明的兒童性特征要求輔導員要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兒童的主體性。
與童為友,尊重和愛護兒童,創建良好的輔導員和少先隊員的關系。在關于少先隊工作的研究中,有眾多研究者指出現階段的少先隊活動基本是由輔導員一手包辦,缺乏與少先隊員的交流互動。他們還指出創建良好的輔導員和少先隊員的關系已經成為當下少先隊工作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創建良好的輔導員和少先隊員的關系,輔導員要做到與童為友,和少先隊員打成一片。輔導員要走從兒童中來、到兒童中去的兒童群眾路線。[11]輔導員要尊重和愛護兒童,要多和少先隊員進行溝通交流,多去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使他們真正參與到少先隊活動當中,成為少先隊真正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龐樹奇,范明林.普通社會學理論[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3):135.
[2]劉黎明.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4):318.
[3]賈俊華.少先隊儀式活動準備工作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2(5):11+10.
[4]吳建明.青年輔導員踐行“五者”要求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青年研究[J].2012(5):113-116.
[5]王會萍.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J].學周刊,2013(5):130.
[6]時蓉華.中小學教育心理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151.
[7]顧岫蔭.傳統文化教育和少先隊活動[J].少先隊活動,2014(8).
[8]全國少工委.少先隊輔導員工作綱要(試行) [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11.
[9]王澤應.倫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38.
[10]李旭炎.立德樹人實踐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15.
[11]段鎮.少先隊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