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仕明
【摘? ?要】?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能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本文主要從生活地理化、課堂教學生活化、課后作業生活化、課后活動生活化、教學評價生活化等角度闡述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思考
知識源于生活的沉淀與提煉,教師要融會貫通,引學生在生活中理解、驗證,從而實現知識的傳承。地理教學要根植于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豐富知識世界、豐富情感體驗,促進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教師要以生活為基礎,挖掘生活化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充滿活力。
一、讓學生生活地理化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知識,要與學生探討地理在生活中的表現、應用,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將地理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興趣點、關注點,如學生對地理奇聞趣事、旅游景觀、風土人情、天文知識感興趣,這與初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一些自然災害的預防,如汶川地震、日本海嘯等內容的關注,緣于學生本能對安全的需求。還有一些生活中的氣象知識、本地區的人文環境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事物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教師要了解學生趣點,從學生要做的事情入手,如很多學生有假期出游的計劃,教師要以引導學生看地圖、設定路線、預訂酒店,要針對學生的需求給予他們生活方面的幫助,如有學生關心當地的小吃、特產,教者引導學生了解當地為何有這些特產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探究地理要素。教師要從學生感到新奇的事物入手,以故事、奇聞、笑話、歌曲等入手引出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不再枯燥乏味,從而能產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舉辦“我是小講師”活動,給學生設定問題,讓學生結合生活知識去整理、表述,這樣能幫助學生通過探究,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識。當學生有了知識與生活的儲備后,教師可以不設定問題,讓學生主動融入生活中的事物。教師要打破書本知識的制約,廣泛尋求問題,就會主動搜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識,逐步養成用地理的思維去生活的習慣。教師可以舉辦“我是記憶大師”活動,如將黃河流經的省份串成順口溜。教師要引導學生動腦探索地理與生活的聯系,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易于讓學生記憶。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
教師要抓住地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搜集理論知識與生產生活相聯系的案例,引導學生思維,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借助于圖片、視頻、動畫等展現素材,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趣,實現地理教學的生活化。如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圖片,能讓學生了解溫度帶的分布。地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師引導學生借助于電子地圖查詢出行線路、公交站臺,讓學生感受到地圖的實用性,從而對GP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產生興趣。教師也可以運用生活中的圖片、照片、影像等素材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對自然、人文地理產生熟悉感,從而能化難為易,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建構。教師也可以運用音樂渲染,烘托教學氛圍,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生活情趣。
教師要開展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團結合作、感悟生活、實現自我、體驗成功。教師要讓學生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保護自然,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三、課后作業生活化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展,教師要讓課后作業成為聯系地理教學與社會生活的橋梁,讓學生在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中提升素養,體驗成功的愉悅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要改變學生一味死記硬背的課后作業形式,要根據思維發展水平和個體差異分層次布置生活化作業。如針對剛入學的初中生布置的生活化作業力求簡單、直觀、有趣,要關注基礎知識點的掌握,如制作五帶分布圖的拼圖,設計去南極看企鵝的路線,學生通過作業掌握了熱帶、溫帶、寒帶以及赤道、南北回歸線的位置。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通過搜集圖片、照片展示祖國的大好河山。教師針對初二年級的學生,布置內容豐富、難度大、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他們通過討論交流才能圓滿完成任務,從而提高他們協作的意識。
四、課外活動生活化
課外活動是地理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要引領學生“走出去”,開展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做“設計師”,設計出徐宿淮鹽高鐵、寧鹽高鐵的路線并予以說明,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畫圖能力。這樣的活動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提高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把握,提高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學生可以參與氣象觀察活動,定時觀測氣象、觀察物候,收集本地民間流傳的天氣諺語,定時收聽本地區氣象站發布的天氣形勢和近期天氣預報,能繪制天氣形勢圖。學生參與地質小組活動,學習地質基礎知識、野外工作的簡單技能,了解常見的礦物與巖石,會采取礦物、巖石標本,能繪制濱海縣的地質構造圖及垂直剖面圖。
五、教學評價生活化
教學評價要立足過程、關注發展,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展現生活特點。評價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具有廣泛化,不能只面對幾個優秀生。教師要將日常課堂表現融入到課堂評價中,鼓勵學生列舉生活實例;評價要彰顯人性化,以激勵為主,鼓勵學生交流生活體驗以及對地理知識的獨特理解;評價要多元化,不以固定的標準評價學生,要因學生特點而產生不同的標準,以激發學生的自信。教師要對學生的不同答案予以正確的評價、引導,以適應生活需求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學習。考題的設計要力求真實性、情境性,要加強學生運用地理技能去分析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從貼近生活的熱點時事,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等生活化的角度考慮,篩選出鮮活的生活素材,展示學生的實踐水平。
總之,地理教師要通過生活化教學營造輕松、歡快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認識生活、利用生活、改造生活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翠蘭,周申立,李菲菲. 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教學生活化初探[J].考試周刊,2011.
[2]薛紅.讓生活回歸地理教學課堂[J].考試周刊,2010.
[3]程順娣.用生活之水澆灌地理教學[J].新課程研究,2012.
[4]徐淑宏.新課程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