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春紅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福綿高級中學,廣西 玉林)
“少教多學”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教育部規劃的課題。所謂“少教多學”是指在教學中,老師少教少講,學生多學。具體來說,“少教”即啟發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造性地教和發展性地教;“多學”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向深度學習、積極學習、獨立學習。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秉“少教多學”的理念,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這能從根本上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學效果。可是,這樣的一種學習方法是否也適用于學困生呢?
“學困生”在知識、方法、智力等方面得不到正常開發,不能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這些學生往往思考不積極,注意力不集中,不善語言思維,不愿或不善于開動腦筋,常常回避那些較難的習題,思維上有惰性。相對于其他的學生,他們需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才能掌握知識。而“少教多學”法是把“教師的少教、學生的多學”作為基本的綱領。在這看似矛盾的雙方中,如何才能協調好兩者,讓“少教多學”在“學困生”中更好地發揮它的優點,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呢?
“少教多學”教學模式中,老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那么必定要學生在課堂中大膽地展示自己,老師才能從中了解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可是,學困生因為學習不好,喜歡把自己隱藏起來。一旦他們把自己隱藏起來,在“少教多學”課堂背景下,他們會更難跟上其他同學的步伐。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幫學困生找到自信,讓他們在課堂中大膽地展示自己。教師在制定導向案時,要根據學生已有的水平選擇教學內容,制定有梯度的教學目標。如果教學目標太高,教學內容難度大,學生聽不懂,多次努力,幾經挫折,還是沒收獲,學生就會喪失自信心,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反之,教學目標太低,不能讓學生產生求知欲,學生也會產生不良情緒。
在學困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回答的時候,老師不要只是對答案進行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指導,多給予他們鼓勵和關注。在引導學生大膽回答問題的同時,我們也得鼓勵學困生把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在課堂上提出來,讓老師、同學幫助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困”由多變少,以喚起他們向上奮起的信心和勇氣。
學困生有兩種。一種是想學而學不好的,即那些基礎差、智力差的學生;另一種是不想學,即思考不積極、注意力不集中、不愿開動腦筋、思維上有惰性的學生。雖然同樣作為學困生,但是其背后的原因卻可能是千差萬別的。因材施教是不變的教學原則,對少數確實智力偏低的學困生不宜有過高要求,給他們布置的學習任務要側重基礎,難一點的題目自己不能解決,那么在其他同學分析解答的時候自己就得留意聽。
有些老師會認為,學困生或基礎不好或智力跟不上或學習懶惰,如果老師再少教,那他們會更加跟不上進度。其實不然。我們“少教”的主旨就是為了學生的“多學”。“少教”不是不教,而是注重教他們方法,讓他們更好地學。所以在對學困生進行“少教多學”時,我們要定位少教,實施“二六有效講經”,促使教師“精講”。所謂的“二六有效講經”即:
六個講好:講好重難點;講好規律;講好方法;講好易混點;講好易錯點;講好易漏點。
六個不講: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學生怎么也學不會的;在學生思考或做題時不講打岔的話;在學生發表不同見解時不講刺激的話;在學生思考過程中不要太急于講話。
在信息共享、資源共享迅速發展的今天,為了加強各學校的交流,提高本地區的教育教學質量,很多地方都會舉行各種示范課、研討會、講座等。這樣一些課程、會議的舉辦確實能開闊老師的視野、提升老師的教學技能。但是,我們在取經回來之后,要根據本校本班級情況,制定好難易適度的教學目標。
課堂是檢驗學習效果的一個“舞臺”。學習效果好不好,老師可以根據課堂學生的成果展示來了解。不過學困生相對“含蓄”。所以,課堂上多讓他們展示,以便老師更好地了解他們的狀態,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課后,以結對子的形式讓學習好的學生督促和幫助學困生學習。
由于各種因素,學困生的學習暫時落后于其他人,但他們同樣有自尊心,渴望進步。作為教師,應具體學生具體分析,逐個解決,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