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

摘 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嶄新的環境,如何占領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如何讓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發揮堡壘作用,就需要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性和工作所面臨的現實環境進行系統分析,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四個融合”、教育途徑“兩個互補”。通過認真研究教育內容,讓內容“接地氣”;認真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讓工作形式“聚人氣”。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青年大學生承載著國家希望,要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就需要我們大學生不斷的拼搏進取;要培養青年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深入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大學生樹立牢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次會議的召開極大地鼓舞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當前社會處在一個知識大爆炸、經濟全球化、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這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造了更多的途徑,但也面臨很多的問題,需要不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一)思潮多元化的沖擊
高校受到社會思潮多元化的沖擊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來自學校內部,高校具有包容創新的精神,教師學生又來自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是來自學校外部,思潮的多元化反映出了不同的利益群體,這些不同利益群體的思想既有來自國外的也有來自國內的,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等這些思潮相互對立又相互融合,面對這些多元化的思潮沖擊,需要馬克思主義掌握絕對的話語權。
(二)信息多元化的沖擊
網絡的普及帶來了信息化時代,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更是促成了信息來源渠道的多元化。中國社科院2014年6月發布的《2014年新媒體藍皮書》指出,目前微信用戶已達到6億,其中24歲以下青年群體使用率占比33.7%。網絡媒體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新媒體激發了學生去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他能讓學生更快捷更便利地學習自己想要掌握的信息,這些信息中隱藏了大量的意識形態內容。因此,如何掌握互聯網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如何讓互聯網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讓學生在多元化的信息中取其精華,樹立正確的“三觀”,這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決的困難。
(三)社會發展中的沖擊
我國社會正處于變化的重大時期,一些社會現象、社會問題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滋生出了大學生浮躁的情緒,急功近利的想法,這也體現在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中,入黨動機不純,學習動機不純,依賴心理強等,這些現象破壞了高校良好的育人氛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制約了他們的發展。
(四)文化對抗中的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看到了外面新奇的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外事物也走進了國門,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同時也植入外國人的價值理念,導致大學生的思想也逐漸發生了變化。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文化產業,體現出了國家軟實力的強大,它給人們帶了多元化的生活體驗,植入多元的文化,這些看似性質相同的事物背后都隱藏著強大的文化對抗,體現出了不同的價值認同,更影響到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一)時代特性
在不同的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面臨新環境新挑戰時的內在需求。大學生在互聯網中能夠接觸到大量的信息內容,而學習內容碎片化、選擇多樣化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對的難題,如何給大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資源,如何讓學生主動學習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下,各種價值理念也隨經濟活動進入了國內,無時不刻的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產生了影響。另一方面,不同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要服務于當時國家的戰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原則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政治學門類,具有政治學的屬性,服務于一定的階層。因此,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辦學政治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生為本,真心誠意的服務關愛學生。高校肩負著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同時也要深入貫徹落實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要求。
(三)規律特性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相應的規律。針對教育對象,要遵循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的需求,以及受教育者學習規律,有序地進行教育活動;針對教育內容,要根據教育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教育對象的需求,豐富教育內容,既要激發大學生的積極主動學習的興趣,又要避免教學內容不深刻,偏娛樂化,尤其要對社會當前的一些焦點、難點問題,深入分析、積極回應,對一些不良的錯誤思潮要敢于批判,一針見血;針對教育方法,要結合教學規律和學習規律,科學地設計教育環節,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提升教育的實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四個融合”
(一)主旋律與傳統文化融合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由于我國文化傳承出現了一些斷層以及受到文化多元化、多樣化的沖擊,加之國家的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不完善。這些問題使得一些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毫無興趣,精神渙散、意志消沉。因此,要不斷地的將文化自覺性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自覺地植入思想意識中、植入思想教育的內容中,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
在學生的培養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學生“德”的培育,而專業教育是對學生“才”的提升,兩者對學生的培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學生自身對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存在實際需求,在調查數據中,關于“哪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更吸引你或者令你收獲最大”,回答“結合專業知識或本學科前沿科技新聞”的學生比例為28.1%。所以,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有內在需求。在實際教學中,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分離,兩者缺少相互滲透,這也導致在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欠缺,學習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發展的內在需求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科學的思維進行自我剖析,解決矛盾,認知世界,樹立正確的認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僅是對學生成長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還是我國堅定道“四個自信”的基石,更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載體。要讓大學生精通、熟練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就需要在思想教育的過程中對其進行話語轉化,從抽象到具體,從理論到通俗,從少數到多數,使其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成為幫助學生成長的領航員、陪伴者。
(四)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背景融合
理論研究所面對的環境不同,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有了新的變化。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在于從實踐中不斷地探尋真理,與時俱進,不斷有新的理論注入補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是大學生,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育人全過程,就需要對工作的對象進行充分研究,而時代的不同,也導致了人的思維方式改變,因此教育內容也要因勢而變,從這個層面看,時代的變遷也給予了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在動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兩個互補”
(一)主陣地與分戰場互補
讓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首先要強化主陣地的作用,通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探索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教育方法,讓抽象的理論“接地氣”,把“填鴨式”調整為互動體驗的教育方式,讓傳統的課堂教學融入網絡新媒體,讓學生對學習有動力。其次要延展主陣地,開拓分戰場,將思想政治教育延展到專業課的教育中,在學生強化專業學習的同時,融入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價值觀教育等;強化學生社團作用,尤其是理論社團,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的功能;開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寓意深刻的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助人,奉獻社會的好品質,樹立學生愛國、有責任感使命感的好思想,讓學生們在活動中認知、鍛煉、成長,切實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到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話語方式與新話語方式互補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教育者通過話語體系向受教育傳遞思想理念和價值觀等意識形態,如馬克思主義理論等相關原著、學術研究文獻以及相關學科理論作為傳統話語方式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傳統話語具有學理性、權威性、嚴謹性,更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運用傳統的話語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從事該領域學習研究的專家、學者、教師來說是正當適宜,而傳統話語是一種學術話語,對大眾群體來說,內容偏理論,難于理解,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向大眾群體大量地使用傳統話語,很難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應該將傳統話語進行通俗化、生動化、感知化,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曲曉婷.新媒體時空解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2]孫穎,楊燕.在幸福體驗中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思考[J].學術論壇,2011,(6).
[3]曹天航,黃明理.馬克思主義話語權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江蘇高教,2015,(1).
[4]劉建軍.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轉換及其路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