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媛
摘 要: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單一化問題,導致了教育效果無法最大化。微視頻與當前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相適應,所具備的特點適合當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訴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微視頻形式作為學生可以隨時宣傳的“自媒體”,高校在實施過程中,更要確保微視頻能夠真正成為正向教育的途徑之一。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微視頻;互動;反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12-0034-0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過教師純理論的灌輸,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內容較抽象的問題,傳播是單向的,傳播效果不能最大化。而教育對象——青年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一方,于是導致學生工作者和學生“雙疲勞”的情況。另外由于其教育手段的單一化,導致反饋不能及時、直接,對教育效果很難進行客觀評估分析,不能為教育的可持續性做出參考。這也是一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問題。
微視頻作為短小精悍的新媒體形式,它的特點決定了可以最大限度的被大學生理解、接收,符合后現代人的習慣與生活方式,能夠匹配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快捷化。隨著新媒體日趨占領主流傳媒市場,更多觀眾更愿意從“被動受眾”轉變為信息傳播者。如此一來,受眾參與傳播過程中,在傳播中占有了主動地位,也能夠符合當代90后大學生強調自我、自由、自主的心理特點,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被廣大學生接受。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教育家大衛·庫伯曾將體驗學習闡釋為一個體驗循環過程: “具體的體驗——對體驗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動實驗——具體的體驗”[1]。構思、創作、拍攝微視頻就是一種學生體驗學習、生活的過程,同時這種體驗所帶來的是學生對于校園生活、生命、人性等深層次精神內核的探索。這種思索與實踐不斷融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微視頻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使其具有充分的交互性。學生可以從宣傳“受眾”轉變為自媒體的傳播者。微視頻充分調動了大學生的積極性,每個同學都可以成為自己生活的“導演”,也可以成為學校發展見證的“導演”。在拍攝過程中思考;在編輯的過程中思考;在播放、觀看的過程中思考。從被動轉變成主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由灌輸走向交互,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由僵化變得鮮活,大大提高了醫學生醫德教育形式的互動性、時效性、針對性、便捷性。
傳播的途徑變為雙向性、豐富性的方式,將思想政治的教育拓寬為了日常教育,成為了學生的“第二課堂”,不但教育效果得以提升,同時可以促進傳播者和被傳播者的心理距離。思想政治工作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只要有播放設備,就可以隨時貫穿教育的過程。傳播也不再像傳統的教育方式受到時間的限制,必須是即時性的、線性的。學生可以隨時用任何形式拍攝、觀看視頻和影像資料,同時也具備充分的共享性。
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學生可以人人參與其中,每個人都能夠成為思想教育的傳播者與被轉播者,在這個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只要起到引導作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負面信息的傳播。在這個過程中,宣傳效果是潛移默化進行的,感染力足以滲透學生當中,這種綜合的藝術形式帶給思想政治教育的是豐富的、互動性強的教育方式。
思想教育工作者們通過觀察學生構思、創作微視頻,以及學生在觀看微視頻時候的態度、反應,也能第一時間覺察到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到學生心理活動。因此,使得教育的主體變得立體,增強了教育的效果。這種及時的反饋,非常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第一時間反思教育內容,及時調整或者設計下一步的教育計劃。
由此可見,微視頻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天然的優勢。但是,微視頻形式作為學生可以隨時宣傳的“自媒體”,高校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以確保微視頻能夠真正成為正向教育的途徑之一。
一、 鼓勵學生拍攝更多優秀微視頻
通過微視頻的形式,根據階段教育的重點,思想教育者設計教育內容,圍繞教育主體鼓勵同學們提升自己的主人翁意識,利用便攜記錄等設備,請學生隨時記錄校園生活,并愿意與同學們進行分享。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引導學生拍攝愛崗敬業、志愿服務、宿舍文化、誠信感恩、校園友誼、安全教育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關的主題微視頻。
同時可以在全校范圍內組建在視頻拍攝制作、文字聲音等某方面有特長及感興趣的老師、同學組成視頻工作小組。請專業人士指導后,成立微視頻工作小組,引導學生拍攝的內容,指導學生的拍攝、剪輯技巧。利用班會、團日活動等機會,請微視頻工作室幫助大家編輯、整合拍攝內容,也可以在學校范圍內開展放映周或校園電影文化節等活動播放微視頻,借此引導觀眾發表觀后感、參與討論等。
二、高校應充分發揮監督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工作者要堅持“守門人”頂層設計理論,牢牢把好“選題”關[2]。
從學生選題開始,雖無明顯介入,但要充分掌握學生的拍攝意圖,對于符合時代的、積極上進的內容予以支持和鼓勵。對于選題較為負面的、消極的內容,通過旁敲側擊的形式引導學生。同時主動思考學生是否存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正確、認知發生偏差等情況。視頻拍攝、制作的過程中,也要對其進行引導,充分表達正能量。視頻拍攝完畢公映之前,做到對內容了然于胸,確保內容中不存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的情況;影片公映后,引導工作也并未結束。在學生們進行轉發、評論等“二次傳播”的過程中,主動觀察是否存在消極言論、引導負能量等情況發生。
只有在學生策劃、創作、公映、轉發、評論等每一環中充分發揮“守門人”的作用,就能將問題扼殺在萌芽階段,避免復雜的網絡輿情的觸發。用學生自己的思維與方式來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同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灌輸,使微視頻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載體。
三、培養學生的媒體素養,提升學生對信息的判斷和篩選能力?? 學校層面的監管是必要的,與此同時,“微視頻”作為一種自媒體,更加需要通過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以此來規避網絡輿情等情況的出現。通過媒介素養等公共課普及媒介素養知識,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以將媒介素養的內容融入日常教育當中,建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在面對信息爆炸的時代,有能力判斷對錯,具備一定的信息甄別能力。在發生網絡輿情之時,能夠做到不盲從,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不主動傳播負面信息,能夠自覺凈化校園網絡環境。
??微視頻雖然是一種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創新的途徑,但也是一把雙刃劍,同時也帶來挑戰,這是由時代發展所決定的,機遇與挑戰都具有復雜性。如何切實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四、做好“總結梳理”結果反饋
微視頻公映之后,做好“總結梳理”結果反饋。微視頻公映后,可設置一些交流、評論環節,客觀收集同學們對于視頻內容的反應。在新媒體平臺播放后,通過互聯網的特性,可以利用評論、轉發等情況,收集學生對于視頻內容的理解度和認可度。
在收集學生反饋之后,進行數據分析,將最初選題意義與客觀實際進行對比,從而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反思,以便及時調整下一次拍攝的選題及環節設置等,為微視頻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累經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透過學生的視角來看待他們眼中的學校、學生生活,更加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增強了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審時度勢,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意義。充分做到學校的引導作用,充分進行學生的“成才教育”,“我們應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成才教育,引導學生理性認識成才的文化環境和內在條件,認識到各個人生階段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走立志成才的道路。”[3]高校可以利用微視頻引導建立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在學校的推動下,創新思想教育工作,積極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 庫伯.體驗學習:讓體驗作為學習與發展的源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呂志偉.運用微電影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02-23.
[3] 侯錫彪.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微視頻的發展導向探析[J].傳承,2011(30):48-49.
[責任編輯: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