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43
摘要 腘窩囊腫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患者常有疼痛不適,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產生嚴重影響。腘窩囊腫內合并游離體病例很少見。本文簡要介紹胭窩囊腫內合并大量游離體1例及相關思考,為臨床提供參考。
關鍵詞 腘窩囊腫;大量游離體;治療
腘窩囊腫作為骨科常見疾病,是腘窩內滑液囊腫的總稱,典型的胭窩囊腫臨床表現為一種囊性腫物,其內為清亮或淡黃色黏稠樣液體。腘窩囊腫雖然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多發性疾病,但囊內合并游離體病例很少見。下面就近期治療1例胭窩囊腫內合并大量游離體患者做簡單報告。
病歷資料
患者,男,61歲,主因“右膝關節疼痛2周”入院。專科查體:右膝關節后方可觸及大小約5 cm×5 cm腫物,壓痛明顯,表面光滑,質韌,與周圍組織邊界尚清,膝關節內外側間隙及髕骨前方無壓痛。輔助檢查:右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示:右膝關節退行性改變,關節后方可見鈣化影。體表包塊彩超示右側腘窩囊性占位(其內不規則低-高回聲團伴多發鈣化)。診斷:①右側腘窩囊腫;②右膝骨性關節炎。
術中所見:于腘窩處可見5 cm×5 cm×3 cm囊腫,表面光滑,與周圍組織邊界清楚(圖1),囊壁破裂后可見少量淡黃色黏液,其內有大量游離體,形狀不規則(圖2、圖3),囊腫與關節囊相通。術后病理回報:右側腘窩囊腫,局部游離體鈣化、骨化。
討論
Backer在1994年提出腘窩囊腫與膝關節內原發疾病有聯系,故腘窩囊腫又稱為“Baker's囊腫。根據發病原因不同,常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腘窩囊腫。前者一般為先天性,多見于青少年或兒童,通常關節內無病變,與關節腔不相通;后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常合并膝關節內病變,常與關節腔相通。目前腘窩囊腫明確的發病機制并不清楚,但胥少汀等人認為正常人膝關節后方解剖結構單一、抗壓能力弱,腘窩囊腫多發生于半膜肌與腓腸肌內側頭之間的滑囊。而關節后方通常存在一層起“瓣膜”作用的束帶或皺襞,當關節腔內病變引起關節液增多,導致壓力增大時,關節液通過“瓣膜”進入滑囊,但關節液不能反流進入關節腔,這種單向流通的“閥門”機制,形成了胭窩囊腫的解剖基礎,導致囊腫形成。Johnson LL等認為關節內病變,如內側半月板損傷、骨關節炎、滑膜炎、游離體等常會引起腘窩囊腫,尤其是合并膝關節炎或半月板損傷者。
針對該例胭窩囊腫內合并大量游離體患者,常規開放手術切除后膝關節疼痛明顯緩解,囊內的游離體術后病理回報為鈣化和骨化組織,筆者認為可能是膝關節退變過程中產生的細小骨碎片,隨著關節腔內壓力增大,關節液增多,經“瓣膜”進入滑囊形成,當游離體增多,囊腫逐漸增大后刺激周圍神經引起膝關節疼痛。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膝關節炎患者越來越多,腘窩囊腫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臨床中經常遇到嚴重膝關節退行性改變患者,膝關節疼痛,不能行走,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擬行膝關節置換手術(TKA),入院后檢查發現患側膝關節合并腘窩囊腫,是繼續行TKA還是優先處理腘窩囊腫,目前并沒有明確的診療規范。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嚴重膝關節退變合并同側腘窩囊腫患者5例,術前查體均無囊腫引起的臨床癥狀,故TKA術前未處理囊腫。術后隨訪,多次復查膝關節彩超,結果顯示2例患者囊腫消失,1例囊腫減小,2例患者囊腫無明顯變化。針對這一結果,發現囊腫消失患者術前查體不能觸及,彩超結果顯示最大直徑約2 cm,術后囊腫減小者;術前查體體表可觸及腫物,彩超結果提示最大直徑約3 cm,而術后囊腫無變化者;術前查體可觸及,彩超顯示最小者直徑>4 cm。根據以上情況,對于膝關節嚴重退變合并胭窩囊腫者,筆者認為,腘窩囊腫未引起臨床不適,查體不能觸及囊腫,彩超結果顯示直徑<3 cm患者,可優先行TKA手術,處理關節內病變,隨著骨關節治愈,關節液和關節腔內壓力將減少,術后囊腫繼續增大可能性較小,甚至自身吸收囊液后囊腫消失;囊腫>3 cm,術前可觸及者,可優先處理胭窩囊腫,待病情平穩后擇期行TKA手術,避免優先行TKA術后,囊腫出現壓迫周圍神經、組織引起疼痛、酸脹等不適,需要手術切除囊腫。國內一些專家在假體周圍感染共識中曾指出,對于關節置換術后進行有創操作,如拔牙、腫物切除等,會增加假體周圍感染風險。如果TKA術后切除腘窩囊腫而引起假體周圍感染,這對于患者及醫生來說無疑是災難性的。當然,目前所收集的嚴重膝骨關節炎合并腘窩囊腫病例數有限,隨訪時間較短,影響腘窩囊腫大小變化的原因較多,需繼續跟蹤隨訪,收集更多此類患者,得出相對一致的結論,甚至形成規范化的指南,為臨床醫生更好地治療患者創造福音。
綜上所述,腘窩囊腫作為臨床中的常見疾病,囊內合并大量游離體比較少見,單純囊腫治療方式比較簡單。但是腘窩囊腫通常合并嚴重關節內其他病變,需綜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促進患者康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