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元芳
摘 要:在小學數學高段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相關的數學知識,而且還要重點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綜合素養。這就需要教師全方位地思考如何快速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小學高段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當立足于提高課堂效率的基礎,將學生視為數學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與學生展開積極的互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解題思維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小學高段數學的教學實踐中,先要引導學生不斷發掘蘊藏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與數學知識。同時,要讓學生從教師所創設的生活化情景中感受到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從而極大程度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選取極具生活化的場景,搭配將要學習的知識點,這樣就可以創造出別具風格的生活化問題,精準地抓住學生的興趣點。
例如,在學習行程問題中的“特殊相遇問題”時,教師就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甲乙兩名學生從相距18千米的兩地同時出發去約好的游樂園相向而行。一名學生騎自行車以每小時14千米的速度在兩學生之間不停地往返聯絡。甲每小時行5千米,乙每小時行4千米。兩學生相遇時正好到達游樂園,騎自行車的學生共行了多少千米?”該題還是熟悉的數學知識框架,教師在創設生活化情景時進行細微變更,便能得到一個更加吸引學生興趣的提問方式。學生也能夠根據此種類型的問題進行發散,進一步延伸出不同的問題探究類型。教師借用此類思路來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學習的每一種知識類型都能得到有效的使用。
二、給予充足時間,鼓勵獨立思考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疑難問題,因此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及適當的思維引導,來激發學生思考相關問題的本質。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實踐中,需要提醒學生不斷反饋自己遇到的問題以及對問題的具體看法,并教授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如何去做。
例如,學生會學習到“雞兔同籠”的問題,這是一個普遍困擾學生的具有生活化意味的難點問題,學生需要根據實際的生活經驗來思考解題的過程。一般來說,學生初次接觸此類型的問題,基本上不知如何下手,多數都是用“窮盡法”倒逼出正確答案。這就是為什么要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方法去解決類似的問題,但是解決數學問題必然要求采用最簡潔的算法。教師在為學生講授解題方法之后,為學生改變出題模式,跳出原有問題的桎梏,真正檢測學生對于問題的延伸以及知識的遷移應用,幫助學生真正掌握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法。學生獨立思考問題,離不開在課堂上和同學、教師交流討論。獨立思考不是閉門造車,當思考問題無果時,學生需要學會借力,最終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
三、重視課堂教學,注重解題思維
小學高段的數學學習是以數學邏輯和運算能力的訓練為基礎,做好這兩個方面是學生不斷提升自己數學學習成績的關鍵。教師需要關注數學學科內部的整體理論知識結構,同時也要從實際問題出發,在課堂上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幫助其合理運用解題模式,不斷強化學生基礎知識以及解題技巧的訓練。
例如,學生在做有關于溶質和溶劑的百分比問題“要求學生將10克糖溶解于100ml水中,得到10%的溶液,問再加入多少溶質就可以生成30%的糖溶液?”時,教師要求學生進行精確的運算和步驟分析,理清運算步驟和數量關系,將來源于生活的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并根據推導出的模型展開解題過程。教師在學生運算過程中為學生樹立一個嚴謹的學習態度,可以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作風,為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奠定基礎。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反思自身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從自身做起,幫助學生創設生活化環境,鼓勵學生主動且獨立地思考,并且重視對學生解題思維的培養,力求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詹紅智.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高段數學學習的有效性[J].亞太教育,2016(27):16.
[2]林文杰.小學高段數學教學中發散思維的有效性探析[J].華夏教師,2018(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