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秀
【摘 要】教學是大世界與小天地的關系,耐住寂寞,其實是很不容易具備的一種心態。聲樂教學是一個獨立性很強的工作,一般常用的形式是一對一的教學,也就是說幾乎要面對每一位學生與眾不同的特點,時間久了難免煩躁。在這樣一個信息化、速度化,物欲橫流的時代,只有堅守在自己的領域耐住寂寞,才能真正有事業上的競爭力。
【關鍵詞】教學積累;教學理念;時間與磨練;教與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34-0000-02
聲樂教學是一個獨立性很強的工作。一般常用的形式是一對一的教學,要對所有學生聲音條件、性格、心理全部掌握。所以,當你對一個初學者還不甚了解的時候,稍有簡單、草率的教學做法,就一定會碰壁。或者更嚴重時,還會與學生產生頂牛現象。這時心情煩躁,語言枯燥的感覺就會常常產生。是否能靜下心來,耐住性子去觀察、測試、不重復自己思考地進行教學,是對教師的考驗。這其中潛心、斟酌、推敲、耐住寂寞的心態就顯得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確定比較適應的教學切入點。盡管如此,學生還可能不能盡快的與你配合。因為你在需要適應他的同時,他也需要適應你。所以有的師生之間發生誤會、發生偏差,這是常見的現象。耐住寂寞,獨立面對每一位學生,其實是很不容易具備的一種心態。
一、教學是大世界與小天地的關系
教學是大世界與小天地的關系,教學結果公之于眾任人評說,在此意義上講它是大世界。一對一相對封閉在一個空間里,外界又不易了解情況,在此意義上講它又是一個小天地。大世界的結果來源于小天地,小天地的收獲,直接影響到大世界。如果在小天地里,心沉不下來,耐不住寂寞,時時摻雜著私心雜念和急功近利的情緒,就會干擾教學氣氛,影響教學效果,在大世界里也不會有好的成績。所以,唯一重要的是,超然物外,耐住寂寞。比如,大家知道《關閉唱法》的說法很多很多,相關的解釋就更多了。但作為教師的自己:對哪一種說法最熟悉?最能講的透徹?最能讓學生心領神會?變為理想的歌唱?這確實是需要靜下心來,苦心鉆研,認真篩選。否則,人云亦云、囫圇吞棗似的教學,是無法奏效的。其實,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靜、寂寞的時光。那一段時光里,他們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常人難以想象的苦痛。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依然奔跑的人。他們在繁紛雜亂的世界中,能看清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他們是敢于背上超出自己預料的包袱,在充滿荊棘的路上,真正奔跑的人。只有在這樣認真的努力后,他們才會發現自己要比想象的優秀很多。這些體會是屬于他們,但在對教學事業有心人的面前,一定會把這些體會轉接過來,變為自己的行動。
二、教學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教學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從而建立起整體的學術構架和形成教學的規范。這個積累的過程是長期而艱辛的,積累意味著身心要吃苦。長期積累,就意味著長期吃苦。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講:“學問,是在苦根上結出的甜果。”沒有一番非常的辛苦,要想收獲甜果幾乎是不可能的。古往今來凡是有成就者,必然經歷過這研究學問的最佳心境。我們有很多的藝術家,當他們正在創作一部藝術品時,都會有意回避外界的采訪,而制造所謂的神秘感。這些藝術家們擔心外界的介入,會影響到他們對正在創作的藝術品的審視和判斷。因此他們對外界一般采取冷戰態度,他們懂的只有在寂寞中才能不受干擾,儲蓄好力量在新藝術品中產生奇思妙想。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會使新的藝術品具有超凡的精品意識,經典意識。
三、遠離功利,耐住寂寞,是教師自我鉆研力量的體現。
在自己教學的小天地里,教學的難點主要靠自己獨立完成。樹立以自己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先人的,旁人的教學經驗,能夠指導教學,但不能替代教學。即使是別人寫的很通俗易懂的理論,要想真正地弄通弄懂,還是要親自在教學中驗證,確實在學生的歌唱中得到收獲才成。班門弄斧、照貓畫虎都行不通,一句話,腦袋要長到自己脖子上,老師要講自己的話。
(一)教學理念正確的理解和傳遞。在聲樂演唱中,很多人提到關閉唱法。關于關閉唱法的“關閉”一詞是外來用語,其理論來自于19世紀的意大利美聲唱法。如果想靈活的講解,那就必須對此理論,有比較透徹的理解和把握。開始接觸時,我們常常為一個問題如何講,要考慮很久。幾乎走著、站著、飯前、飯后都在琢磨,有時要套設計幾個、十幾個方案反復修改,取舍。也許今天肯定了,明天又推翻。一個思路發展不下去碰壁了,就另辟蹊徑繼續思考。對于每個方案,自己先體會,再引導學生體會,哪個效果好,就確定用哪種方法訓練。發現新問題,再在講法、訓練法上做一些調整。這樣反反復復的經過數十次上百次的實踐,觀點才能開始明確,才能使自己真正體會到獨立發現,獨立解決問題的滋味。比如,在如何使喉結穩定的問題上,我就經歷過這樣反反復復的過程。直接去糾正喉結問題,一般都沒有好結果。輕者嗓音不舒服,重者反而對唱高音失去信心。有的嚴重時,嗓音發生病變,學生更無法歌唱。到后來又經過幾例事實后,我才意識到再也不能直接講喉結問題,而是通過講氣息的重要性,而使喉結呈現出最佳位置。
雖然關閉唱法是聲音的最佳效果,如果只停留在局部狀態的調整上,如只注重口腔、咽腔等的狀態,而不顧忌其他,那注定要亂了方寸。因為臨近口腔、咽腔部分的還有鼻腔、胸腔、上腭、后牙等一切處于被動聽從指揮的狀態。如果顧此失彼,那將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局面。如果能抓住發聲的唯一動力(氣息———氣息的“按鈕”———腹肌——聲音),這一發動全身的歌唱狀態即正確的發聲理念。體內的各個有關的發聲腔體,就會自然地協調起來。這樣,全身能夠通暢、自如的演唱,理想的聲音在此基礎上出現,自然就會產生關閉唱法的理想效果。
(二)教學方法“一字百煉”的重要性。我們接觸到歌唱的咬字問題,嚴格的講,咬字問題是關閉唱法的最終體現。因為每一部聲樂作品,都回避不了咬字問題。而每一位學生的咬字習慣都不盡相同,可能張三是鼻音重、可能李四是喉嚨緊………如果不經過關鍵性的調整,以上的咬字方法都會直接影響歌唱。所以,有一次一位朋友給我唱了一首歌,讓我點評。我答復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每個人歌唱的‘成也在咬字,‘敗也在咬字。因為歌唱的所有技巧,都要在字上得到體現。如果解決不好這個問題,你最終成不了歌唱的贏家。”為什么呢?因為在他的歌唱中,有的字咬得很漂亮,有的字咬得很糟糕。漂亮的字是氣息充分、空間寬敞。糟糕的字是氣息不支、空間狹窄。然后我將那些咬的不好的字都一一列出,讓他逐字修改。并用這樣的語言來啟發他:“希望你把我列出的這幾個字,都象接待最尊貴的客人一樣。把每個字的房間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以后,在把他們迎進去(即唱出去的意思)………”如此這般地說了一通之后,他第二次、第三次的唱,就明顯提升了很多。
字有字的規律,唱有唱的講究。歌是由字來組成,但又不等于咬字。如何在唱中把字處理好,這是一個個性化很強的問題。是需要老師在“寂寞“的情況下,把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分析仔細、慎重。讓他們各自在原先咬字不當的問題上,在歌唱中都得到妥善的解決。我們大家知道,歌唱首先要保障充分的氣息。而往往保障了充分的氣息,原先的不當咬字就會迎刃而解。只是老師要從各個不同的切入點,即每一個學生不當咬字的不同"癥節"上入手。殊途同歸,在一個共同的基礎上,把字唱的漂亮,歌聲自然美妙。經過艱苦、獨立、寂寞的思索和實踐之后,一個切實可行的訓練方法和與之有關的通俗易懂的教學系列語言,才會產生和提煉出來。
四、時間與磨煉
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曾講:“如果我不能靜下心來獨立思考,潛心的深入生活。哪能創作出具有獨立特色、絕不雷同于別人創造的成績呢?”我們認為這是對耐住寂寞的心態,又一種生動、真切的詮釋。他告訴我們只有耐住寂寞,才能真正有事業上的競爭力。
一切的改變都依靠了時間,依靠了耐住寂寞的心態。如果沒有時間,或者有時間卻耐不住寂寞,同樣不會尋找到教學語言和技巧的關鍵。盡管外面有非常多的聲樂理論,但我們的學生要聽他自己的老師說。而且要聽老師怎么說?他們才能懂,才能滿意。否則,他們就不拜你為師了,而是自己去圖書館了。所以,自己的課堂只能自己做主,只能自救。那這個時候就要體現老師平常的研究和積累啦。都說時間是最大的轉化杠桿,一個人能否靜下心來學習鉆研是非常重要的。耐住寂寞,教學的難點總會攻克下來,時間是最好的考驗。
聲樂教學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不是象逛市場湊熱鬧似的能解決問題。要抱著一種急躁、速成的思想,是注定教不好和不能成為行家里手的。
五、聲樂教學中教與學選擇的重要性
聲樂教學中,教與學的選擇與配合,也是頗費腦筋的一個難題。如何理智地對待這類問題,也是聲樂教學中一個重要內容。關鍵是處理不好這類問題,就會在最寶貴的四五年學習聲樂時間里,忙著打換老師的“官司”,想想這多么可惜。作為一個老師應該認真的選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印象。而破壞教師和學生雙方的關系,直接影響今后的教學。
對于教師一方,要慎重的給學生下定論學生。不要盲目地認為條件好、嗓門亮、演唱程度高的學生,就是理想的苗子。要慎重的從眾多的學生中發現演唱態度認真、樸實,樂感好、有激情的學生為好苗子。你覺得能成為歌唱家的,根本沒有可能。你覺得完全不行的,恰恰成了有影響的歌唱家。所以選擇態度認真、樸實的學生,才是最后成才的保障。學習聲樂是個長期的過程,沒有認真、樸實的態度,根本堅持不到最后的成功,這是我個人深切的體會。
聲樂教學,是實實在在的事業,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敷衍的態度。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心情專注的時候,教學效果就好。如果心境浮躁起來后,會連平時最有把握解救的技術問題,都會感到生疏起來。這是每一位聲樂老師,都有過的經歷。面對教學事業中的種種誘惑,如名利、金錢、地位等,思想上要保持靜觀態度,即著名心理學家布洛提出的“心理距離說”,不受任何干擾的考慮教學的實用價值、道德價值、科學價值,避免以“嗓”取人、急于求成等各種不正確的認識和想法的產生。培養穩定的情緒和自我調節的能力,才能不失時機地逐步解決教學中的各個問題。人們越來越多地認為“距離產生美”的哲理,因為它的實質和《心理距離說》的核心完全一致,其合理性無可辯駁。由此說明堅持耐住寂寞的心態,對事業的幫助有著必然的聯系。人生千百事,得失寸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