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應 張丹 程玲麗
摘 要:互聯網金融平臺運行機制的紊亂,消費者行為不當,國家法律監管的缺失,導致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的污染,阻礙了互聯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中介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推動互聯網金融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需要從根本上尋求治理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污染的措施,即推動互聯網金融平臺完善風險控制能力,增強消費者的風險防范意識,金融監管部門加強互聯網金融合規檢查等,為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生態污染;治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F83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36-0121-02
引言
隨著大數據、移動支付等信息技術的興起,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蓬勃發展起來,在給人們帶來理財融資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污染。互聯網金融生態污染最突出的主要有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污染、消費者行為不當的污染和國家法律監管缺失的污染,這一系列的污染都對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此,要想改善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的環境,就要從根本上尋求治理互聯網金融生態污染的解決措施,這樣才能系統全面地對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進行優化和改良。
一、互聯網金融生態污染現狀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平臺污染
互聯網金融平臺把各種群體聯系到一起,它是一個使所有參與者都能實現共贏的新型商業模式,將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群體聯系在一起的紐帶。但是,平臺在運作過程中也會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出現嚴重污染現象,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P2P網貸平臺的污染。網貸平臺的污染突出表現為平臺停業、提現困難、轉型、跑路、經偵介入等問題。2018年6月以來,P2P網貸平臺的暴雷事情頻出,6月和7月出現了63家和165家問題平臺,23家和53家停業及轉型平臺,7月份問題平臺數達到歷史最高峰。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底,全國累計停業及問題平臺達到4 740家,其中問題平臺有2 305家。P2P網貸平臺暴雷原因來自于多方面,部分因為金融去杠桿引致債務違約率上升,借款人惡意逃廢債,存在一些P2P平臺為了自己從中獲得高額利益,散播不全面、不真實的信息,甚至采取欺詐的方式有意誤導投資人,侵犯了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P2P平臺的這種行為嚴重污染了整個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環境,導致整個生態系統關鍵紐帶的斷裂,造成這個系統內各個主體利益的嚴重受損。
2.眾籌平臺的污染。眾籌平臺污染主要表現為不斷出現跑路、搞資金池和隱性擔保的行為,還有些平臺未經備案就擅自進行招假標、搞自融,觸碰了法律的底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自2016年年底以來,正常運營的眾籌平臺的數量一直在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預計在未來還會繼續減少。眾籌平臺運行機制出現的問題都屬于互聯網金融不健康發展產生的污染,需要從根本上治理這種污染。
3.校園貸平臺問題。校園貸本來是一種面向在校大學生的貸款活動,旨在幫助家庭困難的大學生完成學業、扶助有理想的大學生進行創業的一種手段。但是,由于對校園貸平臺監管力度不足,一些打著“校園貸”的名義,對大學生進行非法借貸活動現象層出不窮。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平臺散播虛假信息,采用各種非法手段迷惑大學生貸款,設下了重重的陷阱。常見的陷阱主要有:以各種名義收取手續費,導致貸款的實際金額少于貸款金額,中間的差額作為支付給校園貸平臺的中介費;利用分期付款來掩蓋高利息的事實,實際利息遠遠超過銀行的貸款利息,本質就是高利貸;逾期還款的條件更加苛刻,會出現利滾利的惡性循環,導致借款者最后的還款金額數倍于借款金額;收款手段極為粗暴、野蠻,導致“欠款跳樓”“裸條借貸”“暴力催收”等事件頻繁發生。這些行為既給這些大學生及其家庭帶來了沉痛打擊,也導致個人在踐行社會價值觀出現偏差,造成社會風氣的紊亂。這些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學生防范風險意識的淡薄和不法分子的暗箱操作。
4.互聯網保險平臺風險。根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規模速度增長很快。在2016年保險保費規模首次突破1 000億元大關,預計在之后的幾年內,保費還將以每年1 000億元的規模增長,這些數據顯示出互聯網保險在中國的發展呈現出直線上升的良好態勢。但是,互聯網保險在給消費者帶來一份保障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風險隱患。主要存在兩種風險:一是保險產品宣傳不到位。現在的互聯網保險險種各式各樣,主要涉及電商退運險、航延險、車險、婚姻險、信用保證險、手機碎屏險、健康險等。有些保險公司為了得到更多的保單,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存在保險宣傳內容不規范、網頁條款內容有差異或顯示不全、沒有對免責條款進行說明、保險責任不明確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投保人誤解,進而在履行保險合同時,產生意見糾紛。二是不法分子散布的虛假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平臺散播虛假的保險產品,假借賣保險之名,用高額的回報奪取投保人的眼球,騙取投保人出資購買保險產品,一些投保人往往為了保單承諾的高額回報率冒風險投資。此外,還存在違法使用保險資金、記錄客戶信息不真實、對投保人隱瞞重大責任等相關問題。互聯網保險業務平臺的這些風險是由保險公司責任意識的缺失和不法分子的詐騙行為直接導致的。
(二)消費者行為不當污染
消費者是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但是互聯網金融在發展中也出現了消費者素質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絕大部分消費者都嚴格遵守著生態系統發展中的準則,但一些消費者在貸款時出現故意隱瞞自己真實信息、盜用虛假信息貸款后直接跑路的行為。另外,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時還存在不注意選擇合規的平臺,而一味地追求高收益金融產品的行為。這些不當的行為不僅損害了個人的信譽,不利于以后自身的發展,還給金融機構資金的運作和周轉帶來了麻煩,大大地降低了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機制的運行效率,嚴重時甚至導致癱瘓。消費者行為不當的污染歸根結底是自身素質不高和缺乏風險意識的表現,需要引起生態系統中其他主體的注意。
(三)法律監管缺失污染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快速歸因于行業存在監管空白和監管套利。由于法律監管的缺失,P2P網貸平臺、眾籌平臺、校園貸、互聯網保險等平臺也暴露出運作的一系列問題,造成運行機制的紊亂,一些不法分子也乘機利用平臺鉆空子,散布虛假信息,拋出高收益的誘餌,用一些非法手段騙取投資人的積蓄。這不僅對投資者本身的財產安全造成了損失,也破壞了整個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國家法律監管缺失就像是生態系統中出現的一個缺口,如果不采取恰當的措施,缺口只會越開越大,嚴重時會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塌。正如自然界的生態污染需要法律的監管一樣,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的發展也需要法律的監管。只有維持好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的穩定,才能讓系統中的每個群體都能按照既定的可持續方向發展。
二、互聯網金融生態污染的治理措施
第一,不斷完善互聯網金融平臺。互聯網金融平臺要正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斷完善自身能力,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技術手段識別優質普惠金融客戶、降低信息費用、降低互聯網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關注長尾客戶視角的風險控制,將互聯網金融服務下沉到長尾客戶中去。首先,互聯網金融平臺應該積極主動配合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開展的合規檢查,響應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展開網絡借貸機構自律檢查,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并妥善化解風險,合規開展各項業務,維護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的穩定。其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創新能夠及時精準量化互聯網金融交易中的風險,克服中低收入群體等長尾客戶風險識別難、征信缺失等問題,能夠全方位把握長尾客戶信息,解決長尾客戶風控難題,能夠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平臺風控能力的提升能有效改善平臺運營,比如信而富、拍拍貸、和信貸等平臺已經扭虧為贏并且在美國成功上市。最后,利用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優化客戶服務體驗。未來,互聯網金融平臺需牢牢把握金融科技發展大趨勢,結合場景應用設計金融產品,才能更加貼近客戶需求。
第二,增強消費者的風險防范意識。在發生一系列P2P平臺跑路事件之后,很多消費者都抱怨說自己投資的錢一去不復返,這就提醒消費者在選擇購買互聯網金融產品時,要加強自身風險防范意識。消費者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一是比較意識。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收益率與相應風險性需綜合權衡比較,高收益的金融產品往往伴隨著高風險,部分投機性消費者會被那些高收益、高回報產品蒙蔽了雙眼,收益是能夠看見的,但風險卻無法丈量,需要消費者從多個維度進行深層次的比較。二是底線意識。一些沒有在互聯網金融協會備案,明顯不合規的平臺就不要投,盡量要選擇正規的平臺投資,雖然也有些正規或者備案的平臺的操作存在問題,但選擇正規的平臺往往會多一份保障。三是轉變意識。互聯網金融發展到現在,隨著各個平臺日漸合規和國家相關部門有效的監管,消費者的投資策略也應該發生相應的改變,由原來的追求高收益轉向穩健收益,這是一個風險防范意識逐漸轉變的過程。消費者只有做到以上幾點,在未來再次接觸這些平臺時,才能比之前更加擁有明辨好壞的能力,也更加具備自我選擇合適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能力。總之,消費者是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參與者,防范風險意識的提高,能夠在源頭上有效避免一些生態污染問題,從而促進整個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發展。
第三,完善法律制度與加大監管力度。中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地位已經遠超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但在法律監管方面仍然存在監管空白與監管套利,如何確保互聯網金融持續健康發展,需要金融監管部門和行業自律組織持續推進生態污染整治并積極采取治理措施,相關部門積極完善法律法規并加強監管力度。首先,要加快和完善互聯網金融安全方面的立法、執法,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積極推動P2P網貸平臺相關法律法規出臺,明確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各個主體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法律強制性要求互聯網金融平臺必須依法合規經營,并督促平臺對照相關法律法規開展自查并進行相應的清理整頓。比如:2018年8月21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于防范虛構借款項目、惡意騙貸等P2P網絡借貸風險的通知》,引導借款人樹立誠信理念、出借人樹立風險理念,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技術創新的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手段甄別核實借款人身份信息;全國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于開展P2P網絡借貸機構合規檢查工作的通知》,進行全國范圍內的P2P網貸合規檢查。其次,構建完備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監管體系是維持整個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轉,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后盾,有關部門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平臺、資金流向、備付金、公開財務信息的審慎監管。比如,2018年8月中旬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部署、協同推進對P2P網貸平臺等互聯網金融業的檢查、整治工作,精準打擊各類惡意逃廢債行為,堅決取締非法互聯網金融活動,引導互聯網金融平臺向合規經營的健康方向發展,加強金融消費者安全教育和合法權益的保護等。總而言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備的監管體系是維持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強大保障。只有不斷完善法律制度并加大監管力度,才能保障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正常運行,生態系統環境才會有所改善,各個主體的利益才能有所保障。
結語
互聯網金融平臺是生態系統聯系不同主體和實現生態系統連續高效運轉的溝通媒介,應積極推動互聯網金融平臺向著合規的方向發展,不斷完善風控能力和迭代能力,在堅持金融科技創新中推動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健康發展,保持生態環境的清潔。消費者是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的主體,只有持續不斷地加強消費者的風險防范意識,才能在源頭上減少污染發生的可能,促進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相關監管部門要完善法律制度并加大監管力度,及時填補監管空白,推動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