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平 李晨趙 吳欽
[提要] 在精準扶貧戰略下,電商扶貧成為我國精準扶貧的十大工程之一。四川省商貿學校在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中,依托人才與技術優勢實踐一種“電商+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幫扶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分析電商精準扶貧過程中的識別精準度、物流現狀、扶貧可持續等問題,對當前農村電商助力精準扶貧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電子商務;四川省商貿學校;精準扶貧;專業合作社;建檔立卡戶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1月11日
一、引言
2015年,國務院扶貧辦將“電商扶貧工程”列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可以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讓山溝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與傳統的扶貧方式不同,互聯網與電子商務信息技術在帶給我們新鮮的購物方式與購物體驗的同時,也為精準扶貧帶來了新思路、新方法。通過對電子商務平臺與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將農村電商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實現減貧目標,對農村產業發展與市場格局的變化帶來了深刻影響。
電商扶貧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種:一是直接到戶,即通過教育培訓、資源投入、市場對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務等形式,幫助貧困戶直接以電子商務交易實現增收,達到減貧脫貧效果。其中,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幫助貧困戶在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上開辦網店,讓他們直接變身為網商;二是參與產業鏈,即通過當地從事電子商務經營的龍頭企業、網商經紀人、能人、大戶、專業協會與地方電商交易平臺等,構建起面向電子商務的產業鏈,幫助和吸引貧困戶參與進來,實現完全或不完全就業,從而達到減貧脫貧目標;三是分享溢出效應,即電商規模化發展,在一定地域內形成良性的市場生態,當地原有的貧困戶即便沒有直接或間接參與電商產業鏈,也可以從中分享發展成果。
根據當地組織部門的安排,四川省商貿學校對口幫扶一個貧困村(以下簡稱為該村)。學校在對口幫扶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智力、人才、技術優勢,組織師生以電子商務孵化為連接口,將“精準扶貧”衍生為“金尊扶貧”。在幫扶過程中,由于幫扶地區貧困戶自身發展條件的限制,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等問題,導致“直接到戶”的電商幫扶形式無法實現,難以將貧困戶直接轉化成“網商”。除此之外,在幫助貧困戶建立電商平臺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諸如貧困戶電商平臺的溝通與可供包裝的農產品問題。在充分調研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通過幫助當地一家養雞專業合作社開展電商運營,再由該專業合作社扶持當地貧困戶,從而探索了一種“電商+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扶貧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電商+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電子商務精準扶貧模式探索
四川省商貿學校長期從事電商培訓工作。通過多次對涉農企業的電商培訓,發現多數涉農企業渴望踏入電商新領域,但苦于技術、人才、資金等限制條件難以開展。學校組織本校電商專業人才對有發展電商意愿的企業給予技術支持,提供運營方案,并在各種電商平臺搭建網店,網絡銷售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但由于網店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維護,訂單延誤等情況時有發生,為解決上述問題,學校隨即組織師生開展網店托管的服務。在業務量增加后,學校本著孵化人才和孵化產品的雙重目標,搭建了一個政校企合作的農產品孵化園,并提出了“給我一個產品,還你一個市場”的口號。同時,學校與德陽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德陽市金穗農業合作社聯合開發了一個區域電商平臺——德陽金穗網,給大量的企業、專業合作社提供了一個最快速、最節約接觸電子商務和了解電子商務的渠道。
該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8戶,人口50人,45歲以上人口占比100%,60歲以上25人,占比50%,70歲以上14人,占比28%,文化程度最高僅為小學畢業。學校最初的幫扶方案是通過電子商務交易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并幫助貧困戶搭建網絡平臺、提供技術幫助,讓貧困戶直接成為“網商”。學校組織師生為該村所有貧困戶在淘寶和區域電商平臺德陽金穗網上建設網店,并將貧困戶家中所有有可能銷售的農產品進行線上銷售。由于貧困戶家中的農產品既沒有特色更沒有銷售規模,貧困戶與學校師生也無法進行有效溝通,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這種方案宣告失敗。
經與鄉黨委政府磋商,為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的帶頭和引領作用,與該村養雞專業合作社合作,由學校組織師生協助該合作社發展農產品電商,合作社再幫扶貧困戶,探索出一種“電商+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電子商務精準扶貧模式:學校組織師生在德陽金穗網電商平臺、淘寶網等電商平臺上銷售該養雞專業合作社的土雞和雞蛋,并利用師生微信朋友圈、學校微信公眾號、網絡新媒體進行線上推廣,同時動員學校及相關扶貧單位的黨員干部帶頭購買,由于土雞和雞蛋相對質優價廉,黨員干部也積極參與“消費扶貧”,網銷效果良好,三個月就將合作社出欄的400多只土雞和雞蛋銷售一空,創收4萬多元。而顧客們在有了網購生鮮農產品的經歷后,逐漸對網購有了了解、熟悉甚至依賴,該村養雞專業合作社也成為大家網購土雞的首選,線上銷售也逐漸從合作社銷售補充渠道變為主要營銷手段,降低了銷售成本,增強了銷售能力,合作社開始擴大養殖規模,將原來年養殖500只調整為800只。與此同時,合作社以送雞苗、提供養殖技術、保護價收購等方式引導貧困戶發展養雞等家庭產業,幫助其實現增收的目標。
三、電商精準扶貧思考
(一)電商扶貧精準度問題。我國開展許多電商扶貧項目,但有沒有切實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收入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電商扶貧是參與式扶貧,由于貧困人口一般都文化程度低,對電商很難有最基本的認識和理解,在實施過程中容易出現自上而下、單向的政府行為,不能有效發揮他們的主觀性,不能真正把項目所得收入公平合理地分配到每一個貧困戶,表面繁榮實則不能精準惠及貧困人口。學校在幫扶該村時只與專業合作社聯系,而專業合作社怎么幫扶建檔立卡戶學校無法干預。endprint
(二)農村電商的物流問題。電商扶貧工作的開展需要良好的物流體系作為支撐,貧困地區一般為山區或丘陵,地域廣闊,很多農村地區沒有或很少有物流網點,快遞公司僅覆蓋縣,極大地限制了農產品的流通,雖然縣以下鄉鎮開始逐漸出現快遞物流,但速度慢、價格高,顧客體驗差。郵政系統的物流體系派送范圍廣,可以到絕大部分鄉鎮,但費用高、速度慢。而對農產品電商特別是生鮮電商還需要冷鏈物流支撐,這更是貧困地區所欠缺的。
該村沒有任何物流公司的派送點,只有在距離5公里遠的鄉上有郵政快遞。學校設計了兩種方案:活雞只面向當地市區內銷售,湊齊10只以上由專業合作社專車配送,對客戶承諾7天之內送達,每只雞的配送成本約為10元;宰殺后的鮮雞速凍后加冰袋由郵政快遞送達,每只包裝和物流成本為20元,在稍遠一點的區域內可次日送達。尷尬的物流方式極大地限制了電商扶貧的效果。
(三)電商精準扶貧的可持續性問題。“電商+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雖然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從產品攝影、美工、網店建設、軟文撰寫、網店運營推廣到客服都是由學校師生義務進行,專業合作社只負責根據銷售清單發貨。整個村在家的只有一個青年具有中專學歷,學校原計劃網銷體系基本建立后就逐漸將網店的日常維護、運營推廣以及客服等工作交給專業合作社負責,但一直沒能培養出合適的人選,更談不上有稱職的團隊,也沒能進一步開發其他農畜產品的網絡銷售。
電商的落地和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定數量有一定知識的農村青年參與,但該村是比較典型的“空心村”,稍有文化的青年都外出打工,怎么讓電商扶貧脫貧工作健康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四、電商精準扶貧建議
(一)電商精準扶貧的落地。建檔立卡戶家庭一般受教育程度較低,沒有也不太可能發展一定規模的家庭產業,所以通過培訓、扶持等手段讓貧困戶獨立以電子商務交易實現增收,直接成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經營主體達到減貧脫貧效果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就短期而言,在農村電商發展不是特別突出的地區,電商精準扶貧的渠道只能是扶持當地龍頭企業、經紀人、大戶、專業合作社與地方區域電商平臺等,構建起面向電子商務的產業鏈,通過市場和行政的雙重手段幫助和吸引貧困戶參與進來,承擔產業鏈的部分任務,從而達到減貧脫貧效果。
(二)完善鄉村物流體系。有些地區的農村物流體系還不足以支撐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更是短板中的短板,村鎮快遞布點成本過高,出于利潤考慮大部分物流和快遞公司都不愿意涉足村鎮快遞網點建設;而另一方面,一些季節性較強的生鮮產品又往往對物流配送有著更為嚴苛的要求,如冷鏈、快速等。建議政府支持公共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體系建設,特別是縣級政府要牽頭構建縣域農產品電商物流體系,發動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通過網絡平臺實現電商物流與傳統物流的融合,進而實現物流資源整合與共享,有效降低農產品電商物流成本,對農產品電商物流進行補貼,通過市場有效配置推動農產品電商健康發展。
(三)構建農產品網銷體系,實現農民增收致富。電商精準扶貧基本任務就是通過各種渠道幫助貧困戶增收致富。現階段農產品電商因為農產品標準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物流問題、消費習慣問題等原因發展不盡如人意,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農產品標準化、區域農產品品牌化、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等工作力度,培育壯大一批具有特色效應的農產品電商示范企業,引領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孫昕,起建凌.電子商務扶貧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5.12.
[2]盧迎春,任培生.電子商務扶貧的障礙分析[J].農業網絡信息,2015.12.
[3]陳世平,李斌,李晨趙.瀘縣農村電商模式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