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啟軍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引導教師轉變教學思路,改進教學行為,積極嘗試課程改革。在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新課程的實施給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教學理念
課堂有效性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推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和目標。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促進學生進步,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行為和策略。為了保證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要對此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學中組織合理的教學實踐。
一、正確理解“有效教學”的特征
素質教育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口號,而學生發展只有通過自身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學習來實現,教師的“教”離開了學生的學,就談不上作用,因此,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通過“教”,讓學生有全面發展。在學生掌握文化知識,學會學習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的收獲更加豐富,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所教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智育和德育并行。
(一)高度關注教學效益。有效教學的標志就是教學效益,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教學效益的標尺。因此,我們要避免錯誤的理解,不能認為教的內容越多、花的時間越少就是效益。教學效益不取決于教師灌輸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沒有學習的收獲和發展,教師教得再辛苦,教學方法再高明都是無效的。同樣,學生認真學習,卻沒有出成績,也是無效的教學。
(二)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過程,形成了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師生交往在平等的前提下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學生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尊嚴。如果教師忽視了這一點,一味用“師道尊嚴”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傳授知識,缺乏感情的注入,這種教學是蒼白無力的,不能獲得學生對教師的認可。而“親其師而信其道”這一至理名言也形象說明了學生只有在認同、喜歡教師的基礎上,才能對其所教的學科感興趣,有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效率。因此,教師要用民主、平等的眼光看待學生,用人性化的教學,去愛學生,尊重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關注學生的情商,才能真正接近學生,使每一個教學環節能夠在學生身上發生作用。才能根除諸如為片面提高成績而占用學生休息時間、滿堂灌、拖堂、體罰羞辱等課堂教學頑疾,才能讓有效教學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具體的貫徹落實。
二、有效教學的途徑
(一)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領者,教師的素質直接關系教學的有效與否,提高教師素質包括以下方面。
1.轉變教學觀念。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過程中,教師要掌握素質教育的實質,將教學理念落實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統領。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現代教育改革對教師素質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當前的一些教學中,許多中學語文教學仍然在“穿新鞋,走老路”,所以當務之急是怎樣正確認識語文課程改革,如何處理傳統教學理念、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關系,如何使素質教育目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真正做到融合。這些都是語文教師面臨思想上的問題。解決了思想上的問題之后,更重要的是把新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行為。
2.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很多方面的學問。如果教師只束縛在書本的業務上,滿足于灌輸式教學,是不能跟上教育發展的。俗話說:“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得有一桶水”。教師除了熟練掌握語文學科知識外,還要有豐富的文化儲備。學習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了解中學生的心理、個性,在教學時才能不盲目。同時,要有淵博的文化素養,對與課本相關的知識有深刻的教學體驗,給予學生課外知識的補充,教學時能夠深入淺出,游刃有余。
(二)重視基礎知識和學生能力的提升
近年的考試試題突出了對學生學習目標的考查,突出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落實了“狠抓基礎,注重過程,滲透思想,突出能力,強調應用,著重創新”的新課程理念。因此,課堂教學要放在這個方面。如何加強基礎知識學習和提升學習呢?有下面幾點。
1.學生課前預習。預習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自主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學生對新課有總體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提高了課堂聽講的效率。學生知道文章講了什么內容,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學會概括、總結。進一步找出不懂之處,做出標記,聽課就有針對性了,抓住了學習的難點和重點。
2.做練習。語文學習離不開聽、說、讀、寫等能力的訓練。這些訓練能夠鞏固學生的掌握程度,加深理解,因此,學生要投入到訓練中去,只有通過練習,才能發現自己學習的熟練度和準確度,發現知識的盲點和欠缺之處。其一,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寫作練習,課外實踐活動加強對學生的訓練。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有目的地選擇學習內容,原則是有利于鞏固基礎知識,彌補自己的學習弱點。其二,練習的方式要多樣化,不能固守在課堂上、書本上,要變機械練習為探究式、開放式練習。比如,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和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的積累是寫作的源泉,就象羅丹所說的“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發現?!鄙钍侵R的源泉,豐富多彩的生活能夠激發學生的靈感,活躍思維。
3.學以致用。對學生來講,學習運用是為了深化學習,達到深化理解發展能力的目的。這就需要學生能夠靈活思維,把新舊知識結合起來,善于運用舊知識來探究新問題,善于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系。同時,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思維,拓寬了知識面。
4.勤于糾正.學生在平時學習時常犯一些錯誤,教師要及時指出,糾正錯誤。學生要認真改正,養成勤于矯正錯誤的好習慣,避免再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