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水育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背景與現狀的基礎上,論述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與學校課程體系對接問題,指出水育文化校本課程在與學校大課程體系進行對接中要立足務本,讓師生在“生活之水”“生長之水”和“生命之水”的逐級認知升華中得到信息的存儲、知識的鋪墊、方法的指導,進而得到志向的引領、思維的訓練、能力和素質的提升,讓水育文化積淀的特有的學校精神文化充分地發揮其育人功能。
【關鍵詞】水育文化 校本課程 學校課程體系 對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B-0047-02
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是廣西首批示范性高中立項建設學校。學校把水育文化校本課程作為崇善教育校本課程研究的重要子課題進行立項研究,其主題為水的勵志精神教育。
一、水育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背景與現狀
學校的課程體系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善于獨立思考的品質和自我感悟、頓悟的能力。而這需要學生具有實踐經驗、思維經驗的積累。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的水育文化校本課程就是為此應運而生的。在崇善教育校本課程研究的過程中,學校逐漸深刻地意識、體會到了水育文化具有潛在的、強大的、持久而又獨特的育人功能。水育文化,是對水的精神內涵和教育功能進行深入挖掘,將其中蘊含的有益的價值觀念用于引領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的學校文化。
作為示范性高中,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的學生整體是一個資優生群體。但是各個學生又存在著不同的個性、興趣和特長,因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差異。這些差異集中表現在習慣、靜氣、定力和能力的異質上。這就需要學校從集聚的學生群體發展需要出發,構建一個既有自己學校特色,又能促進學生全面、有個性發展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國家及地方制定的課程內容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生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利用和可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成員自愿、自主、獨立或與校外團體個人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經過充分的研究論證,學校不僅構建了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而且把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與學校原有的大課程體系進行有效對接,形成了學校獨特的突出水育文化特色的新的學校大課程體系。
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將水育文化課程內容與國家、地方課程進行整合、補充與拓展,形成了主題班會課、各學科課、實踐課等課型。這些課型互為一體而又各有側重地構建起學校水育文化校本課程框架體系。這些課型有以下特點:(1)從“習慣養成”“靜氣涵養”這樣的知識性課程與“定力培養”實踐性課程入手,培養學生“持之以恒,海納百川”的意識與理念;(2)在“學習能力培養”“合作能力培養”這樣的知識性課程與開展“讀書節”“模聯社”“藝術節”和“辯論賽”等“創新能力培養”實踐性課程中,培養學生“自強不息,靈動創新”的能力與特質;(3)在“價值引領”知識性課程與開展“成人典禮”“畢業典禮”“誓師大會”“校園十大感動人物評選”和“征文比賽”等“實踐性課程”中,讓學生得以“精神激勵”。加之“制度建設”“校園環境”“宣傳板報”“特制學校明信片”等“隱形課程”潛移默化的輔助熏陶,整個課程體系讓學生得以“心靈培養”,培育學生“上善若水,止于至善”的人生追求。
二、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與學校課程體系對接與思考
我們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源于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文化,因為其“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老子早就在《道德經》中論述了水與德的關系,并提出了“上善若水”,將水之“品質”人格化,上升為人的道德境界,認為水的稟性是德的最好注釋,即水德是最高的道德準則,為人之修為樹立了一個形象的自然參照物。孔子也高度評價水之“品質”,并將之與人的“德、義、道、勇、法、正、察、志”進行了比附,強調人應該學習水之精神。孟子主張人應該像有源泉的水,不斷積累德行,以德行惠及社會。可見,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水德即人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理解為水德之文化。中國文化歸根結底是“做人之文化”,因此水文化可以理解為德文化,而水育文化就是德育文化。
“對接”這個概念源于航天技術研究,后引申為兩事物互相接觸溝通或融為一體。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與學校課程體系的許多天然的高度相似之處,促使其對接具有極大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兩者的教育根本目標高度一致。學校課程體系和水育文化校本課程的目標都是教書育人,水育文化校本課程只是將育人的目標更形象化、具體化,讓師生擁有更加具體、明確的學習和追求的美好事物——水身上的優秀品質“水德”。水之“清凈”是人學習的楷模,水之“透明”應該成為人的品格特質,水之“原則”讓師生均能在順境逆境中保持本真,水之“恒順”讓師生在適應社會中方圓有度,水之“謙遜”讓師生提升內涵修養,水之“毅力”和“勇氣”激勵師生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戰勝困難,而水之“包容”“調和”“無私”與“利生”讓師生學會與萬物和諧相處,進而引領師生樹立合理的、正確的價值觀,在思想上引導、教會師生做人、塑造師生優秀的品質,畢竟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人的靈魂。
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與學校課程體系的對接,首先是將國家、地方課程進行再理解、再吸收、再拓展和再創造,使得國家、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其次是自己立足本校實際,研發學校自身的新課程。這些課程,從“習慣”“靜氣”和“定力”等方面,以養成教育作為著力點,在認知層面上與學校課程體系進行對接,完善了“生活之水”的課程維度;從對學生“學習”“合作”“創新”等三個能力的培養,以國家課程作為關鍵點,在行為層面上與學校課程開展對接,支撐起“生長之水”的課程維度;在“價值引領”“精神激勵”和“心靈培育”等方面,以修身課程為提升點,讓知行合一,構建起“生命之水”的課程維度,形成了“生命之水”“生長之水”與“生活之水”新的學校整體課程維度。
學校將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與學校課程體系進行這樣的對接,主要遵循創造性、整體性和實踐性原則。創造性原則,是學校在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和獨立開發學校校本課程的過程中,立足于學校實際,因地制宜地開發出具有學校特色的、富有實效的課程體系;整體性原則,是整體地思考學生、學科、學校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并將其有效地對接,發揮出其最佳的育人效果;實踐性原則,是將學校的“崇善教育”辦學思想落實到學校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貫穿于師生的日常教學生活,開辟實施的路徑。水之精神,可以讓學生得到啟發與激勵。學校將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與學校課程體系進行這樣的對接,目的是培育學校更加優秀的學校精神。學校精神是學校的精神支柱和靈魂,它在學校中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與學校課程體系對接的目的,就在于進一步豐富學校已經積淀的薪火相傳的特有的學校文化精神,讓這種無形無聲、綿長持久的精神文化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endprint
三、校本課程與學校課程體系對接應注意避免的問題
校本課程開發重在“校本”。校本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它包含三方面的含義: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在實施水育文化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賦予其新的定義:一為了學校,就是要解決學校辦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讓學校的教育教學更加符合教育與學生的發展規律,讓學校更好地良性發展;二在學校中,就是充分依靠、發揮學校師生的主體性,讓“學校人”真正成為課程開發的主人,打造課程開發“共同體”;三基于學校,就是將自己的學校作為教育教學行動研究的“場域”,讓校外研究力量、資源聚焦其中,為我所用。這樣打造的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自然就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拓展與延伸。學校課程體系是基礎,水育文化校本課程則提升為學校課程體系的創新與升級版。
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的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與學校課程體系對接,首先,注意務本,即學校在堅決貫徹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前提下,積極探索開發學校的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而沒有拋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去開發另一套學校的所謂“高大上”的校本課程。其次,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與學校課程體系對接既追求創造特色課程,又注意從學校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既沒有在學習借鑒過程中因趨同或盲從而出現與別校雷同的千校一面現象,又避免了脫離學校辦學實際或標新立異地開發不切實際、對學生的終生發展促進不大的課程。另外,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與學校課程體系對接非常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廣大學生從課程的設計、選擇和實施,到課程的評價、修改與完善,都能能動地參與其中,增強了水育文化校本課程教育的時效性、實效性和生命力。
教育應該更多地關注價值、精神和人性。水育文化校本課程與學校大課程體系的對接,不僅對學校的發展而且對人才的培養質量都意義重大。它不僅讓學生得到志向引領,通過認知或感悟“生命之水”,來指導“生長之水”,最終熱愛“生活之水”,而且反過來又讓學生在“生活之水”“生長之水”和“生命之水”的逐級認知升華中得到信息的存儲,知識的鋪墊,方法的指導,思維的訓練,能力和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徐玉珍.校本課程開發:概念解讀[J].課程·教材·教法,2001(4)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3]南懷瑾.老子他說[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148
[4]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5]B.Murphy.Organizational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M].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Inc.1999
[6]鄭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
【作者簡介】藍日模,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廣西八桂教育家搖籃工程培養對象,廣西基礎教育名校長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廣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書記。
(責編 盧建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