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廣

【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政治“經濟生活”知識系統化的教學策略,抓住“經濟生活”的內在規律和主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四個部分,在教學中先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這三層,再講解“經濟”具體環節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為主線的相關重點知識,強調具體環節的經濟活動都要在堅持前三層原則下進行,然后再進行經濟四環節為主線的整合,并以 2017 年高考全國 Ⅲ 卷文綜第 38 題目第(1)問為例進行講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系統化思維解題能力。
【關鍵詞】高中政治 經濟生活 知識系統化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B-0134-02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科課改后分經濟、政治、文化、哲學四個必修課程,必修一是“經濟生活”,最大的變化就是由過去重理論輕生活體驗轉向重生活體驗而理論系統化不強,這符合人的認知規律,有利于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積極性與創造力,培養更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但高考政治科考試仍需要較強的理論體系,而新課改后教材以生活化為主線,學生在知識的理論化系統化方面能力欠缺,很難抓住知識的內在規律,學起來感覺知識較亂,抓不到本質與規律,學習困難度高。如果教師再按傳統方式以教材編排順序照本宣科,將知識逐一灌輸給學生,不注重知識體系構建、尋找知識的內在聯系與規律,那么學生授受的將是支離破碎雜亂的知識,不利于學生記憶,更不利于理解和運用。
對于“經濟生活”的學習,把握該知識的本質找到學習的規律,進行知識系統化構建設,學起來就輕松高效,做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學生一旦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規律,就像找到了牛的骨骼筋脈,再把知識這一牛的血肉連接起來,就能做到活學活用,目無全牛,從而有利于理解和記憶知識,進行知識的綜合與遷移運用分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讓學生把握“經濟生活”知識的內在聯系,把該板塊知識形成系統化的完整整體,還原學科理論的體系,筆者在“經濟生活”的教學中進行了知識系統化構建的探索。
一、抓住規律,把復雜知識系統化,提高解題能力
科學思維方法要求在綜合的指導下分析。筆者在教學中將“綜合化”與“生活化”相結合,新課教學中突出學生生活化體驗,在復習中先綜合再分析。
首先,在“經濟生活”新課教學前或復習時,筆者都會給學生一定時間閱讀目錄及分析各單元、課、框題目及聯系,再讓學生交流探討用 50 字左右概述教材內容,目的是讓學生把內容簡單化,讓他們在心理上覺得“經濟生活”容易學。我們達成的本教材內容概述是:立足中國特色國情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下進行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活動。簡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按照規律化繁為簡,讓學生把本來分散零亂且無系統化無規律的知識系統化整合成簡單易學的問題,從而讓學生樂于去學,易于去把握知識及其內在關系。
其次,與學生交流“經濟生活”課本知識,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教材編排的各單元內容體系,再與知識系統化結構簡圖(見圖 1)進行對比,重點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線對政治必修一“經濟生活”的知識體系進行構建,并結合課本編排進行對比、分析。
第一層次:“中國特色”。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兩個內容。相關知識在課本第 十課,其中第一框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第二框題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這是我國經濟理論中立足國情的主要目標和基本要求,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和 2020 年奮斗目標實現的內在要求,因而是我國經濟理論的出發點和根本原則。
第二層次:“社會主義”。包括公有制為主體、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實行科學的宏觀調控三大特征,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經濟上最本質的區別。相關知識在課本是第九課第二框。這一部分是“不忘初心”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核心的基本原則內容。
第三層次:“市場”。包括市場配置資源和貨幣、價格形成機制兩大部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健全市場競爭與價格形成機制,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相關知識在課本是第九課第一框及第第一、二課。這一部分重點理解按市場規律辦事的內涵、地位、意義及要求,是在中國特色與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原則。
第四層次:“經濟”。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項活動。其中課本第二單元即第四、五、六 課是生產理論,第三單元即第七、八課是分配理論,第十一課“經濟全球化”是國際交換即對外貿易理論,第三課是消費理論(生產與消費關系課本放在第四課生產理論中)。這一部分是高考經濟生活知識主觀題考查的最常見的方向。
課本是以生活化為主線的,所以在理論體系上編排是淡化理論體系的,但在研究分析問題特別是解答高考試題中都需要我們有綜合分析的能力,需要牢牢把握政治指導與方向性的理論,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握我國經濟理論的本質和規律。我們的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以上四方面是存在指導或原則關系的,其中前三層是指導與原則,第四層是具體化,上層決定下層,特別是前兩層是分別是要強調和堅持的鮮明的根本前提和政治方向。所以在分析第四層中的具體環節或問題時,一定要結合前三層次特別是前兩層次的相關原理進行分析。
先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這三層,再講解“經濟”具體環節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為主線的相關重點知識,強調具體環節的經濟活動都要堅持前三層原則下進行,然后再進行經濟四環節為主線的整合,主要內容如下(具體做法可以列表進行):(1)生產主線理論:整合生產的重要性(原因)及國家、企業、勞動者的措施相關理論知識。(2)分配主線理論:整合合理分配的意義及國家、企業、個人的做法相關理論知識。(3)交換主線理論:整合市場秩序的要求及對國家、企業、個人要求、對外貿易的意義與國家、企業、個人的應對措施相關理論知識。(4)消費主線理論:整合影響消費的主客觀因素、擴大消費的原因、國家企業個人應對措施相關理論知識。endprint
二、實踐案例
以 2017 年高考全國 Ⅲ 卷文綜第 38 題目第(1)問為例。
題目: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以高鐵為代表的中國鐵路“走出去”,已成為中國制造的“亮麗名片”。
材料一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形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技術體系。目前,中國建成了營業總里程達 2.2 萬千米的高速鐵路網,居世界首位。近年來中國加快高鐵“走出去”步伐。2017 年 4 月 ,中國企業經過激烈競爭,獲得了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至萬隆高速鐵路的建設合同。該鐵路的開工建設,促進了中國高鐵從單一的產品輸出向產品、服務、技術、品牌、管理和資本的全產業鏈輸出的轉變。
材料二 中國鐵路項目遍及亞洲、歐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亞,中國企業近年來為當地培訓了 1.5 萬名鐵路員工,滿足了亞吉鐵路建設運營需要。在肯尼亞,7 年內將有超過 3000 名蒙內鐵路的員工在當地和中國接受技術培訓。中國企業負責人說,我們不僅要完成鐵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設,更注重鐵路工程技術和管理經驗等軟件的完整移交,實現“中國標準”真正為肯尼亞人所用。中國鐵路“走出去”越來越成為中外經濟往來的橋梁、民心相通的紐帶,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1)運用經濟知識分析中國高鐵“走出去”對中國相關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鐵更好地“走出去”提出兩條政策建議。(14 分)
按照本文知識系統化方法進行分析,本題以高鐵“走出去”作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綜合運用所學經濟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問如聯系到“中國特色”中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業升級、“社會主義”的宏觀調控國家財政稅收支持、“市場”的提高國際競爭力、“經濟”的交換即對外貿易相關理論知識,就可整理出相關得分點。可見,對知識有理論的體系化能力,從整體出發把握去多角度全面解答,類似的綜合考查類難題都能迎刃而解。
由此及彼,政治學科各板塊的有關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都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對于這些問題的全面闡釋和評價,既不能局限于單一知識,又要善于從不同角度、多個側面進行分析須培養學生養成多角度、多側面綜合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知識系統性理論綜合性是我們教學和學生學習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如對“經濟生活”知識系統化構建,做到點、線、面有機結合,把分散的骨骼筋脈血肉聯結起來,讓知識有生命,這樣識記、理解、運用知識就能做到胸有成竹、活學活用,做到游刃有余、酣暢淋漓。
【作者簡介】黎 廣(1979— ),男,壯族,廣西上思人,防城港市上思縣上思中學教師,一級教師。
(責編 劉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