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斐
【摘 要】本文分析當前高職學生職業轉化能力缺失的原因,提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職業能力培養體系、構建職業指導教育體系、建立就業跟蹤體系等措施,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轉化能力。
【關鍵詞】高職學生 就業導向 職業轉化能力 缺失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C-0173-03
職業轉換是指個體職業生涯中出現的工作改變情況,它包括初次就業、換崗以及離職。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終身職業很難存在,人的一生可能要主動或被動地經歷著數次職業轉換。職業轉換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也是提高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重要途徑。2013年5月14日,習近平在天津考察時提出,當代大學生應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轉變擇業觀念,增強職業轉化能力。本文分析當前高職學生職業轉化能力缺失的原因,提出提高高職學生職業轉化能力的策略。
一、職業轉換的概念及前期研究
職業轉換最早由美國學者Louis提出,他認為,職業轉換是個體改變工作角色或者改變原來工作角色導向的過程,分為角色間轉換和角色內轉換兩類。大學生第一次參加工作面臨的是一種進入轉換,從公司內部某個部門調到另一個部門是公司內崗位轉換,從一家公司到另一家公司是公司間轉換,失業則是退出轉換。
目前,國外對職業轉換的理論研究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以Davis和Lofquist為代表的工作適應理論研究。二是以Nicholson為代表的角色轉換理論以及職業轉換過程理論。三是以Super和Knase等人為代表的對職業轉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他們分別從新職業環境適應力的影響因素、職業轉換過程的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研究。四是以Scott和Beck-man等人對職業轉換中角色轉換的實證研究。
職業教育是高職院校學生初始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顯著經驗現象,也是其職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現實選擇。針對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轉換研究,一些學者也進行了初步研究。比如姜大源提出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中的橫向縱向緯度的觀點,橫向緯度即崗位需求,縱向緯度則是提升職業轉換能力的拷貝能力、重構能力、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劉卷、施智明和竇志銘等人提出要高等職業教育要學生重視職業轉換能力的培養,他們從通識教育,文化育人等方面探討如何提升學生的職業轉化能力。
總體而言,職業轉換的研究雖然起步晚,但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也開展了部分研究,這些研究成果推動了高職教育界對培育提升學生職業轉換能力的重視。但是,目前對高職畢業生職業轉換能力的研究多為描述性、推演性,缺乏結構維度的解析,對職業轉換能力與就業質量的因果關聯也沒有具體研究。
二、提高高職學生職業轉化能力的意義
(一)提升職業轉換能力是就業形勢需要。2013年以來,我國高校迎來畢業生高峰期,每年有超過699萬的畢業生,2013—2017年期間,大學生就業人數不斷攀升,就業形勢愈加嚴峻。然而,在就業困難的同時,畢業生離職率卻不斷攀升,尤其表現為初次就業后快速離職,而高職學生這一特征更為明顯。“中國教育在線”2016年調查數據顯示,2015屆專科生半年內平均離職率是39.7%,遠超本科生的20.8%和碩士生的9.3%。而根據麥可思公司連續多年的就業跟蹤數據也顯示,雖然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率穩步提高,但其畢業后半年內的離職率卻居高不下,長期在40%以上,明顯高于本科畢業生。這些數據均已表明高職畢業生初次就業后快速離職的現象較為嚴重,加上崗位變動的學生人數,高職學生在畢業3年內,呈現出職業轉換人數多、比例高、頻率快的特點。因此,面對高的職業轉換率,提升職業轉換能力,讓學生從容面對社會現實,快速適應各行各類崗位或工作是當前重要任務。
(二)提升職業轉換能力是互聯網以及產業升級時代的現實需要。在現代社會中,互聯網快速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不斷涌現,并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行業,加速了行業的變革,推動著產業升級。這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新崗位,另一方面對原有的工作崗位提出了新要求,迫使從業者不斷通過學習調整來適應崗位變化的需要,職業轉換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正常的社會需要。高職畢業生是職場的生力軍,在畢業后的職業生涯中也將面臨上述變化的挑戰,唯有掌握了職業轉換的能力,方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因此,在校期間如何提升學生的職業轉換能力,已經成為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三、高職學生職業轉化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職業轉化能力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心理素質、職業適應能力的培養,而目前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中,雖然這些能力培養已經提上議程,但仍缺乏系統的指導和開發,致使學生存在職業轉化能力缺失的現象。為了調查學生職業轉換的原因,筆者對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2015—2017屆三屆初次就業后離職的畢業生進行隨機抽樣采訪,調查結果表明,以下原因導致學生職業轉化。
(一)職業心理素質欠佳。具體如下:
1.心理迷失。在初次職業轉換過程中,由于不能正確評估自己,缺乏正確的就業心態,過于理想化的擇業標準則更易使學生遇到挫折,進而心理迷失,影響職業轉換順利進行。
2.心理依賴嚴重。學生求學時受學校和家庭的悉心照顧,從校園到職場的轉化是畢業生一個重要的心理“斷乳期”,很多畢業生不能擺脫家庭和學校的影響,生活獨立意識差,對學生角色過度依賴等依賴現象嚴重。
3.負面情緒增加。當學生現實就業與職場目標不一致時,或者職場壓力超過個人承受度時,就會產生自卑、逃避心理,自我成就感下降,工作自信心不足等,進而引發離職。
(二)職業化進程緩慢。具體如下:
1.人際關系緊張。剛畢業的學生常強調獨立性,缺乏合作意識,常以學生時代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比擬職場關系,引發人際關系緊張,進而影響職業適應能力。endprint
2.職業素養欠缺。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包括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行為等諸多方面。當今畢業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職業化工作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無論是行為還是觀念與職業化的要求相去甚大。
3.職業目標模糊。職業目標是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轉換的風向標,而目前很多學生對職業目標模糊,不能準確把握職業轉換的機會。
(三)綜合技能不全。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今時代,用人單位更注重綜合知識和技能的應用。目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重專業課、輕通識基礎課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在設置通識課程時,大多根據過往經驗和借鑒其他學校,并沒有全面的調查數據和系統理論指導,以致學生創造力、想象力、方法性、變通性等綜合素養的培養缺失,學生眼界過于狹窄,綜合技能不夠全面,不能輕松應對職業轉化過程中遇到的復雜問題。
四、以就業為導向提升高職學生職業轉化能力的對策
(一)以就業崗位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如下:
1.人才培養理念更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要從僅關注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忽略基礎素質課程的制定,轉變為專業核心課程和基礎素質課程并重。要根據崗位能力需求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不僅培養專業技能,更要培養職業素養、職業品德以及綜合素質。因此,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上,行業認知、崗位技能以及職業素養三個方面所需的相關課程均需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在培養方式上,可從專業建設與企業講座結合、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教學內容與專業拓展比賽結合來進行。
2.優化課程設置體系。優化課程設置,尤其是優化基礎素質課程。基礎素質課程設置要打破專業、院系、學科間的界限,促進學科知識的相互融合和滲透,建立學科綜合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具備多個就業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和基礎素質。同時,建立更加靈活多樣化的選修課體系,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綜合素質。
(二)以職業素養為導向,完善職業能力培養體系。具體如下:
1.建立健全人文課程體系,培養職業能力的普適性。人文課程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個人能力的重要課程。因此,為了培養學生適應多種職業,學校除要開設有關職業道德素養的課程外,還需要開設提升綜合能力的課程,如現代禮儀、應用寫作等,同時,通過開展專業拓展比賽相輔助,共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職業心理素質、口語表達能力、職業禮儀、團隊合作意識等職業轉化能力。
2.改革專業技能課程,強化職業能力的專業性。專業技能課程改革,重在改變教師思維,要從傳統的注重技能學習到在技能學習中達到培養職業素養的目的。教學改革不僅要改革教學方法、課程考核方式,還要對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進行重新構思和設置,如增加企業參觀,增設企業導師,加強校企交流等,使職業素養教育貫穿教學始終。
3.第二課堂職業化,培養職業能力的應用性。第二課堂是學生鍛煉職業轉換能力的重要陣地,因此,必須加強對第二課堂的指導,使其由原來的學生主導變為學校和學生共同指導,以強化學生活動對職業能力培養的目的和意義。對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學生組織——學生社團,不僅要多樣化,更要精細化,分類化,組建人文素質類、高雅術類、創新創業類以及興趣愛好類等,同時加強社團指導老師的指導,使社團活動與職業能力培養真正融合互通互助。
(三)以職業適應性為目標,構建職業指導教育體系。具體如下: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和價值觀。當今社會,職業間流動和轉換頻繁。學生在求職中會經歷多次職業轉化才可能穩定。因此,樹立科學的職業發展觀尤為重要。學校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將人生理想和國家建設結合,個人成才和服務社會有機結合,坦然面對新的職業環境,正確看待職業轉換。同時,要鼓勵學生通過終身學習來提高實踐能力,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和延續。
2.建立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就業指導體系和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對學生職業發展意義重大,良好的就業指導,有助于學生順利進入職場并快速融入,而職業生涯規劃則對學生在校期間學什么、怎么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學校必須從為學生職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構建規范的、系統的、貫穿整個學校生活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體系。對于新生,要分年級分階段地以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將就業、創業和擇業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以及生活的全過程。對于即將畢業的應屆畢業生,要及時開展就業指導,傳授就業技巧,講解就業政策,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3.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化心態。畢業生需要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角色的轉化,在這一轉化過程中,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化心態非常重要。因此,學校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有機結合。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日常心理咨詢等,幫助學生在校期間開始全面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職業傾向;通過心理健康系列活動,幫助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堅強意志以及樂觀的心態,以良好職業化的心態去面對求職以及職業轉換中的失敗和挫折。
(四)建立就業跟蹤體系,加強畢業后的教育引導。學校不僅應對應屆畢業生進行就業跟蹤,也可以對往屆畢業生進行持續的就業跟蹤,建立就業跟蹤體系如校友反饋服務平臺。一方面,優秀畢業生職業轉換的成功經驗可以在校推廣,以真實案例增強學生職業信心;另一方面,校友間的互相幫扶可以為部分學生解決就業困難,幫助盡快適應新工作、新崗位。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付蕾,孫堯.以職業轉換能力為導向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5(9)
[3]姚長佳.高職學生職業遷移能力的結構因子與培育方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5)
[4]姜大源.漫話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大的哲學思考[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0(1)
[5]劉卷.論高職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和職業遷移能力的培養[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1)
[6]施智明.高職教育中職業遷移能力的開發與培養[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2(6)
[7]竇志銘.基于現代產業融合發展的高職復合人才培養[J].職業技術教育,2014(2)
【作者簡介】宮 斐(1981— ),女,山東乳山人,碩士,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與建筑管理系講師。
(責編 盧 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