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辛亥革命,時空觀念,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3-0024-07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習的一項基本能力素養,揚州市歷史“文心”讀書會對此進行了線下研討。讀書會要求大家把專題閱讀、課堂實踐和思考寫作三者結合起來,由此,筆者認真閱讀了有關書籍和期刊文章,對《辛亥革命》一課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實踐與反思。下面試作匯報,以就教于同行。
歷史教學行為至少涉及認識客體“歷史”、認識主體“學生”以及“認知過程”三個要素。
從認識客體看,在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二的敘事結構中,辛亥革命上承太平天國運動,下啟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救亡的角度看,與近代中國的民族危機密切相關,從古今制度革新看,又與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緊密聯系,從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看,還和啟蒙思想、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密不可分。所以,“我們反思辛亥百年,應該在連續性與復雜性方面多下工夫,換言之,就是在時間與空間兩方面作更大的擴展,以期形成長時段與多維度的整體考察”。①
從認識主體看,中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并不令人樂觀。“他們往往把已經掌握的規則或原理,不恰當的運用于新的條件中去”。②而“已經掌握的規則和原理”源于當今社會環境,與一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時空懸隔,物是人非的隔膜感自然產生。好在“從青少年開始,反省性、監控性的思維特點越來越明顯。一般條件下,青少年意識到自己智力活動的過程并且控制它們,使思路更加清晰,判斷更加準確”。③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現狀,為時空觀念先行提出了必要性,同時也提供了可能性。
如何幫助學生克服認知過程的障礙,得出歷史的結論?海登·懷特給出了路徑:“在一個層次上,是各種事實的構成物,也即編年;而后在下一個層次上,是情節……接著,歷史學家們往往要提出論證,那是以解釋的形式出現的。他們還經常力圖提出訓誡,我稱之為意識形態的層面。”④由時間到事件再到背后隱藏的邏輯,人的認識不斷深入的依托始終是時空環境。以辛亥革命為例,一個人的造反為什么會變成一群人的革命,最終成了一國人的沸騰?當時的人是怎么想的?什么因素影響了他們的抉擇?后人又是怎么看待他們的抉擇的?后人解釋歷史的時空環境又是什么?用時間、空間將辛亥革命定位于歷史坐標系中,引導學生在微觀剖析的基礎上再宏觀把握,才有可能突破“小我”,獲得相對客觀的歷史認知。
(一)那時刻的揚州:小城故事與革命迷局
材料1:突有定子營武裝士兵四五十人,擁一人,身纏白縐,自頂至踵,自稱都督孫天生,直至運署,儼若從空而降,士兵持有“光復大漢”、“還我河山”之白旗各一前導,倉卒間,市民不知底蘊,群出歡迎,士紳亦有趨往周旋者。
——許幼樵:《辛亥揚州吟》①
材料2:……這種手下沒幾個兵的都督難以服人,或者干脆是揚州的紳士們對這個小流氓當政不放心,反正有好事者請來了昔日橫行江上的鹽梟,已經被招撫為官軍,但依然橫行江上此時已經變成革命黨的徐寶山。……臨刑前孫天生大叫:“老子也做了三天的皇帝,誰敢說半個不字!”不失為一條江湖好漢。
——張鳴:《民國的角落》②
探究問題:由揚州辛亥革命史,你可以看到哪些政治力量?他們基于怎樣的理念來行動?
設計意圖:“歷史知識遠離學生的生活視野和經驗,必須通過趣味性和好奇心的包裝進行誘導。”③先從身邊的歷史談起,聚焦微時空中的揚州,從一城之現象入手,實施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解剖式分析,見微知著,學生很容易產生疑問:為什么革命會以這樣的面目出現?為什么革命又會以這樣的結局落幕?此時空中的事件是一個孤立的個案嗎?揚州的辛亥革命如此,其他地方又是怎樣呢?通過上述材料及其引發的思考,我試圖顯示辛亥革命中躁動與保守、革命與反動纏夾不清的迷局,營造出思維上的沖突,激發學生尋找歷史解釋的欲望。
(二)那時日的帝國:能量釋放與王朝坍塌
材料3:10月22日,湖南共進會首領焦達峰、陳作新率會黨及新軍攻入長沙,驅逐清巡撫,建立都督府。
10月29日,山西新軍起義,新軍協統閻錫山為都督。
10月30日,云南獨立,新軍協統蔡鍔為都督。
11月3日,同盟會在上海起義,6日,成立滬軍,推陳其美為都督。
11月5日,江蘇巡撫程德全搖身一變為都督,江蘇獨立。
11月5日,浙江獨立,立憲派湯壽潛為都督。
11月9日,廣東獨立,同盟會員胡漢民任都督。
11月9日,福建獨立,新軍統制孫道仁任都督。
11月27日,四川獨立,立憲派蒲殿俊為都督。
——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
上冊教師教學用書》④
探究問題:
1.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后,何時、何地又有哪些力量參與革命?
2.為什么錯綜復雜的各派力量在此時此刻不約而同地選擇或默認了革命?
設計意圖:從時空入手,引導學生關注:短短一個半月,在中國南方甚至北方的山西、陜西,星星之火竟成燎原之勢,清政府統治已然土崩瓦解。再去聚焦那時日的帝國,關于王朝傾覆之際活躍的人,傳統教學特別關注舊官僚、立憲派的投機性,強調革命陣營內部的分裂和革命潛伏的危機。但再換一個角度想:如果沒有舊官僚、立憲派的參與,辛亥革命能有這樣的聲勢和效果嗎?
很多人會以后來的事實逆推參與者的主觀動機,動輒給他們打上陰謀論的烙印,這不是一種真正的歷史學態度,與其猜測,不如把視野放得更加開闊一些,從令人眼花繚亂的1911年往前推,用廣角鏡頭去搜索:為什么舊官僚、立憲派這些體制邊緣甚至體制內的人也會參與到革命中來?瞬間爆發出來的革命能量究竟又是如何累積起來的?
借助史料明晰短時空觀念,引導學生基于史料進行多元化、發散性的探究,在不斷追問中強化歷史解釋的沖動,同時也從時空視角放大的角度給出歷史解釋的出路。endprint
(三)那年代的中國:專制末路與跋涉足音
鏡像一:專制末路
材料4:1901年清廷頒布上諭,宣稱要將“通商惠工”作為基本國策。1905~1910年期間,國內新設廠礦萬元以上資本的就有209家,總資本約7525萬元,紳商階層由此壯大。商人一遇戕害,“輒鳴不平,不復如以前噤聲忍受”。“不出代議士,不納租稅。”
1909年,江蘇咨議局長張謇通電全國:“外侮益劇,部臣失策,國勢日危,民不聊生,救亡之舉,惟在速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皇族內閣建立后)各省咨議局聯合會發表《宣告全國書》,痛苦地承認“希望絕矣”。《東方雜志》批評說:“庚子以來,迭詔維新……外則言辭奮發,內則腐敗更甚;名則革舊趨新,實則頑持不已。”《湖南即用知縣熊范輿等請速設民選議院呈》中說:“海內人民,始而發憤,繼而失望,終而怨望,乃不惜鋌而走險,泄其不平,以身試法,無所顧慮。”
——摘編自胡成:《困窘的年代》①
探究問題:
1.對比地圖《洋務運動》《武昌起義后宣布獨立的省份圖》,就涉及空間而言,你有什么發現?如何解釋?
2.據材料內容分析:清政府發起新政的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縱覽歷史,客觀說明清政府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設計意圖:客觀的歷史解釋必須從具體的時空環境出發,“離開了‘時空的界定、‘時代的立意,‘歷史解釋將會變得單一、狹隘、毫無價值可言”。②學生在材料引導下,立足晚清數十年的時間刻度和國家空間,可以體悟清政府在中國近代化歷程中的有限主動和總體被動:洋務運動客觀上誘導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從而為辛亥革命提供了經濟和階級基礎。清末新政進一步培養起新的社會力量,調動起參政熱情,但民族危機深化、民變四起的關鍵時刻,年輕權貴們卻懷著失去權力的恐懼為改革踩了急剎車,希望破滅之后的極度失望使蓄積的革命能量瞬間爆發。
時空范圍的擴大,使歷史的邏輯更加清晰地呈現:告別革命,是立足長時段肯定和衷共濟的精神及和平漸進的方式,并不是脫離具體時段的語境,絕對排斥革命。是否以晚清政府作為中國現代化的領導核心,不僅取決于中國現代化的客觀需要,更取決于晚清政府的主觀行為能否適應這種需要。
總之,由時空觀念入手,引導學生在史料實證過程中,初步學會歷史解釋,并基于此體悟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
鏡像二:跋涉足音
展示圖片:由國旗透視歷史①
材料5:《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節選: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認為有謀逆行為時,可決彈劾之。
總統由參議院選舉產生,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臨時大總統受參議院彈劾后,由最高法院組織特別法庭審判之。
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為國務員,國務員輔佐大總統,負其責任。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
材料6:以南京臨時國會為中心舞臺,惜陰堂為幕后磋商場所,南北通過談判、妥協與法制程序,終于完成了清朝政權向民國的和平轉移。有學者將此稱之為中國版的“光榮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們看到,辛亥革命政權轉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議題,都經過了國會,沒有打大仗,減少了流血,這是值得高度評價的。
——袁剛:《國會與辛亥革命》②
材料7:“二次革命”給袁世凱摧毀國民黨和國會找到了藉口。……歷史明確記下:不是國會貽誤了中國,而是撇開國會和法制帶來災難性后果。
——袁偉時:《帝國落日:晚清大變局》③
探究問題:
1.結合當初同盟會的誓詞觀察黃龍旗和五色旗,你可以看到中國當時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各發生了什么變化?
2.結合材料5說明臨時約法關于政治制度的具體設計,結合材料6說明制度革新的方式。
3.材料7中的“災難性后果”指什么?綜合上述材料,我們能給辛亥革命下結論嗎?
設計意圖: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中,“反清”曾經是凝聚人心的旗幟,“暴力革命”是蕩滌保守勢力、實現制度革新的重要手段,但在各種勢力的角逐中,革命派調整了自己的策略。
由黃龍旗到五色旗,我們更關注由帝制到共和制的變遷,卻很少關注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到“五族共和”的變化,忽視了這種民族和解、民主妥協、和平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精神。
對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我們過去強調得更多的是主權在民、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突出革命派的抗爭,但卻忽略了在辛亥舞臺上登場的不只孫中山、袁世凱,還有黎元洪、張謇、趙鳳昌、吳景濂、程德全等,以國會(各省代表會議到臨時參議院)為中心,以妥協和協商化解矛盾,同時又漸進地革新,這也是辛亥革命中真實的另一面。
但與英國相比,彼時空中的“有限革命”道路在當時的中國真行得通嗎?歷史無情地揭示:盡管辛亥記憶中也有著難能可貴的理性妥協精神和法律化的制度設計路徑,但最終,“撇開國會和法制”,訴諸武力成了當時政治生態中的自然本能。
斑駁的歷史給后人留下了怎樣的記憶?不同時空中的記憶本身似乎也串聯成了一部新的歷史。
(四)那些年的聲音:歷史的記憶和記憶的歷史
材料8:十月十日之于中國人的意義就等同于七月四日之于美國公民的意義。正是那一天爆發的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滿清王朝,也徹底終結了中國的帝制。……沒有什么是神圣不可批判的。三皇五帝、孔子與儒教、佛教、道教、家庭生活、婚姻、孝道、神靈、長生不老——沒有一樣逃過刨根問底式的批判與質疑。辛亥革命不僅從近三個世紀的外族統治中解放了中華民族,同時也解放了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引起了三十年的自由思想和批判性學術研究。endprint
——胡適:《雙十節的意義》(1939年)①
材料9:一百多年來,對辛亥革命的評價眾說紛紜,同一時期不同政治勢力之間存在差異姑且不論,即使就中國共產黨的認識來講,不同時期也存在著很大差異。
——袁紅:《中共黨史研究視野下的辛亥革命》②
探究問題:
1.胡適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是什么?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其立論的歷史背景。
2.中國共產黨人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有何變化?為什么?
設計意圖:列舉這些資料并非為了簡單利用他們現成的觀點,而是為了考證,弄清楚觀點背后的時空環境。
胡適極其推崇辛亥革命推翻民族壓迫和封建帝制、批判神圣、解放思想的貢獻,拋開其一生秉持的自由主義者立場不談,此材料中的“1939年”(抗戰中,胡適此時擔任中國駐美大使)和“從近三個世紀的外族統治中解放了中華民族”也足以揭示謎底。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往往強調辛亥革命是失敗的,并以此作為黨史敘述的背景,但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全球化迅猛發展,對實現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追求使得新時代對辛亥革命、對孫中山的評價也日趨客觀、理性。
鑒于此,課程標準對本課的界定為: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人民版教科書也立足近代化史觀,從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個方面給予其高度評價。這當然是一種進步,但它終究是一個認知過程最終的靜態結果,只是提供了一個固定的結論,卻忽略了辛亥革命以來認知的動態過程及其對思維訓練的價值。事實上,學生可以且應該明白:“歷史學處于時間和空間之中……并不存在什么永恒的其特質歷久而不變的大寫歷史學,卻有著被某個時代的人們一致認為是歷史學的各式各樣的作品。”③
人的歷史記憶往往打上了具體時代的烙印,我們不能以他人的認知代替自己的認知,準確評價辛亥革命,不妨回歸歷史的廣闊時空,以免昧于細節,疏于大義。
(五)那時代的世界:能量不足與民主困局
材料10:民國初年突然冒出了300多個競爭性的政黨,這些政黨時聚時散,進行著無窮無盡的黨爭,彼此都沒有什么議會制的游戲規則意識。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國社會經濟系統,大體上還是宗法家長制與小農自然經濟,它們無法像西方市民社會那樣,對議會民主政治提供支撐作用。
——蕭功秦:《中國百年現代化的
六次政治選擇》④
探究問題:三個人物相關聯的政治制度曾經在古代中國起過什么積極作用?以此為背景,對照材料10、11思考,辛亥革命為什么沒有能夠帶來中國近代的迅速騰飛?
設計意圖:辛亥革命處在古今中外歷史交匯的十字架上,只有將其還原到這樣寬廣的時空背景下才能看得更加清晰。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都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有關,以皇權為核心的官僚體制日益阻礙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但它也借助威權實現了社會資源整合和秩序建立,辛亥革命沖擊了封建帝制,突破了發展桎梏,但是否同步孕育出了新的機制來實現社會整合?
回溯開頭的揚州辛亥史,滿眼盡是獨夫與群氓,唯獨稀缺理性的公民。再以那時代的世界近代化歷程作為中國的參照系,從更寬廣的時空俯瞰,我們才能把中國辛亥前后的困局看得更加透徹:從縱向的時間維度看,中國現代化因素發育不足,但從橫向的空間維度看,中國卻被全球化時代的殖民擴張沖撞,倉促之間被卷入現代化潮流。作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經濟落后,新的階級、思想發育不成熟,歷史的慣性使革命發生易、民主見效難。因此,立足一個后現代化國家的實際需要看,“制度變革和社會轉型有賴于革命的‘爆破,更有賴于革命后的長期漸進式變革”,①一下子完全照搬西方不切實際,建構一個有著現代化導向且有著足夠權威的政府,實施漸進式變革才是當務之急。
我們并非在此貶低辛亥革命,一旦我們按照布羅代爾的建議,從短時段轉向較長的時段,我們更能對一百多年前的那場革命平添一份理解、一份敬意,感受到歷史人物在深重民族危機中的責任與擔當、處境與抗爭、歡呼與嘆息,感受到那份“速度與激情”之后“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的惆悵與痛惜。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我們在教學中依次探究的是:關山何在,時人如何感受到它的存在?關山何以難越?誰悲失路之人,何以悲之?失路之后出路何在?毋庸置疑,每一步的探究總是離不開時空觀念的支撐。“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②夏輝輝老師在此基礎追問“怎樣的時空聯系才更有價值?怎樣的時空觀念才有利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并推動社會健康發展?”③其實,課程標準和一線教師的實踐成果均有啟發意義:
這既是概念的內涵,也是實施方案,兩者均由淺入深,自第三層次之后,其他素養更多地自然滲透進來,盡管登臺唱戲的已經是其他主角,但時空觀念這個支架是斷不可少的。
以辛亥革命的教學來看,就前三個層次而言: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民族、階級矛盾的蓄積,統治集團的管控能力下降,各階層、各地區民心對王朝的極度失望,都使革命之風日盛,但這不能解釋“民國難建”,有必要上升到第四、五層次的探究。
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舞臺上,在世界史的燭照之下,我們看到了孫中山、袁世凱、張謇、林覺民,但也看到了孫天生、徐寶山、阿Q、祥林嫂,看到了掙扎在傳統惰性中的革命。辛亥革命典型地反映出了“歷史的歷時性和共時性”,③既是時間刻度上中國現代化上承下啟的節點,也是空間刻度上經濟全球化潮流下各文明交流、碰撞、融合的產物,時空既為它準備了條件,但也為它預伏了遺憾,每一代人都不可能隨心所欲而只能在既定時空條件下創造歷史,而這正為我們由時空觀念切入進而認識歷史提供了條件。
人始終是歷史時空中的活躍因素,既包括歷史中的人,也包括正在認識歷史的人,歷史就是一部客觀和主觀不斷疊加的作品。如何解讀?不妨通過縱橫向的時空聯系和歷史解釋,進而增進文化修養,促進人的發展。④
綜上,可以深刻感知時空觀念教學的三個特征:一是基礎性,歷史學習必須首先從時空觀念入手;二是非獨立性,即時空觀念往往和其他學科素養聯系、整合在一起培養;三是主觀性,任何時空觀念都由學習者自己定義。
【作者簡介】孫春勇,中學高級教師,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歷史教,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和命題研究。
【責任編輯:王雅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