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垠
摘 要:復習課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歸納、鞏固已學知識,在分析、解決各類實際問題過程中也能夠發揮出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就目前來看,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活動在具體開展中還存在學生學習效率不高,學生學習參與度有待提升等諸多問題。對此,其教師應給予綜合分析,加強應對策略的深入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策略
復習課就是幫助學生歸納整理某一階段的知識,促使其更加條理化、系統化,通過查漏補缺來幫助學生不斷優化認知結構,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為了將這些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日常授課中,教師應真正擺脫題海戰術等復習模式的束縛,結合學生認知特點與培養目標,積極探索、嘗試更新穎、科學且適合的復習教學策略方法,以此來不斷優化復習教學環節與成果。
一、創設教學情境,加強新舊知識銜接
在新課程教育理念的科學指導,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組織復習課教學活動過程中也逐漸重視起了教學情境的恰當創設,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此來不斷完善新舊知識銜接,為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創造良好條件。同時,對于學生在學習探究中存在的數學缺陷要給予及時糾正,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自信心的不斷增強,真正理清數學教學思路與主次,充分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例如:某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平面圖形相關知識點的復習時,就先系統梳理了正方形、長方形、梯形,以及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周長與面積。基于此,為學生精心設計了針對性較強的練習題,以此來確保學生能夠對平面圖形的相關知識點做出透徹理解。但是由于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綜合性特征,所以,在復習探究中,很多學生都極易陷入疲憊狀態。對此,教師應結合具體情況,對復習教學方案做出及時、恰當調整,始終堅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每位學生的學習變化,基于此來設計出針對性更強、更適合的復習方案,以此來促進復習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1]。
二、設計綜合練習,不斷拓展數學思路
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活動的開展,一般都是對之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鞏固,由于缺乏一定的新鮮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對此,教師應科學選用豐富多樣的策略方法來活躍課堂氛圍,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吸引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通過綜合性練習內容的合理設計,不論是對學生數學學習思路的培養與拓展,還是數學知識與技能的熟練、輕松掌握都能夠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2]。
例如:某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立體圖形表面積、體積相關知識點的復習時,就先為學生展示了長方體、正方體,以及圓錐體和圓柱體等學具,讓學生對立體圖形有更直觀的感受,為接下來的復習奠定良好基礎。然后再結合小學生的個性特點、認知水平,設計出具有顯著針對性、差異化特點的練習題。如,對于數學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則要進行探究性、發散性練習內容的設計,引導其不斷突破自我;而對基礎水平較差的學生,則要多進行基礎練習的布置,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
三、加強小組合作,全面挖掘數學教材
合作探究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受到師生廣泛青睞的一種教學方法,取得的教學效果也比較顯著。在復習課堂教學中不斷加強小組合作,不論是對學生合作意識、寫作能力,還是數學綜合學習、應用能力的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引導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基于此,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重視和加強“查漏補缺”,加強對數學教材中相關知識點的深入挖掘。結合不同方面的具體情況與綜合分析,將學生合理劃分成幾個小組,組織各類探究活動,進而更好地實現復習教學目標[3]。
例如:某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整除相關知識點的復習時,就涉及“偶數與奇數”“質數與合數”等諸多知識點。對此,為了確保學生能夠輕松、高效地完成相關知識點的復習鞏固,教師就引導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探究總結,讓各小組從不同角度來進行其知識點的歸納分析與總結。最后,再由教師來為學生進行七大整數特征的歸納,以確保學生能夠對什么數可以被2整除、什么數可以被5整除等做出透徹理解與準確把握,以此來促進復習教學效果與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另外,在合作探究分析中,學生也能夠積累到更新穎且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今后的學習探究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充分認識到加強、完善復習課教學,不論是對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培養,還是數學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等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其教師應結合不同階段的復習教學目標、學生認知發展需求,選擇更科學、適合的策略方法來構建復習課堂,引導更多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黃琳.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6(4):109-110.
[2]管玨琪,蘇小兵,郭毅,等.電子書包環境下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模式的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5(3):103-109.
[3]黃娟.如何提高潛能生自主學習能力:小學數學復習課的分層教學實踐探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7):15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