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云
摘 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朗讀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是幫助他們加強對文本內容理解、掌握的一種有效方式。但當前很多教師都對朗讀教學不重視,基于此,著重探究小學語文課朗讀教學的意義,并分析研究朗讀教學的方式,希望能對其他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方式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我國掀起了教育教學改革。十八大以來,隨著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提出,在核心素養語境下,小學語文教學應積極加強朗讀教學。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開展朗讀教學,能幫助廣大的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能增強他們的理解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對于發展學生的語文和新素養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但現階段小學語文課朗讀教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很多教師甚至根本就不重視朗讀教學。基于此,本文就在探究小學語文可朗讀教學價值意義的基礎上,分析研究朗讀教學的方式,以饗讀者。
一、小學語文課朗讀教學的價值意義
1.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我國西晉時期的陳壽在《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中寫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充分顯示出了朗讀對于理解文本材料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重視朗讀教學的重要價值,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并在朗讀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從而幫助學生了解、掌握文本材料的實際內涵,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
2.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
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眼睛和思維能保持高度的集中,從而對文本材料所講述的人物和事物急性感受,進而將其在腦海中予以形象的轉化,從而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這樣能有效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從而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3.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能充分調動自身充沛的情感,使自己充分融于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當中,與作者以及文章形成情感的共鳴,從而深刻體會作者的表達意圖,這樣能活躍學生的大腦思維,在昂杜仲體會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也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也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小學語文課朗讀教學方式的分析研究
1.進行示范朗讀
在引導學生開展朗讀之前,教師應進行示范朗讀,使學生掌握朗讀的情感基調和語速。在示范朗讀時,教師應手執教材,進行有感情的朗讀示范,然后在進行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以此幫助學生掌握朗讀的情感和語速。
例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文章的朗讀應該是充滿了慷慨激昂的情緒,因此,教師在示范朗讀時,必須控制好感情,表現出內心的慷慨激昂。然后在引導學生進行領讀,以幫助學生掌握朗讀的情感基調和語速,當學生出現情感把握不到位的時候,教師應及時予以糾正,保證學生吐字清晰,情感充沛,在音量和情感的控制上做到抑揚頓挫,并充分表現出內心的慷慨激昂,以此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促進他們理解能力的提升。
2.傳授學生朗讀的技巧
小學生由于自身閱歷的緣故,缺乏朗讀的技巧,為了提高學生朗讀的效果,教師可以傳授給學生基本的朗讀技巧,使他們明白在朗讀時使用的語調、語速以及情感情緒的表達技巧,從而幫助學生收獲成功朗讀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同時這樣也能提升學生朗讀的興趣,進而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以《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朗讀教學為例,學生在朗讀這篇課文時,如果沒有一定的朗讀技巧,就無法體會出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這時候,教師就要指點學生朗讀的技巧,使學生明白朗讀的語調、句子的停頓以及輕重音發生等方面的技巧,然后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引導他們有感情、準確并流利地朗讀,讓每一名同學都能體會到朗讀成功的喜悅。當然,技巧講解并不是每堂課都要進行的,需要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的安排情況而進行,如果課程內容較多,沒有時間進行朗讀教學,就不需要開展。
3.開展不同形式的朗讀活動
朗讀教學具有諸多的實際優點,特別對于小學生而言,是發展他們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開展不同形式的朗讀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朗讀水平,促進他們口語表達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提高。比如,在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單人朗讀,分小組朗讀、分角色朗讀、以及開展各種朗讀比賽,讓學生在朗讀中不斷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從而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簡析了小學語文課朗讀教學的價值意義,然后分析研究朗讀教學的方式,提出要想開展好朗讀教學,教師需要進行示范朗讀,并傳授學生朗讀的技巧,同時還要開展不同形式的朗讀活動,希望能為相關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參考和借鑒,從而提升小學語文課朗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青娥.淺析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3):226.
[2]劉朋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中華少年,2017(30):143-144.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