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平
摘 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一古語充分說明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興趣是人們進行一切活動的主要動力之一,是對事物積極認識和關注的心里傾向,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教學的趣味性,積極探索學生的學習心理,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取合理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輕松學習;趣味教學;小學語文
小學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上課積極性高,但自制力不夠,注意力不夠集中。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心理,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趣味教學的方式也在不斷創新和變化,如若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使用這種趣味的教學方法,定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較高的熱情,減少學習的壓力,能夠將語文學習當成是一種生活的樂趣。
一、轉換激趣方式,激發求知欲望
為了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滿足學生求同存異的好奇心理,促進學生學習。比如教師在講解《烏鴉喝水》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先用幻燈片的方式導入,給學生展示一則活靈活現的動漫故事,讓學生能夠快速進入教學的情境中,帶著好奇和興趣去學習。其次,在教學中要巧妙設疑,開啟學生心智,激活學生思維。通過實踐我們發現,平常班級中一些不愛說話的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下也能進行積極的思考,并敢于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教師設置的疑問能夠達到學生的興奮點和動情點上,就能讓他們達到不得不發、先發而后快的目的。最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當注意增添一些簡單的小游戲,讓學生更加忘我地投入到學習中,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的記憶能力、領悟能力都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如給學生講解一些與作者相關的人物故事;或是在課堂上播放一些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背景音樂,幫助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或是結合文章內容選擇其中的一段,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編排課本劇,以此更好地感受其中的故事情節,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在情感上達到與作者的共鳴。
二、凸顯學生個性,開展實踐活動
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對語文存在狹隘的理解,認為語文是一門單純的理論課程,只需要在課堂上對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就可以,更有甚者在課堂中更是以自己為主體,一直采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考慮,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主體地位。經過長期研究探討我們發現,只有在教學中凸顯出學生的主體,讓學生在學習中用嘴去說、用手去做、用腦去想,展開豐富的實踐活動,才能完整體會到學習的過程,感受學習的樂趣,并將其所學會的知識充分運用到實踐活動之中。比如學習《七顆鉆石》,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幾分鐘時間朗讀,并在其中畫出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部分,再將自己讀得最好的部分讀給其他的學生聽。這樣將朗讀的權利交給學生,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去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夠給學生更加充足的平臺去展示自己。學生在這樣的平臺鍛煉,能對讀書產生十分濃厚的興趣,學生得到教師給予的足夠肯定之后,在課堂中會更加全神貫注地聽教師講解,回答問題也會更加積極,課堂氣氛一下子就被點燃了,課堂效率提升十分迅速。
三、延伸課外閱讀,加強情感體驗
課堂學習時間總是有限的,學生在課堂中往往聽得還不夠盡興,就已經到下課時間了。為了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將課堂延伸到課外,用課外閱讀的形式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以此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所學知識,在無形中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完《盤古開天辟地》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閱讀相關的神話故事,并就其中的精彩部分給學生講解,讓學生感受到神話的魅力,始終保持較高的熱情,對語文學習始終充滿興趣,在日后的學習中只要一有時間就會津津有味地捧著書籍去看。在平時,教師還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古典名著和名人的學習故事,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并在每周給學生安排一次讀書講課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所讀的書籍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感想。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更鍛煉了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從中體會到更多的學習樂趣。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教學的趣味性,立足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幫助學生真正提升語文學習能力。而學生只有感受到了學習的興趣,在玩樂中感受語文,才能使語文真正成為一門“愉快的藝術”。
參考文獻:
[1]董國艷.快樂與快樂的碰撞:小學語文良好課堂氛圍的構建[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3).
[2]黃春玲.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活學生思維[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7).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