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維剛
摘 要:游戲化教學模式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它具有生動性、趣味性、靈活性、多樣性等多種特點,這些特點符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因此,以小學數學為載體,并結合實踐,對游戲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進行了一番詳細的說明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模式;激發興趣;合作能力;活躍氣氛
我國小學數學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努力培養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該利用好游戲化教學模式,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寓教于樂,從而打造生活化的理想數學課堂。
一、運用游戲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學生初入學校還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一定要妥善運用好游戲化的教學模式,借助學生對于游戲的好奇心,將游戲與課堂知識點有機融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在“位置”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搶位置”的游戲。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板凳圍成一圈,并讓他們坐在相應的位置上。其次,教師可以先進行游戲示范,搶一名學生的板凳,然后宣布自己的新位置“我在第……組第……個”。之后,讓被搶位置的學生去搶另一名學生的位置,同時也宣布自己搶到的新位置,這樣通過不斷的爭搶,學生既學習了新的知識,也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又如,在“可能性”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分組摸球”的游戲,將學生進行分組,每5人為一組。在游戲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裝有5個黃球的口袋中每人摸一次球。學生通過游戲就能體會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用“一定”“不可能”描述。然后,讓學生在裝有2個黃球、3個白球的袋子中摸球,也是每人摸一次。這時,學生就會發現小組成員摸得的球有黃球也有白球,從而可以體會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用“可能”描述。教師通過創設游戲讓學生邊學邊玩,就使學生能充分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運用游戲化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合作能力
游戲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為數學課堂帶來了新的氣象與新的風尚,學生通過合作式的游戲可以結交更多朋友,在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從而提高自身團結合作的能力。
如,在“平行四邊形”教學中,怎樣利用已知的圖形導入平行四邊形式是教學的難點。這時,教師就可以在班級中開展“我是村長”的分地游戲。首先,將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5個人,小組組長由組內成員選舉產生,并在游戲中扮演村長的角色。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要教導扮演村長的學生,將本村所共有的一塊平行四邊形的土地進行劃分,小組成員每人一份,然后鼓勵他們用“剪”或“拼”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曾經學習過的圖形來計算。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彼此合作,共同探討得出平行四邊形的方法。小組成員之間通過互相討論和分工合作,就將抽象和復雜的圖形轉變成生活中的土地模型,有利于學生參與游戲教學的積極性。最終學生通過聯想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然后將各自的模型通過拼接就可以得出長方形的土地模型,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運用游戲化教學模式,活躍數學課堂氣氛
傳統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一般以教師一人講解為主,且多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教學節奏比較緩慢。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游戲化教學,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提高課堂的融洽度與和諧感。
如,在“植樹問題”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隊列游戲讓學生感知植樹問題中的各種情況。假設班級共有52名學生。首先,教師可以將學生平均分成4組,讓他們按照東西南北的方位分別站在操場上,并在他們的正中心畫一條長12米的白線。其次,教師可以讓其中一組學生按照要求站好:2名學生分別站在路的兩端,而剩下的學生按照相等的距離站在白線上。等他們站好后,教師可以出示一些寫有游戲問題的小卡片,并提出卡片上的問題:白線上共站了幾名學生,你們將白線分成了幾段?這時學生甲回答道:“我們組一共13名成員,將白線分成了12段。”然后,教師可以讓白線一端的學生離開,并提出相同的問題。學生乙回答道:“現在還有12名同學,將白線分成了12段。”再然后,教師可以讓白線另一端的學生也離開,還繼續提出相同的問題。學生丙回答道:“現在只剩11名同學,白線被分成12段”。教師通過列隊游戲活動,就讓學生感知了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此外,另外三組也可以按照上述步驟進行游戲活動。總之,教師通過游戲教學的模式,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游戲化教學模式是一種良好的激發學生熱情的教學方式。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將游戲化的教學模式滲透到課堂中,貫穿起整個課堂教學環節,加快教學進程,寓教于樂,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做到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參考文獻:
[1]張鳳榮.游戲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技術世界,2016(3):272.
[2]龔澤勤.讓課堂游戲為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提供充足的保障:論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4(31):152-15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