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輝+丁藝涵
摘要:當代大學生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而成長,他們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信息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道德認識偏差、社會責任淡化、道德行為失范等現象。網絡道德問題不能被無視,本文就網絡道德評價標準的構建原則、標準構建過程中,應把握的幾個關系進行論述。
關鍵詞:網絡道德 評價標準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4-0145-0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1/5。以微博、微信、QQ、今日頭條等為顯著標志的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快速增長,其即時性、個性化、互動性、娛樂性、碎片化等特點,深受高校學生喜愛。高度的網絡化依賴帶來的道德認識偏差、社會責任淡化、行為失范、誠信缺失、心理問題等網絡道德危機逐步顯現,如何構建有效的評價標準應對挑戰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網絡道德和網絡道德評價
一般認為,網絡道德是對人們通過電子信息網絡發生的社會行為進行規范的倫理準則。網絡道德是現實社會道德在網絡社會的延伸,更加突出自律因素的實現。其內涵包括了特定的網絡環境、人的主體性、現實社會的延伸性、規范和準則屬性等多個層面。[1,4]
網絡道德評價即現實社會道德評價在網絡場域的實現。一般是指依據一定的網絡道德遵循善惡標準等評價道德主體的網絡行為,真實反映網絡行為的規范性。網絡道德評價同現實的道德評價一樣,具有典型的時代性特征,每個時代對道德行為的判斷,都是基于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原則和規范。
網絡道德涉及個人、家庭、學校、社會、輿論等多個主體[2],因此,網絡道德評價應該是多維度的綜合性評價。評價方法可從定性、定量兩個角度開展。定性評價即善惡二元標準評價,定量評價可以從評價主體的精神層面、行為層面、社會影響層面進行多元化標準評價,也可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進行評價。
二、網絡道德評價標準構建應遵循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網絡道德評價涉及多個主體,大學生利用新媒體平臺參與網絡社會活動,就有權利和義務遵循網絡社會準則,維護網絡社會整體利益。網絡空間的隱匿性、去中心化、開放性等特征也為個人提供平等的機會,因此整體性原則實際上也包含了民主、平等、公正的特性。
(2)層次性原則。網絡道德始于價值觀,表現于網絡行為,體現于對網絡及現實社會造成的影響,因此,必須綜合考慮網絡主體的價值觀、網絡行為、社會影響多個層次。符合個體健康發展、價值觀充分實現的行為,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標準。此外,還須考慮社會各群體的道德遵循,進而在社會上形成有形的約束力。
(3)平衡性原則。網絡社會信息傳遞與服務具有交互性,這決定了大學生在使用互聯網信息和服務的同時,也是互聯網信息的生產者,他們在享受網絡社會的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即要遵循網絡社會道德規范。因此,標準的構建應遵循權利、義務、責任相平衡的原則。
(4)共同利益原則。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呈現新特征。各自維持自身利益的過程中仍會表現出各種形式的矛盾。確立能夠兼顧各方面利益的網絡道德評價標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是網絡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因此,科學的評價標準應兼顧國家和不同階層的共同利益,使網絡社會道德遵循具有統一性,同時涵蓋不同層次需要。
三、網絡道德評價標準構建應把握的幾個關系
網絡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各主體都要積極發揮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個體的素養與自律、家庭和學校的教育與引導、政府的法治和管理、輿論的正向傳播和引領,都應該是評價標準構建的內容。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關系。
(1)把握“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其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為網絡道德研究提供了歷史依據。我國社會當前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已有各種歷史先進價值觀中不斷發展、充實、沉淀、凝練而來,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民族特性和時代特征,引導著人們的行為和精神追求。而與此同時,網絡社會“亞文化”對大學生存在消極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偏離主流價值觀,政治觀念淡化,有的大學生網絡成癮、網絡攻擊,甚至走上網絡犯罪的道路。
道德體現在現實性與歷史性的統一。網絡道德建設需要回歸經驗性的生活世界,還原生活世界與人的生存之間極為豐富的意義關聯。[2]在新的社會轉型發展背景下,道德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一些新領域、新趨勢。網絡道德評價要以“揚棄”的態度來認識與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既要充分考慮道德的歷史性特征,大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要把握網絡社會道德發展的新特點、新動向,摒棄和剔除低俗、暴力、有害的傾向,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性特征。
(2)把握“個體”與“整體”的關系。網絡行為的主體是人。尤其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都是用戶自主自愿的行為,管理機制趨于自治。大學生要想在網絡信息時代獲益,就必須遵守網絡社會的行為準則,維護網絡社會秩序,實行道德自律。這是一個自我約束、自我提升的過程,受到人的動機、認識、能力的制約。大學生道德自律精神的培養需要家庭、學校、社會、輿論等各界共同發力,加強教育和引導,站在全局性的高度培育整體性的良好網絡風氣。網絡道德培育同樣也需要他律的適度約束,包括加強互聯網行業監管、完善新媒體實名制認證、加快網絡立法建設、建立技術防控體系等多方面,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網絡道德體現在“自律”與“他律”的統一。因此,網絡道德評價標準的構建應厘清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個體性”與家庭、學校、社會、輿論在教育引導作用發揮上“整體性”的關系。評價標準要體現大學生道德自律的實踐特征,展示積極健康的網絡道德行為規范,引導和促成正確的價值觀,也要體現對家庭、學校、社會、輿論等外部環境的要求,督促形成合力,培育網絡個體的“知、情、意、行”,實現網絡道德由依賴向自主轉變。
(3)把握“虛擬”與“現實”的關系。網絡是虛擬與現實的結合體。新媒體平臺衍生出的各類道德問題歸根結底是來自于現實社會向網絡社會的移植和映射。網絡社會隱匿性的特點加之道德“他律”的缺位,使得現實社會的道德防線被沖破,大學生網民道德自律較難得到監督,容易產生道德失范行為。大學生在現實社會中的孤獨、茫然、虛榮、宅文化等特征,會在新媒體平臺上被成倍放大,體現出語言消極性、肆意性、追求娛樂化、消費奢侈化等特點,進而出現沉迷網絡、進取心缺失、價值觀扭曲、陷入校園貸等陷阱。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與新媒體環境不匹配導致在網絡環境出現約束力下降,網絡社會潛在道德體系的約定俗成又會受到現實社會道德的校驗,將會出現兩種體系長期并存和沖突的狀況。
因此,網絡道德評價標準的構建仍要堅持虛實結合。要對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的道德行為特點進行深入研究,在明晰其行為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及現實社會道德對網絡道德影響度的基礎上,選取恰當的指標進行評價。同時要對現實社會中的“他律”因子進行綜合研究,針對網絡立法、社會監督、家庭教育、輿論引導等因素設立指標,綜合考慮將現實社會中的“他律”因子向網絡轉化,促使道德他律因素在網絡上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李玉華.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研究現狀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2]趙惜群,黃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路徑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
[3]曹天航.主流意識形態視域下網絡道德建構的范式探究[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
[4]丁三青.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1).
責任編輯:楊國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