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昌友+王雪林
摘要:現階段小學習作評價存在主體較單一、內容上重結果、方式上模式化、功能上偏應試等問題。為提高小學習作教學效率,習作評價在主體上應多元化、內容上應人性化、方式上應動態化、功能上應差異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 習作教學 習作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4-0211-02
一、小學習作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習作評價長期處于“學生習作,教師批改”的師對生單一傳統評價模式之中[1],致使習作教學效率低下。筆者以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等三至六年級的38名語文教師為調查對象,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資料,同時輔以隨機抽取的100名學生的調查訪談結果,學生的作文本和相關文獻等輔助形式展開研究,發現當前小學習作評價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評價主體較單一
根據調查,85%的教師采取以教師為單一評價主體的傳統評價模式,13%的教師會采取學生自評、互評的辦法,而僅有2%的教師鼓勵家長作為習作評價的主體參與到學生習作評價的工作中。可見,大多數教師認為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學生則是評價的待查客體。
(二)評價內容重結果
根據調查,829% 的教師認為習作評價的重點應放在文本本身,更傾向于從語言、材料、結構、技巧及思想等方面進行評價。90%的教師雖然能意識到對學生習作過程評價的重要性,但為了讓日常作文更接近于考試作文的要求,不會過多關注。
(三)評價方式模式化
習作評價的方式通常為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定量評價常為等級劃分與分數評定, 67%的教師主張對學生作文進行等級劃分;33%的教師則認為給予明確分數有助于學生準確定位自己。定性評價常以評語的形式呈現,其作用在于肯定優點、指出不足、提出建議。時下教師對習作評價的做法大多是將二者相結合,即要么是分數評定搭配習作評語,要么是等級劃分搭配習作評語,導致小學習作評價方式偏向模式化。
(四)評價功能偏應試
“評價不光是為了甄別,還應是激勵與反饋、促進與提高”[2]。78%的教師表示,習作評價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明確自己習作的問題和應該達到的程度,而激發學生習作興趣應該是習作指導課的內容。由此可見,在習作評價過程中唱“獨角戲”的教師更傾向于水平診斷與質量甄別,簡而言之,習作評價就是為了應試。
二、優化小學習作評價的對策
(一)評價主體應多元化
1.教師評價
(1)示范評價——教方法促進步。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手段選擇一篇或一個習作片段示范評價,引導學生從語言、結構、選材等方面進行評價和修改,做到字斟句酌,一是糾錯,使用規范的修改符號對錯別字、病句等進行修改;二是潤飾,使用“增”“刪”“讀”的方法使文章錦上添花。
(2)當堂評價——及時評即時改。教師可利用電教手段結合啟發式教學法,選取“好”“中”“次”不同水平的作文投影在大屏幕上,引導學生根據本次習作的要求和評價方法進行口頭評價,伺機給予言簡意賅的點評。
(3)流動評價——同分享共提高。教師通過教師團隊內部的學習、借鑒和交流來提高評價的效果。例如一位學生習作時總是誤用引號,一位年輕教師給出評語:“要學會正確使用引號”。而當這篇作文轉到頗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手中后,他立即在作文本上舉出了關于引號的三個不同用法的句子,批注請該生填上標點,學生拿到作文本后立刻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在教師“無聲的指導”下溫習并掌握了引號的不同用法。
2.學生自評
(1)自評自改顯主體地位。葉圣陶先生強調“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者本人。要想評價有效果,就應尊重學生的習作主體和評價主體的地位。自主評價是一種最常見的、最重要的評價手段,自評自改的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善思、揚長避短、不斷提高作文能力的過程。
(2)親力親為創嶄新佳績。學生可采用舊文新評的方法進行自我的縱向比較和評價,通過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審視昔日之作,用現在的水平去評價修改以前的作文,再將修改前后的作文同時呈現,從縱向比較中看到自己的進步,激發自身的習作熱情,增強自信心。
另外,還可鼓勵學生對習作進行互評。教師在學生互評前須告知評價的具體方法和注意事項。
3.家長評價
教師要敢于突破課堂的限制,將習作評價延伸到家庭。學生定期把自己的習作給家長看或讀給家長聽,特別是寫家人、家事的作文,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分享習作成果。家長可從中關注孩子的成長足跡并對學生的習作進行回應。另外,家長還可將孩子的優秀作文貼到家中的醒目位置,在家里為孩子習作搭建發表園地,這也就回歸了習作的本源——作文是表達和交流的需要。
(二)評價內容應人性化
習作教學不必強求學生的文章“題材重大,主題深刻”,也不必強求小學生如作家般“深入生活”——原本不屬于自己的生活,因此習作評價應該淡化文本,應透過文本去關注其思維凝聚者——學生,使評價內容變得更加人性化。《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不僅要考察學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們占有各種材料的方法”。習作評價的內容應注重過程性評價,考察學生習作素材的積累量,審讀學生日常習作的數量和質量,關注習作的修改過程,注重連續化的形成性評價。
(三)評價方式應動態化
1.關于定量評價中的分數評定
習作評分是學段目標和評價標準量化的體現,因此要力求公正公平。現行比較標準的評分大多采用“標桿卷”和“背靠背”方式。“標桿卷”即對數份具有代表性的作文集中教研力量制訂評分標準,進行集體評分而產生;“背靠背”即由三名左右教師根據“標桿卷”分別對同一份習作進行獨立打分,最后取平均分作為該習作的得分。
2.關于定性評價中的評語撰寫
教師在寫習作評語時,要找亮點、覓優點,提倡真誠的表揚,同時還應委婉地指出不足并提出建議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贊揚式”“商榷式”“啟發式”“鼓勵式”“幽默式”的評語都應該大力提倡,但切不可脫離學生實際,不可陷入“唯表揚”式的評價極端而隨性給學生的習作戴“高帽子”。
3.關于利用網絡輔助評價的方式
利用電教手段和網絡互動平臺輔助習作評改,其優點是靈活性、及時性和交互性,這是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學整合的要求。教師可利用電教手段為習作評價提供便利,學生間也可實現習作交流和互評互改,評價的方式實現科技化和動態化,評價反饋的功能也大為增強。
(四)評價功能應差異化
評價不僅是為了甄別質量,還應是為了激勵、導向和提高。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轉變自身對習作評價功能的認識,帶著欣賞的眼光,變“糾錯”為“覓優”,盡量保持學生文本的童趣與童真,呵護學生最初始的文心,采用“習作情趣評改法”,用賞識和贊美的眼光去肯定和激勵熔鑄了學生“才情”的勞動成果,適當地給予鼓勵和肯定,幫助其形成樂評樂改的習慣。
習作評價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教師在習作評價中應認識到學生是有獨特個性的鮮活生命,應恰當地利用權威科學的評價理論、洋溢生命活力的評價語言以及朝向多元發展的評價形式,對學生習作進行綜合評價,全方位地關注學生習作的情感和態度。
參考文獻:
[1]羅宏.點燃學生習作“評改”的火花[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10):84.
[2]張菁,郭兆軍.習作評價現狀與改進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5(6):54.
責任編輯: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