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余男
摘 要: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根據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歷史課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主要從學科信息素養、學科探究素養和學科思維素養三個維度具體加以說明。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培育策略
問題意識是科學創新的內在推動力。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目標的束縛、傳統評價制度的制約以及功利教育價值的阻礙,教學主體雙方的問題意識都顯得薄弱甚至缺失,形勢不容樂觀。據研究發現,隨著學生學段的提升,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越來越低,其提問的欲望和次數呈明顯的下降趨勢。沒有問題意識,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就形成不了創造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轉變教育觀念,建立民主師生關系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傳統的師生關系強調“師道尊嚴”,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下,學生沒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遏制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大量的事實證明,只有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具有的問題意識才能充分表露和發展,師生才會彼此尊重,教學相長。我們要打破教師權威觀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要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平等協商,共同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質疑、批判,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問題的產生總是與一定的問題情境相聯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教師應利用環境、設備、語言、活動等各種手段,創設出符合需要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首先,利用高質量的人機交互界面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并發展其問題意識。其次,在技術環境下,可以通過文本、聲音、圖像、視頻等不同種類的媒體來刺激學生的感官,促進不同觀點的產生,使學生變得更有創造性。良好的問題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
三、塑造創造性人格,幫助學生“標新立異”
許多研究表明,像獨立性、好奇心與勇敢精神等創造性人格特征與問題意識的培養有密切的關系,它們對問題意識形成至創造力的發展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在研究了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少年時期的智商后發現,他們的智力水平中等,沒有一個人天生是智力超常的。他們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們具有創造性人格。有一定的好奇心,引發他們的探究心理,使問題得到深入探索;有獨立性,能堅持自己的主張,敢于向權威挑戰;有勇氣,有堅持的意志品質,能堅定自己的信念;有良好的情緒狀態,心態好,不服輸。
四、培養提問技能,提升學生問題意境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長期以來,我國教師在訓練學生解決問題方面很重視,但在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方面卻嚴重忽視。不會提問就不會創造,因為任何創造都是從問題意識開始的。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必須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尊重學生的質疑。要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挖苦、譏諷、拒絕學生的提問,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展現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其次,教給提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必須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精神。有些學生雖然成績好,但是不善于提問,這既與他們缺乏質疑的思想惰性有關,也與他們不懂得如何提問有關。第三,增加學生知識儲備。問題意識是對已有知識的困惑,要想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必須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深入觀察和思考生活。問題來自生活世界,只有熱愛生活、關注生活、思索生活的人才能持久地擁有問題意識。
五、變革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問題潛能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應試教育評價機制下,社會、學校、教師、家長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容易忽視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努力建立多元評價標準,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
初中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德育課程,我們要改變傳統的紙筆考試評價方式,將過程性評價作為評價的主要指標,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體驗到問題意識所帶來的成功和愉悅的感覺,強化自己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參與學習、培養問題意識的自覺性。這將有助于學生不斷地主動思考,在生活中積極發現并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處理好“學”與“問”的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了解并掌握問題產生的機理,多觀察、勤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馮德磊.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創造力培養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
[2]張新麗.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