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林
摘 要:地理課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一要扎實、有效、系統地訓練學生的讀寫聽說的能力;二要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提高學生的社會調查能力;三要加大學生的內心體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初中地理;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課堂上到底該提升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這可能是困擾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問題。當然,因為不同的學科具有各自的顯性特征和隱性特點,因此,就不同學科而言,培養學生的能力各有側重。那么,我們初中地理課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呢?我們又該怎樣培養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呢?下面,筆者就將這兩個問題穿插起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讀寫聽說的能力
在多數人的慣性思維里,似乎讀寫聽說能力是語文課、英語課的專利。其實不然,地理課對這四種能力的培養,也是不能忽視甚至偏廢的。
1.“讀”的能力。關于這方面能力的培養,不同學科可能著眼點不同,但方法基本無異。這里筆者著重強調的是,因為地理學科的學科性質,我們更要注重其科學性的表達。比如,課本中有些文字,我們就應該強調學生注意,如“一般地說”“主要”等詞語。這里舉個例子:“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地殼比較活躍。”這里,我們就應該提醒學生注意“一般來說”這幾個字,避免認識絕對化。同時,我們還要科學扎實地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
2.“說”的能力。就我們地理學科而言,教學中,筆者主要結合教材中學生感興趣的一些內容,組織一些形式多樣的活動,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比如,辯論會、故事會等就很受學生歡迎。教學《中國的氣候》之后,結合我國現在環境的惡化,特別是入冬以來,霧霾天氣已經大大影響了人們生活的現實情況,筆者安排學生組織了一場辯論會,效果就很好。
3.“寫”的能力。同一些主要學科一樣,地理學科對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我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主要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分析:第一方面,這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學科要求;第二方面,這樣做有利于真正地、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對相關學科知識的鏈接能力。《走向世界的中國》這一課,跨度大、靈活性強,課標沒有具體要求,這就為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優勢提供了施展的空間。課堂上,筆者沒有循著課本安排按部就班地講,而是充分讓學生自學,寫出感受,寫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方案。
二、走進大自然,提高學生的社會調查能力
我們知道,學生學習知識的獲得途徑主要是在課堂。但有時課堂教學有其狹隘性。因此,我們還要適時地走出課堂。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勞逸結合,增強學習趣味;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發現,通過自己的大腦分析,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更有說服力。
《中國的水資源》這一課的教學,難度較大。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學生背景知識嚴重不足。為解決這個難題,筆者設計了一個學習任務:做社會調查。具體是這樣操作的:第一環節——進行調查。調查內容:調查自己家鄉的主要河流。主要調查清楚兩點:(1)家鄉徑流季節變化的情況;(2)家鄉都有哪些主要水利樞紐或者大型的水庫。第二環節——進行參觀。參觀對象:(1)參觀家鄉附近的水利工程;(2)參觀家鄉的農業節水工程。第三環節:做交流。交流的內容:(1)分組討論家鄉在農業種植時在節約用水方面都做了哪些具體的可見的實實在在的工作;(2)暢談自己對家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都有哪些好的做法或者建議。第四環節——做總結。這一環節主要由教師來進行。目的是對學生的整個調查活動做一個完整的小結,指出成績的同時也提出不足。這里要說明的是,或者要強調的是,教師做總結一定要有針對性,要在掌握實實在在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果。
當下,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探究”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一種學習方式被廣泛采用。但對于何為“探究”,相信很多同仁還是比較模糊的。當然,現在去探究何為“探究”似乎意義不大。這里,筆者只想強調的是,一般來說,“探究”是一種活動。它有利于幫助我們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然探究有這方面的作用,因此,筆者建議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加以采用。
教學“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時,筆者注意到學生已對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這里主要是指對長江沿江地帶的生態環境問題),筆者設計了一個探究性活動。為確保這次活動的高效開展,筆者在課前重點做了一些工作:(1)指導分組,分成四組,每組選出一名組長;(2)教師公布三個探究性問題,組長抽簽領取探究性問題;(3)組長帶領組員搜集、分析、討論,最后得出結論。上課時:(1)小組選派代表發言,介紹本組研究成果;(2)其他學生提出質疑(針對代表的發言);(3)教師進行講評。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態度,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精神,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內心獲得了一種體驗。
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教學中,需要教師擁有務實的教學態度,還需要教師有向下看的勇氣,不能一味地追求功利性的東西。上每節課之前,我們不妨自問一下,特別是備課環節做好對教學對象的分析工作。相信,做到了這些,我們一定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愛成.挖掘·開發·激活·創生: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物理課程資源觀[J].吉林教育,2010(11):103.
[2]張德江.培養應用型拔尖創新人才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6(24):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