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友亮 孫旭芬
摘 要:語文教學的設計過程,永遠是一場舍與得的較量!但凡文學類的東西,可挖掘的點太多,勢必當有所取舍,保留下最應該保留的。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目標都杵在那兒躍躍欲試,到底應該選擇確定什么樣的目標?
關鍵詞:語感;教學理念;表達能力
眾所周知,文化源自于思想,思想的載體是有效的表達。表達方式豐富不起來,思想就豐滿不起來。而語文是小學階段唯一能集中訓練學生表達能力的課程。可見,圍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應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之一。談到表達能力,不得不提到語感。
一、通過培養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語感發展
1.表達能力與語感
何謂語感?“百度百科”上說: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感是一種經驗色彩很濃的能力,其中牽涉到學習經驗、生活經驗、心理經驗、情感經驗,包含著理解能力、判斷能力、聯想能力等諸多因素。
由此可知:語感具有能力的特質,若分解這項能力,則可細分為幾個層級:即“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就各個層級的內涵來看,它們呈現出既相互融合支撐又呈階梯狀遞進的特點。其中,分析是理解的基礎,理解是體會的基礎,體會是吸收的基礎,在保證良好吸收的基礎上,才會具有李衛東老師說的“出則自然”的表達能力。如果學生有了一定的語感積淀,表達能力會隨之增強,表達能力增強后又回過頭來反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從而致使體驗深入,語感得到不斷積淀,語感厚重后再推進表達能力的有效提升。
綜上分析可見:表達能力與語感相輔相成,培養語感,就能提升表達能力,提升了表達能力,就能使語感發展更為強勁。
如:S版語文二年級(下)課文《諾亞方舟》中的一個句子——“雨停了,從船上望去,四周是一望無際的水面。”我想,學生在初讀這個句子時,已能基本明白句子講的是什么意思了,如果再繁瑣地分析句子已經沒有多少價值了。但此時,學生的認知只是停留在語感的初級層面,根據二年級閱讀訓練重點,我確立了處理這個句子的方法與目標:當抓住關鍵詞語,深入體驗句子的形象、溫度與情感,提升語感,訓練表達。
第一步,拋出復述性問題,抓出關鍵詞語:“孩子們,好不容易,雨停了。諾亞在船上向四周看去,他看到了什么?”(一望無際的水面)。
第二步,因表達與想象密不可分,引導激發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諾亞所看到的景象。”
第三步,聯系學生心理經驗,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思考:“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可此時,周圍全都是水!如果你是方舟上的一員,此時看不到一點生機,你會有什么感受?”
第四步,認知遷移,聯系學生情感經驗:“諾亞的方舟就飄浮在沒有盡頭的水面上,一天又一天,聯系后文,揣測諾亞此時的心情怎么樣?”
第五步,語感積累后以讀的形式積淀下來:“誰能透過‘一望無際用自己的朗讀展現出諾亞的心情?”
第六步,好的朗讀是表達的基礎,此時遷移能力,再練表達:“‘一望無際帶給我們豐富的體驗,能用上它有感情地說句話嗎?”
第七步,及時過渡,保證文本的整體性:“我們再接著往下看,看諾亞是怎么做的”……
2.堅持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課堂主線
于永正老師奉行“簡簡單單教語文”——首先,教學目標簡約,即七個字:識、寫、讀、背、說、作、習。這在新課程標準中闡述為: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是的,但凡語言文字,可挖掘的點實在太多,再加上教育因素多,真實的語文課上,教師根本不可能方方面面考慮周全。
基于如上認識,在教學前研讀文本的過程中,應學會梳理目標,結合學生學習心理、學習情況,學會甄別,然后盡量以發現、舍棄枝葉目標、確立最主要的教學目標。恪守“簡單語文”的教學思想。將語文課目標定位于“促使學生沉淀語感,提升表達能力。”
二、落實“簡簡單單教語文”的教學理念
當下,小學語文界各種各樣的流派層出不窮,可謂百花齊放。為此,小學語文權威專家崔巒多次強調“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展”的觀點,因為他認為“如今的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把語文的工具性搞模糊了,人文性搞玄乎了”的狀況。小語四大名師之一的于永正老師也指出——“學語文,就是為了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工具性永遠是第一位的!”工具性是什么?同為小語四大名師之一的賈志敏老師這樣說:“語文,即口頭為語、書面為文,語文最終目標是要實現教會學生說話和寫話的目的。”三位大師的話,無不透露出語文教學該當的“簡”字,震聾發聵!
由此,我回過頭來看自己曾經自以為還馬馬虎虎的一些語文課,發現真正能體現這一特點的好課寥寥可數。我在慚愧與自責的同時,不斷反省,不斷問自己,什么樣的語文課才應是真正的語文好課呢?
應當可以這樣理解:課堂上是否是以相應的語言文字為基礎,引領學生自主進行了語言訓練,從而表達能力能有所提升。再在此基礎上,了解學生的文化認知是否有所沉淀、自身精神是否有所提升,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否和諧統一。簡單表述即為“真實、樸實、扎實”。
三、切實保證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
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老師往往做得不盡如人意。
語文出版社社長在第四屆全國教學論壇上說:“最討厭上課時老師自我陶醉,牽引學生朝既定的方向去思考!”旗幟鮮明地抨擊了擠占學生學習時空的做法。聽了他的這句話,我恍若覺得他是在說我的某些課一樣,不禁想起了美國華盛頓圖書館墻上那影響深遠的三句話: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是的,學習是一種生命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難能有真正收獲。教師如果將課堂的時空擠占得盆滿缽滿,學生不可能有切實的收獲。無論講得多好,所用手段媒體多豐富,學生此時只是一個聽眾而已。這樣的課堂,掠奪了本應屬于學生自主學生的時空,不符合語文課堂的本色。
四、勤學善思做一個有智慧的老師
教學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藝術。“簡簡單單教語文”絕不是忽視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為。“簡單語文要求教師不簡單,要求老師要有大智慧,包括道德、修養、人格、心態、知識、舉止、語言等。”(于永正老師語)。四大小語名師之一靳家彥老師多次強調,教學工作中,若教師單純只從“技術”的角度入手,以期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而不從學識的修煉上努力,厚實自己的智慧,教學效果絕對事倍功半。教師的智慧,是自己在課堂上的主導能充分發揮功效、學生的主體地位能真正體現的保證。
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提升教學水平亦是如此,更何況語文教師工作的內容和對象是鮮活的生命律動、迥異的個性內涵。這就更需要我們多學習、多思考、多實踐,情感、科學、藝術地進行小語教學!
參考文獻:
[1]宋玉媛.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個性化教學法應用觀察[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3).
[2]王會陽.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建設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