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永貴
摘 要:語文學科作為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基礎學科,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愈發注重減負增效的實施。為了能夠切實落實這一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教師需要以時代發展需求以及學生的成長發展需要為導向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由此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減負增效;教學結構;教學方式;學習興趣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領域開始愈發注重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也開始注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切實落實增效減負的教學目的。
一、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小學語文教學中包含有大量的基礎知識內容,而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較強的學習主動性,時常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致使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對其進行督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角色定位造成了影響,使得教師往往以課堂主導者作為自己的課堂角色定位。為了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正確認識到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人翁地位,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以及學習特點為導向對其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優化。這樣不僅有助于教師教學時間的合理化安排,又能夠為學生預留出充足的思考、交流和鞏固時間,使學生能夠對教師所教授的知識要點進行探究和揣摩,同時也能夠明確記下自己所感興趣的教學內容以及不明白的教學內容,通過與教師或者同學對該部分教學內容進行交流和探討,從而更加深入、透徹地掌握該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這對于減負增效的實現也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靈活運用進行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對課堂教學效率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還要注重靈活運用教學方式,由此促進教學效率的整體提高,真正實現減負增效。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小學語文教學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教師需要對其教學觀念進行改變。為了將減負增效切實落實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當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比如,在開展《司馬光》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教學輔助作用,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展示教學,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記憶課文內容,還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整體提高。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能夠作為衡量減負增效實施成效的標準。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其輔助作用對于學生而言非常關鍵,教師需要在學生遇到語文學習問題的時候適當予以引導和啟發,由此激勵學生尋求正確答案,對其結論進行探究。倘若教師能夠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引導,那么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解題積極性,還有助于學生獨立探索精神的培養。除此之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課堂提問進行設計,由此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愿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在對課堂教學問題進行設計時,不僅要注意其精巧性,還應注重構建相應的問題情境,由此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對問題進行自主思考,主動對問題進行探究和摸索。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加透徹地掌握教學知識,還有助于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當中。比如,在開展《大禹治水》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為什么大禹三次路過家門,但一次都沒有進?”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進而讓學生對大禹不辭辛勞、為民造福的精神進行感悟,更加深刻了解大禹為什么會被稱之為是“英雄”。
四、創設教學情境
除了詩詞、生字是小學語文的主要教學內容之外,小學語文教師還應通過課堂教學打開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個人認知得以豐富,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進而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語文教學情境當中,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培養。比如,在開展《黃鶴樓送別》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場景進行想象,體會為什么會用這樣的場景來描述離別,進而解讀作者的內心感受,對該作品的含義進行深層的理解。學生能夠在教學情境的創設引導下對文章所要表達的含義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相應的也就能夠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由此實現減負增效。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減負增效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到的,它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教師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教學水平,還應根據時代發展需求對其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模式進行不斷改革,既注重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同時也注重教學模式的靈活運用,由此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配合教學活動的開展,突出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從而切實落實減負增效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魏榮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學習(下),2013(9).
[2]王玉芳.淺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3(2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