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瑩
摘 要:自主學習是當今課程論和教學論領域研究的熱點,社會要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新課程也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依賴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為此,提出了包括重視課前活動、課堂形式多樣化、作業布置靈活化等培養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探索策略
語文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生掌握知識和促進自身發展的實踐活動,自主學習作為現代教育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能動地學習。在傳統的教育中,課堂里一般都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教師公布答案、學生核對答案。這種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學生的思維與想象力,雖有利于近期目標的完成,但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自主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學生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合作解決問題。教師則起到一個引導和促進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由于語文課程的特殊性,小學語文課堂上自主學習方式的探究不僅有利于學生語文這門學科的發展,對于學生其他學科的發展、學生思維的發展乃至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意義都不可小覷。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示,學生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自主學習方式的運用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提供實踐活動
傳統的預習方法就是把預習工作布置下去,讓學生自己看書,未免顯得有些枯燥。其實預習工作可以不局限在課本中,讓學生在自然的環境下預習,更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就提出過“活教育”理論,他指出,“活教育”的課程是以大自然、大社會作為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例如《九寨溝》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先讓學生觀看了有關九寨溝的視頻資料,并將學生在九寨溝游玩時拍的照片帶給全班學生觀看,之后再讓他們談談在看過資料后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愛玩、愛動是小學生的天性,這樣的課前準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學生會發現,原來課本中提到的事物就在自己身邊。小學語文的選材大多都是學生身邊的事物,處處體現了“生活”,因此,教學也不應該離開生活,應該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生活。
二、營造良好氛圍
學習氛圍對于學生來講是很重要的,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應該是一個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這個過程的關鍵就是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良好氛圍的創造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第一次抱母親》這篇課文的教學時,就可采用情景陶冶法,聲情并茂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你覺得文中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人?”然后用幻燈片的形式配合音樂展示一系列各行各業的母親的圖片,同時講解圖片,在這種情景下,再來學習這篇課文,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情感,學生感同身受后課堂效率必然得到了提高。
很多時候氛圍的營造離不開多媒體,包括音頻、視頻、圖片的展示等。這就需要教師有效地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工具進行教學,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
三、讓學生大膽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學生通過之前的活動和導入了解了課文內容,強化了學習動機,為下一步的自主參與、自主質疑奠定了基礎。這時學生在心底一定有很多問題,因為問題的提出一定是以主動積極的思考為前提的。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充分地思考,自主探索,鼓勵學生“敢問”。
這時,學生的提問是五花八門的,就像在《諾貝爾》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現在許多戰爭中都運用了炸藥,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我們還能說諾貝爾的發明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嗎”,這個問題與本篇課文教學的中心思想當然是背離的。如果教師當場指責該生的問題,勢必會挫傷學生大膽質疑的信心。教師應該先把問題大膽地讓學生討論,然后再把學生的討論轉到核心上,有的放矢地運用技巧。
四、課堂形式多樣化
當一篇課文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時候,首先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疑難問題以及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教師應該把讀書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學中解決問題,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比如在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中,教師課前讓學生搜集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等名人的相關資料,在課堂上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一讀課文,相機指導文中易讀錯的字;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概括課文大意;三帶問題再讀課文,把與“滴水穿石帶給我們什么啟示”這個問題有關的句子或段落畫下來,抓關鍵詞進一步體會、感悟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這樣就真正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本著“教”為“學”服務的觀點,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充足自由發展的空間,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灌輸注入式”的教學方法。
小組討論是目前條件下,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討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可以是限定主題的討論,也可以是無主題的討論;可以是發散式的討論,也可以是辯論式的討論。當然,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定主題來進行討論,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討論的效率。在教授《清平樂·村居》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幸福是什么,你認為什么樣的生活才算得上是一種幸福的生活?然后讓學生四人一組交流自己認為的幸福是什么。繼而引出本篇課文所要揭示的一位古人所向往的幸福生活。
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進行引導和參與,這樣既可以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氛圍,也可以把握學生討論的進展和程度。最后再由各組派代表發言,讓全班同學的觀點得到交流。
在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方式運用的過程中,很多教師不愿采用自主學習方式的原因就是一旦采用了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學生的思維雖得到了發展,但近期的教學任務卻無法完成。這時,教師的精講和歸納就顯得尤其重要,也可以說是關鍵的一步。在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中,并不是把課堂全權交給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像放風箏一樣,那根線始終掌握在教師的手中,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拉他一把,幫助他找準方向。
在學生的討論后,哪些地方學生還沒有弄懂,還有一些遺漏忽略的地方,這時教師就可以針對情況對癥下藥,該講的地方就精講,講深講透。
五、布置作業靈活化
學生對教師所布置的作業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學生對作業不感興趣,主動性就很差,完成作業的質量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要想自主學習方式得到很好的應用,作業的布置就不容忽視。
1.作業布置開放性
傳統的作業布置都有一定的封閉性,比如把字詞抄寫幾遍,或是完成練習冊等。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要求改革作業布置的方式,不再是硬性的規定,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完成,例如在《黃果樹瀑布》教學完成后,就讓學生展開無盡的想象,可以自己寫一段贊美黃果樹瀑布壯美景象的文字。這樣就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在他們思考的過程中,語文素養必然也會得到提高。
2.作業布置創新性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是時代的要求,因此,作業的布置要適應自主學習的方式,要有利于自主學習方式的發展。要改變傳統作業布置的單一性,就應該從聽、說、讀、寫等多方面著手,讓學生始終有一種新鮮感,讓學生樂于做作業。比如可以在預習中做資料卡,在課上相互交流;也可以通過圖畫來表達課文,例如《田園詩情》這一課,就可以讓學生嘗試畫出荷蘭美麗的風光。
3.作業布置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作業的布置應該體現趣味性。趣味性不僅體現在內容上,也可以體現在形式上。教師可以有層次地提供幾項作業,學生可以任選兩項,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選擇的空間,能力強的可以選擇較難的題目,能力相對較弱的可以做簡單的,這樣一來,一部分學生就可以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跳一跳,最大限度地得到發展。
比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時,可以讓學生們唱歌、表演,對于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如《祁黃羊》,還可以安排學生將課文改編成短劇,將文字轉化成具體的形象進行演出,學生自由結合進行排練,真正過一把“表演癮”。再如學習《三顧茅廬》后,可以讓學生回去自由組合,排練課本劇,組織一次課本劇表演比賽,這樣學生就會興趣盎然。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尊重每一個學生,幫助不同能力的學生,通過充滿趣味性的作業,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的起點上獲得最優的發展。
4.作業布置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要求,“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作業的布置要鼓勵學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學習。例如,在口語交際《學會感謝》中,就先布置學生觀察周圍的現象,看“謝謝”是不是經常出現在你的耳邊,再在班上進行交流,說出你最想感謝的人,并且告訴大家你表達感謝的方式,學生的回答是多種多樣的,有要當面謝謝爸媽的,也有要寫信感謝老師的等。這樣的作業形式無疑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已經提出了許多年,但是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中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本文針對教師的問題和學生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可以逐漸地運用到課堂中去,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有差別地運用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當然,自主學習教學方式的完善還需要社會、學校以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以期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龐國維.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與策略[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杜偉宇.建構主義教學觀對自主學習的影響[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1.
[3]曹明海,潘慶玉.語文教育思想論[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4]劉建忠.新課改中語文教育現狀的分析及反思[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8).
[5]李吉林.小學語文情景教學:李吉林與青年教師的談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7]葉圣陶.葉圣陶答教師的一百封信[M].北京:開明出版社,1989.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