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
摘要近年來,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軟件大量普及,以社交軟件為依托的網絡輿情逐漸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隨著網絡媒體對刑事案件的曝光力度不斷加大,網絡輿情對偵查工作的影響也愈發明顯。一方面,網絡輿情對刑事偵查的監督作用提高了偵查活動的透明度。另一方面,網絡輿情不能正確引導,則會嚴重影響偵查工作的開展。建設和諧的網絡輿情與刑事偵查關系是當下迫在眉睫的任務。
關鍵詞網絡輿情 刑事偵查 引導 微信
一些存在爭議的大案要案通過微信朋友圈等方式進行曝光并擴散轉發后,往往能夠引起公眾的強烈關注和熱議。由于公眾對案件的認識程度的限制,加之主觀感情趨勢引起的非理性判斷,容易導致偵查人員在刑事偵查活動中采取的措施與網絡輿情產生分歧,強大的輿情壓力直接影響警方偵破工作、阻礙破案效率甚至耽誤最佳的破案時機。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平臺有著龐大的訪問量和用戶基礎,是網絡輿論形成和發展的主陣地。因此,針對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平臺網絡輿情引導研究,對于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意義重大。
一、網絡輿情與刑事偵查活動
(一)網絡輿情
輿情,指的是社會中相當一部分數量的人圍繞—個具體話題所表達的個人情緒、態度和信念的集合。輿情的主體是大眾,以公眾利益為基礎,以公共事務為指向,是社會評價的一種體現,也是社會心理的普遍反映。由于人民社會參與意識不斷加強和國家群眾工作不斷深入,加之網絡媒體信息內容的海量性、信息交互的快速性、信息交流的開放性以及信息傳播的廣泛性等特征。網絡輿情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二)刑事偵查的特征
刑事偵查工作刑事偵查工作具有偵查程序的法定性、偵查主客體的對立性、偵查工作的獨立性以及偵查過程的時效性等特征。偵查工作必須依法獨立地進行,在時效范圍內,對違法犯罪分子予以嚴厲的打擊,保證公民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因此,怎樣確保依法嚴格獨立地進行刑事偵查措施,是現階段刑事偵查研究的一個重點。
(三)網絡輿情與刑事偵查的關系
網絡輿情對刑事偵查起到監督作用。根據網絡的開放性、傳播的高速性和廣泛性等特點,刑事案件通過網絡曝光之后,經迅速傳播擴散,能在短時間能引起社會巨大關注。人們開始在社交平臺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相同的觀點形成一個集合,每一個集合都能逐漸形成一種趨勢,這些趨勢在矛盾中經碰撞、融合后,數量開始減少,繼而形成一個或幾個完善的觀點。當輿情與刑事偵查活動的過程存在出入時,輿情將自發地對刑事偵查過程產生作用。由于監督本身的性質,網絡輿論對刑事偵查活動的合法性與程序上的規范性起到良好的監管和促進作用。但同時,也將影響偵查活動的獨立性。不當監督不僅會給偵查人員造成壓力,束縛刑事偵查工作的開展,甚至造成群眾對偵查行為普遍性的反感和抵觸,嚴重阻礙案件的偵破工作。
二、網絡輿情對刑事偵查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網絡輿情促進偵查活動的合法化和公開化。在偵查活動中,犯罪嫌疑人處在弱勢地位,合法的權利容易受到損害,網絡輿論有助于保障與偵查主體相對立的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它有利于壓縮犯罪嫌疑人的生存空間。刑事案件在網絡上公布后,犯罪嫌疑人的情況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人們普遍了解案情能夠使犯罪嫌疑人無法進行正常的社會活動。
網絡輿情能夠幫助警方合理分配警力。目前我國的犯罪數量與警察數量相差巨大,許多案件不能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警力不足。例如:我國的電信詐騙案件雖然歷年都呈現高發態勢,但在受到社會關注之前,電信詐騙案件的破案率一直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徐玉玉案經媒體曝光后,在微信朋友圈的瘋狂轉發下引發了社會的巨大關注,使得電信詐騙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視,福建警方成立專案組,投入大量警力,晝夜奮戰多日后,案件最終成功告破。從這個案例來看,網絡輿情對警力的分配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
(二)負面影響
司法獨立是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也是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刑事偵查作為司法活動的關鍵一環,應該確保其獨立性。網絡曝光的刑事案件在經過多次傳播后,不可避免與事實存在較大差距,偵查行為與群眾的認識發生分歧。網絡輿隋的監督作用對偵查人員的偵查活動帶來的壓力,不僅會導致偵查思路的發散,影響偵查方向和偵查人員的客觀判斷,反而不利于偵查結果的客觀公正,干擾偵查的獨立性。
根據物質交換原理,在刑事案件中,物證痕跡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轉移和流逝。因此,偵查活動應以快字為先。一些負面網絡輿情的出現使人們對偵查行為產生不滿情緒,對偵查人員的調查取證帶來阻礙,甚至錯過戰機。例如:江蘇邳州市河灣村搶尸事件。河灣村因征用耕地引發械斗,村民一死一傷。邳州市公安局向家屬索要尸體進行尸檢遭到拒絕。為保護尸體不被破壞,盡快破案,邳州市公安局于凌晨6時到醫院帶走尸體。此事以“警察搶尸”為關鍵詞在微信朋友圈瘋狂轉發后,不明真相的群眾將憤怒的矛頭對準了警察,引發了一系列抗議示威活動。一時間警察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不僅嚴重影響了案件的偵破,更讓警察隊伍陷入了嚴重的公關危機。
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在不能得到有效規范和監管的情況下,網絡輿論極易被錯誤引導并利用,給偵查工作帶來導致嚴重的社會危害。一些網絡推手出于利益的目的,針對熱點案件營造話題,賺取點擊率,并且通過大肆炒作和渲染案件中與公眾的感性認識存在出入的事件,調動網民的非理性情緒,致使網絡輿情偏離理性。
三、作用于偵查階段的網絡輿情特點
(一)網絡輿情緣于對刑事偵查過程的未知
負面網絡輿情之所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群眾對偵查行為本身無法做到充分的了解。造成這種認識上的不完全,客觀方面,由于時空上的距離,群眾無法在第一時間,在第一地點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主觀方面,偵查主體無法確保偵查過程完全公開,謠言往往起于不信任,不信任往取決于無法獲取準確的信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人們對案件進行合理的揣測和推理之后,能夠得到一些相同看法的集合,在網絡上形成輿情。
(二)網絡輿情起于偵查程序的不夠規范
刑事偵查中負面網絡輿情的之所以能夠產生,就是因為偵查活動在程序的合法性上并不能讓民眾心服口服。因為存在程序上的疏忽,偵查人員在偵查活動中被抓到的把柄通過網絡被放大,最終形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負面網絡輿情。
(三)形成網絡輿情的“門檻”較低
由于網絡監督機制的不完善以及公民在網絡上發表意見的自由性。一個重大刑事案件發生后,網絡上便能形成一個熱點話題,吸引群眾進行討論。迅速匯集成一個主要的矛盾焦點,這些觀點通過網絡多次傳遞,迅速形成網絡輿情。
(四)網絡推手的運作成本低、利潤高、隱蔽性強
網絡輿情產生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網絡推手們為了獲得利益,大肆渲染和炒作的結果。網絡推手,能夠在低風險情況下,通過散播謠言,引導公民非理性情緒,增加委托方的網絡點擊率,從而獲得的豐厚的利益,這種趨勢導致一部分動機不純的人樂此不疲地進行運作。此外,網絡推手還具有極強的隱蔽性,由于網絡是一個不可見的虛擬世界,網絡推手們往往藏在幕后,隨著信息傳遞次數的增加,源頭信息越來越難以獲取,極大提高了網監部門查獲幕后黑手的難度。
四、偵查階段的網絡輿情引導
(一)抓住輿情發酵高峰期,及時建立偵查信息公開機制
對網絡輿情進行正確引導,應當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偵查活動在一定范圍內向民眾公開能夠建立群眾與偵查人員問的互信關系。民眾獲得了準確的信息,任何對刑事案件的偏頗意見都會不攻自破。網絡輿情朝著理性的角度出發,就能形成刑事偵查中的正能量。
在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環境下,輿情從萌發到達到高峰所需的時間越來越短。已有的若干研究顯示,通過微信、論壇醞釀的輿情在七十二小時以內就能達到高峰。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建立健全一個偵查信息公開的規則。將刑事案件偵破過程中的信息及時、準確地在輿情發酵尚未形成規模之前發布于網絡,以微信公眾號的形式進行推送,在微信領域同一些負面網絡輿情進行博弈,用事實戳穿謊言。同時可在微信平臺上加強與群眾的互動,對民眾的疑問進行解答,減少群眾的無端猜忌。將負面網絡輿情控制在萌芽狀態。
(二)規范刑事偵查程序,提高偵查隊伍素質
加強偵查人員系統內部的權力監督,對偵查人員進行定期專業素質考核,對—些偵查活動中嚴重違規違紀的行為進行通報并合理控制偵查權的行使資格,將偵查隊伍的素質穩定在一個較高的水準。古語有云“身正不怕影子斜”,隊伍如果能得民眾的普遍認同,網絡輿情將朝著對刑事偵查有利的方向發展。
(三)建立有效的網絡言論監督機制
在偵查階段正確引導網絡輿情,需要從輿情的形成入手。由于網絡言論的匿名性和虛擬性,目前的網絡監督規范機制很難對網絡言論進行監管。加強對網絡言論的篩查機制,推進實名制進程。并將網絡言論的效力加以提升,使之趨同于口述與文字言論的法律效力。如此,提高發布網絡言論的門檻,便能夠遏制一些負面網絡輿情的形成。
(四)遏制網絡推手的蓄意炒作
目前我國的法律僅限于對互聯網安全的保護,并沒有規定對網絡輿情引起的侵權行為的處罰措施。因此,遏制網絡輿情背后的推手,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制定相關法律,加大對此類違法事件的懲處力度。并結合社交媒體軟件實名制,將責任追究的具體個人,并記錄到個人的檔案。提高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炒作獲利的成本。
五、結論
網絡輿情是一把雙刃劍,正確的引導能夠推動偵查活動的開展,不當的網絡輿隋則會嚴重影響刑事偵查工作的進行。由于刑事偵查行為本身所具有的獨立性與公開性是對立統一的,因此,網絡輿情的引導,既要保證偵查工作中的獨立性,也要保證偵查活動的公開性。要將網絡輿情引導到推動刑事偵查活動的正方向。通過從偵查角度和網絡的角度提出網絡輿隋引導對策,目的就是為了找到偵查公開與偵查獨立的平衡點,建設和諧的網絡輿情與刑事偵查關系,提高刑事案件的破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