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殿琪
摘要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實現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能否成功。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法治思維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有一定的耦合。然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本文認為對傳統法律文化必須充分批判吸收,挖掘其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供有益的支撐,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法治之路。
關鍵詞依法治國 中國 傳統文化 揚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我國悠久歷史遺留下來的豐富文化遺產,內容博大精深,無論其中的優良與糟粕都對今天的法治理念有很大影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充分吸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自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取得了長足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這一重大戰略部署,并將其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專題討論我國的依法治國問題,并在會議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標志著我國法治進程新時代的開啟。
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必須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這啟示我們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必須緊密結合我國的國情,結合我國的傳統法律文化,走適合我們自己的法治道路。研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對于我們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遺產,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法治之路,無疑將有積極的意義。
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特點
法律文化的概念存在著廣義和狹義的劃分。從一股意義上講,廣義的法律文化既指物質形態(或制度形態)的法律文化,也指精神形態法律文化;而狹義上的法律文化則僅指精神形態法律文化(主要包括觀念、心理、習慣等),也可以理解為觀念形態層面法律文化。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沉淀自成一體,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第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重視“德治”的作用。法治理念的根本出發點是用一套成型的法律體系約束人們的行為,而在傳統社會中“德”恰恰就是約束和規范人們言行的最基本的原則,遵循傳統的“德”的規范是法治思想得以產生、發展的基礎。儒家思想尤其推崇“德”,以“仁”、“忠”、“孝”作為個人最根本的道德要求,以“三綱五常”作為社會的基本倫理準則。儒家思想重禮輕法,在禮與法的關系上強調禮治,強調統治者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身正則令行。在傳統的“德治”思想的引導下,法律與道德規范、行政命令之間沒有明確的區分。道德高于法律,法律依附于道德,法律自我發展的動力受到了限制,成為了封建倫理道德體系和行政命令的附庸。
第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重視集體和義務。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導的,一個個的小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在這種小家庭中,以長幼尊卑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等級結構”。無數個宗法家族構成的社會架起“大家”,這種家族式的宗法等級結構的疊加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權的架構。皇權是國家政權的中心,是“最大的家族結構”中的“家長”,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縱觀傳統文化中的各家思想,凡是支持這種典型的專制統治的思想和理論,無論是強調以“權”、“術”治民的法家的國家集權思想還是強調以“仁”、“孝”治世的儒家的德治思想,都受到統治階級的高度青睞,甚至使用國家強制力使這些思想成為必須被全社會認可的思維和觀念。在這種情況下,“國”和“家”本位主義不僅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更有了國家強制力保障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強調“國”和“家”的集體觀念,要求每個人以“國”、“家”為重,履行個人義務,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第三,中國傳統法文化生長于君主專制的環境中。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特別強調個人身份、等級的不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只存在于理想之中,實際貫徹執行的卻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嚴格等級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從統治階級的角度來說,以法律體系確立等級制度,最為根本的目的就是自身的統治地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是一種工具主義文化”,中國傳統法律是封建君主統治百姓的工具。
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積極影響
第一,在學術上,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為中國法學學術研究提供了資源。依法治國的戰略的執行,需要法學學術研究先行,為實踐提供理論支撐。而法學學術的研究要扎根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同時學習借鑒西方現代法學,將二者良性結合建立適合中國的現在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的實踐提供理論基礎。中國傳統文化中尚中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和借鑒法學思想,研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可以為當代中國法學學術研究提供寶貴的理論素材。
第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德治”與“法治”并用值得借鑒。以儒家思想為例,儒家法律思想主要包括“德主刑輔”、“明刑弼教”和“出禮入刑”等原則。儒家的這種法律思想主要強調道德和教化的作用,以法律作為輔助手段,主張“禮治”、“德治”、“人治”,通過道德與法律的高度相似實現儒法合流的。在傳統社會特殊的條件下,儒家的這種法律思想是治理封建國家的現實需要,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儒家法律思想重“禮治”、“德治”、“人治”輕法治,固然不符合現代法治理念,但是從另—個角度看,儒家法律思想將德治與法治較好的共用與統一,這對于今天我們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有啟示意義。
第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積極思想可以為現代法治理念提供有益補充。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蘊涵著大量優良的法治觀念,早在春秋時期就有鄭國子產鑄刑書,這體現了法律必須公布的理念;法家學說的創立者韓非子強調“法分明,則賢不得辱不肖,強不得侵弱,眾不得爆寡。”這體現了法律必須具有平等和正義的屬性。又如“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強調了法治的價值;而“刑罰清則民服”則是說明刑罰目的。這些傳統法律文化帶有鮮明中國傳統社會的色彩,在當今可以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供本土資源。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全面依法治國的消極影響
第一,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等級思想、特權思想對全面依法治國有消極影響。傳統封建社會中,等級思想根深蒂固,上下尊卑,等級森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深入人心,對于人的自由和權利處于漠視甚至無情侵犯的狀態,至今對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樹立仍有不良影響。封建統治階級為維護其統治,采用強制的手段使人民接受等級安排,人民相對于特權階級是沒有平等可言的。統治階級以“人治”作為手段,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維護森嚴的等級,其目的是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能長期維持下去,這與法治中平等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馳。
第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人治理念對全面依法治國有消極影響。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白誕生起就深深影響了中國歷史。儒家崇尚“德治”和“人治”,在禮與法的關系上強調禮治,在德與法的關系上強調德治,在人與法的關系上強調人治。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和固化,對于中國社會產生了難以改變的影響,包括“人治”思想、義務本位思想、等級特權思想、尊卑有序思想以及懼法厭訟的思想。可以預見的是,這些觀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會存在于中國社會的法律觀念中,還會以難以發覺和改變的形式得以保存和延續,特別是在經濟文化落后、信息閉塞的地區。這將會對新的法治觀念樹立產生不小的阻礙作用。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的民主、平等、個人權利意識長期以來也受到儒家人性論與天下論等觀點的壓抑。儒家學說認為人性本善,人應該每日修身養德。一個人必須擁有良好的道德,必須為集體利益犧牲自身利益。儒家思想還認為“百善孝為先”,個人對于家長要絕對服從,“天下”是一個“大家”,統治者則是這個“大家”的家長,所有臣民必須對于統治者要絕對服從。
第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有著較強的獨立性和封閉性的特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在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中幾乎處于封閉隔絕的狀態,與西方的法律體系有著鮮明的不同。儒家思想更加關注的是整體的利益,個人對于利益追求是不被重視和鼓勵的。儒家學者始終推崇整體主義精神,他們通過“修齊治平”積極入參與到社會活動和政治實踐中,通過入朝為官掌握政治權力,進而將其推崇理念帶入到治國安邦的實踐中,最終形成得失一種整體化的秩序體系。在這中秩序體系的支配下,經濟、政治、文化和法律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國傳統社會穩定牢固的宗法體制。我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延續這種非常穩定的封閉性法律體系,使得一些傳統法律文化的思維理念深入人心。中華法系封閉性強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樹立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幾千年形成的法律傳統與現代法治理念產生碰撞其慣性也難以一下改變,至今仍然存在部分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思維理念深入人心卻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相悖,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推動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造成了不利影響。
四、總結
事實證明,本國的傳統文化資源是任何—個國家在建立適合本國的法律體系時都不可忽視的,脫離傳統法律文化的根基推進法治化進程注定難以成功。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必須充分批判吸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資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利于我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大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