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 要: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音樂欣賞作為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要求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音樂欣賞教學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藝術作品鑒賞能力不斷提升,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主要就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實踐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實踐
為了促進學生音樂欣賞體驗的進一步提高,小學音樂教師必須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欣賞體驗中,幫助學生建立音樂與人之間的密切聯系,為其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而這也進一步說明了音樂欣賞課中教師所采用的音樂教學方法是促進音樂欣賞課教學效率提升的關鍵。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其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才能促進學生音樂學習效率的提升。怎樣才能通過欣賞課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使其產生學習音樂的欲望是目前小學音樂教師教學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經過實踐應用發現,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巧妙的導入語言、設置的有趣場景等對于學生融入音樂學習環境,激發其音樂學習情趣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比如,在欣賞《鴨子拌嘴》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出示镲、鈸、木魚等樂器,引導學生在辨別因素的過程中敲打。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樂器的認識和了解,為后續音樂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激發學生的音樂本能
音樂欣賞課與舞蹈等體育運動不同,其主要是要求學生通過音樂的聆聽,將自己的運動反應表現出來。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聽覺、視覺等不同感官能力的統一,同時對于學生身體協調能力的開發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身體動作雖然缺乏美感,但是這些動作卻是學生對音樂的自然反應。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學生自身所具有的特點,發揮自身的想象,引導和鼓勵學生去感知音樂的美。比如,學生在欣賞《春》的第二部分時,其中一段描述婉婷起伏的音調,使人仿佛感受到了冰雪消融形成的涓涓流水。學生則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自己的想象,假如自己就是那娟娟溪流中的一滴水,那么你可以隨著音樂的節奏動起來嗎?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開動自己的腦筋發揮想象,有些同學用手表示波浪隨著音樂的節奏波動,而有的則隨著音樂的節奏依次起立又坐下等等,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為自己的創新感到愉悅和自豪,同時也促進了音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語言是人人都具備的能力,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表達和交流思想。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通過播放兒歌的方式,不僅可以促進音樂欣賞教學趣味性的提升,同時也為學生節奏感的增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音樂欣賞教學中兒歌的應用,同樣對于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聆聽《跳圓舞曲的小貓》B段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小貓的滑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小貓都有哪些常見的滑稽動作。然后教師將學生說的動作全部寫在黑板上,并要求學生模仿這些動作。教師將學生在音樂引導下模仿的動作編輯成兒歌,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以及教學效率的提升同樣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利用樂器發展學生的表演、創造潛能
小學階段的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動、好玩。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果只是簡單地要求他們安靜地聽是無法達到音樂欣賞教學目標的,而是應該引導學生使用打擊樂器參與到音樂欣賞教學中,使其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音樂的樂趣。比如,在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的主題曲時,教師應該在學生初步感受音樂帶來的歡快情緒后,及時要求學生通過跺腳拍手的方式感受音樂的節拍。這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對于學生表演、創造潛能的激發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五、利用圖譜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大多數小學生都喜歡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下學習,其對于直觀且趣味性十足的教學活動會表現出極為強烈的熱情,而那些抽象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則無法調動起學習興趣。圖譜作為音樂教學中最直觀有效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將音樂的樂句、旋律走向、力度、速度等要素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同時也激發出了學生體驗和參與音樂的熱情,為學生加深感受和理解音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帶著“小貓是怎樣逃跑的”這一問題去聆聽《跳圓舞曲的小貓》尾聲部分。教師在播放小貓驚慌逃跑的音樂的同時,在黑板上畫出螺旋式的圖譜,而學生在看到圖譜后馬上就明白了,原來小貓不是逃跑了而是躲起來了,這種喜劇色彩濃厚的教學方式,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加大音樂教材研究的力度,并以此為基礎制定適合小學音樂教學的教學方案,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原則,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才能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充分激發出來,引導和幫助學生融入音樂情境中,使其真正成為音樂課堂教學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謝瓊.關于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實踐與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5.
[2]鄒義輝.新課改下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新課程(小學),2015(12):165.
編輯 姚曉媛